将花夜言情网快捷键下载到桌面,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花夜言情网 > 豪门 > 译电者 > 第868章 赫兹微调与 1962 年基准时钟

第868章 赫兹微调与 1962 年基准时钟(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宗门被灭,才知最废师弟是大佬 穿越女尊成神偷,偷了老娘还想跑 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 你要肩祧两房,和离另嫁你哭什么 749局:神秘档案 爹假死再娶,我带娘种田挣诰命 七零娇妻,糙汉军官掌中宝 大国军工:重生1978,手搓歼10! 回到家乡:从捕鱼开始的悠闲生活 出租屋的直播歌神

卷首语

1970 年 4 月 18 日深夜,酒泉发射场的频率校准实验室里,老钟(时钟专家)的额头抵着基准时钟的玻璃罩,呼吸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这台 1962 年研制的铷原子钟,表盘上 “5.000000000 兆赫” 的基准频率,被红漆描了三道 —— 它曾支撑 “67 式” 通信设备的频率稳定,如今要为 “东方红一号” 的 108 兆赫星地链路,提供最核心的频率基准。

小赵(年轻技术员)攥着轨道参数表跑进来,纸页上 “近地点 439 公里频移 + 18.5 赫兹、远地点 2384 公里频移 - 18.5 赫兹” 的数字被汗水浸透:“老钟师傅,按轨道算,得有 37 赫兹的微调范围,不然星地频率对不上。” 实验室外,陈恒(技术统筹)正协调工厂送可调电容,远处运载火箭的轮廓在月光下隐约可见,距离发射仅剩 6 天,这 37 赫兹的微调,是星地通信 “同频对话” 的最后关键。

老钟伸手拧动基准时钟的校准旋钮,金属刻度盘发出细微的 “咔嗒” 声 —— 这个动作他在 1962 年调试首台原型机时重复过 1900 次,当时算错一组频率参数,让他在实验室熬了 37 夜。“1962 年的钟不能错,现在的微调更不能错。” 他摸了摸表盘上的划痕,那是 1969 年珍宝岛 “67 式” 频率校准留下的,此刻,1962 年的基准与 1970 年的卫星轨道,正通过这 37 赫兹的微调,在发射场的寒夜里连为一体。

一、技术奠基:1962 年基准时钟的研发与实战积累

1962 年,我国启动 “军用高精度基准时钟” 研发,核心目标是为地面通信设备(后续的 “67 式”)提供稳定频率基准 —— 这台由老钟团队研制的铷原子钟,以 “5 兆赫固定频率” 为核心(长期稳定度≤1×10??/ 天),采用铷元素能级跃迁特性,规避了传统晶体钟的温度漂移问题,成为后续航天频率校准的 “技术母本”。这些 1962 年积累的频率稳定技术、校准方法,为 1970 年卫星轨道的 37 赫兹微调奠定了坚实基础,避免了 “从零研发” 的风险。

1962 年基准时钟的核心参数与技术突破。根据《1962 年军用基准时钟研发报告》(编号 “钟 - 研 - 6201”),老钟团队通过 19 轮实验,确定铷原子炉工作温度为 370℃(误差 ±1℃),谐振腔频率锁定在 5.000000000 兆赫,通过 “恒温控制 + 磁场屏蔽” 技术,将温度漂移从 1×10??/℃降至 1×10??/℃,长期稳定度达 1×10??/ 天,远超当时晶体钟(1×10??/ 天)的性能。“当时没有计算机,只能用算盘算能级跃迁频率,每差 0.1 赫兹,就要重新调整炉温。” 老钟的实验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着 37 组温度与频率的对应数据,第 19 组才找到 370℃的 “黄金温度”—— 这个参数后来被直接应用于卫星频率校准。

“67 式” 通信设备的频率校准实践。1967 年 “67 式” 列装后,1962 年基准时钟成为其跳频频率的校准依据:“67 式” 150-170 兆赫的工作频段,需通过基准时钟分频(5 兆赫→150 兆赫,分频比 30:1)校准,确保跳频频率误差≤0.37 赫兹(避免苏军干扰跟踪)。1969 年珍宝岛冲突期间,老钟曾带着基准时钟赴前线,在 - 37℃低温下,通过 “油浴保温” 维持时钟稳定,为 “67 式” 跳频算法升级(r=3.71)提供精准频率基准,当时校准后的 “67 式”,抗干扰率提升 19 个百分点。“‘67 式’的频率准不准,全靠 1962 年这台钟,它在前线冻了 19 天,没出一次错。” 老钟的这段经历,让团队意识到基准时钟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为卫星校准积累了实战经验。

基准时钟的 “国产化供应链” 保障。1962 年基准时钟的核心部件(铷泡、谐振腔、恒温控制模块)均由国内工厂研发(上海无线电仪器厂、西安光学仪器厂),其中铷泡的纯度达 99.999%,谐振腔的频率精度≤0.01 赫兹 —— 这种国产化基础,确保 1970 年卫星校准期间,能快速获取所需的可调部件(如可变电容、精密电阻)。陈恒在 1970 年供应链协调会上说:“1962 年把国产化的底子打好了,现在要做 37 赫兹微调,不用等进口部件,这是我们的底气。”

1962-1969 年的 “技术迭代” 为卫星校准铺路。针对 “67 式” 校准中发现的 “低温频率漂移” 问题,1968 年老钟团队为基准时钟增加 “双恒温层”(内层 370℃、外层 37℃),使 - 37℃下频率漂移从 0.37 赫兹缩至 0.07 赫兹;针对 “长期使用精度下降”,增加 “自动校准功能”(每 19 小时与标准频率比对一次)。这些改进,让基准时钟从 “地面固定使用” 升级为 “可移动、高稳定” 设备,刚好适配 1970 年发射场的机动校准需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互换兽夫后,废雌被五个大佬团宠 孕妻住进门?我退位你随意! 穿成真千金,挣亿点钱怎么了? [全职高手]这一次再无遗憾 八零高嫁机长,渣男前夫悔哭了肠 金漆令 颜值主播,京圈沪上大佬争榜一 灵事录 被流放后,五岁奶团带全家致富 从打猎开始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