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70 年 4 月 24 日 21 时 35 分,酒泉发射场的指挥棚里,空气像凝固的铅块。王工(发射场协调)的眼睛死死盯着计时器,红色数字从 “10” 开始倒数,每跳一次,他的手指就攥紧一分 —— 计时器旁的纸上,“第 19 秒:星地信号捕获窗口” 被红笔圈了五遍,这是地面站接收 “东方红一号” 首组加密信号的关键时刻。
陈恒(技术统筹)站在老钟(频率基准专家)身旁,两人面前的 1962 年基准时钟正发出稳定的 “滴答” 声,表盘上 5.000000000 兆赫的频率,是此刻唯一的 “定心丸”。“要是第 19 秒没信号,后面再等就是 37 分钟后的下一圈轨道。” 陈恒的声音压得极低,棚外传来运载火箭燃料加注的最后指令,370 公里外的太空,正等着这枚 “中国星” 的第一声 “问候”。
李敏(算法骨干)蹲在示波器前,手指悬在 “信号放大” 按键上方 —— 屏幕上暂是一片杂乱的噪声,她口袋里的算法草稿纸,记着从 “67 式” 迭代来的 19 层嵌套参数(r=3.72),“第 19 秒,要是能看到 108 兆赫的加密波形,之前所有的苦都值了。” 她的心跳和计时器的倒数叠在一起,越来越快。
一、发射前最后准备:信号捕获的 “万事俱备”
1970 年 4 月 24 日 12 时 - 21 时,“东方红一号” 发射进入最后 9 小时准备,地面站与星地链路团队围绕 “第 19 秒信号捕获” 展开全流程校验 —— 从 37 立方厘米加密模块的最终通电检查,到 37 赫兹频率微调系统的参数固化,再到 1962 年基准时钟的同步校准,每一步都按 “毫秒级精度” 推进,确保在升空第 19 秒的 “黄金窗口” 内,精准捕获卫星发送的首组加密遥测数据。
加密模块的 “最后通电” 验证。15 时 37 分,张工(加密模块总设计)穿着防静电服,钻进卫星总装舱,将专用电缆接入 37 立方厘米的 “太空密码机”。通电后,模块指示灯按 “红 - 绿 - 黄” 顺序闪烁(代表 “自检 - 加密启动 - 频率同步”),示波器显示加密算法已按 19 层嵌套逻辑运行,r 值稳定在 3.72。“之前担心发射震动会让模块松动,现在通电正常,应该没问题。” 张工的额头渗着汗,他用万用表复测模块供电电压(5V±0.01V),确认与卫星电源完全匹配,这是他第 19 次检查这个模块,每一次都像在 “给孩子做体检”。
频率微调系统的参数固化。17 时 19 分,老钟团队将 37 赫兹微调参数(近地点 + 18.5 赫兹、远地点 - 18.5 赫兹)录入卫星控制系统,同时将 1962 年基准时钟的 5 兆赫信号,通过专用光缆传输至地面接收站,确保星地频率 “同频同源”。“卫星升空后,微调系统会自动按轨道参数调整频率,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基准’定死。” 老钟拧动基准时钟的锁定旋钮,表盘上的频率稳定度显示为 1×10??/ 天,这是他从 1962 年到 1970 年,用 8 年时间打磨出的 “精度标杆”。
地面接收站的 “窗口预判”。19 时 07 分,李敏在地面站调整示波器参数:触发频率设为 108 兆赫(星地链路载波频率),信号增益调至 - 117dBm(刚好覆盖 370 公里外的信号强度),同时启用 “加密信号识别算法”(基于 “67 式” 抗干扰经验,能从噪声中提取 19 层嵌套的信号特征)。“第 19 秒时,卫星刚突破音障,信号可能有 0.37 秒的延迟,我们要提前 0.1 秒启动捕获程序。” 李敏在示波器旁贴了张便签,上面写着 “21:35:19 前 0.1 秒 —— 启动放大”,这是她根据 19 次模拟器测试总结的 “捕获诀窍”。
信号捕获预案的 “最坏打算”。20 时 37 分,陈恒组织团队召开最后一次预案会,明确两种突发情况的应对:一是第 19 秒未捕获信号,地面站立即切换至 “宽频接收模式”(带宽扩至 ±37 赫兹),等待 37 分钟后卫星飞临近地点时再次捕获;二是捕获信号但解密失败,立即启用备用密钥(基于蒙语谚语的 19 组备用密码)。“我们做了 19 套预案,就是怕万一,但最好的预案,还是第 19 秒一次成功。” 陈恒的话里带着底气,桌上的《信号捕获预案手册》(编号 “东 - 捕 - 7004”),记满了 19 次模拟器测试的问题与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