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66 年 2 月 3 日清晨,四川深山的薄雾中,第 37 号防空洞的铁门被推开,锈迹斑斑的门轴发出 19 赫兹的吱呀声 —— 这与 1962 年核爆观测站的掩体门开启频率完全一致。陈恒背着的 1962 年款频谱仪,在洞口的电磁环境中显示 37 分贝的本底噪声,与他笔记本上 1962 年记录的核爆后掩体数据误差≤0.1 分贝。我方技术员小李用标杆测量洞口朝向,37 度的倾角恰好避开 1962 年测绘图上标注的强电磁干扰带。防空洞内壁的水泥墙上,1965 年工程兵刻下的 “37” 编号旁,新的测试标记正被铅笔添上,笔迹压力 190 克 / 平方毫米,与 1962 年某工程师的标记力度分毫不差。字幕浮现:当频谱仪的指针在 37 赫兹处稳定跳动,防空洞的岩壁里,已埋下技术传承的电磁密码。】
四川深山的雪刚化,泥泞的山路在陈恒的胶鞋下发出噗嗤声,他背着的频谱仪外壳上,“1962” 的铸字已被磨得发亮,却仍能看清 “核爆电磁测试专用” 的刻痕。第 37 号防空洞藏在马尾松林深处,洞口被藤蔓半掩,拨开藤蔓时,露出的钢筋混凝土门框上,1965 年施工时的水平仪痕迹仍在 —— 与 1962 年核爆掩体的施工标准完全相同,误差≤0.37 毫米。
老工程师赵工抱着 1962 年的电磁环境图在前面引路,图上用红笔圈出的 “37 号候选区”,边缘与当前地形的重合度达 98%。他忽然停在一块刻着 “19” 的界碑前,碑石的风化程度显示已矗立 19 年,恰好是 1962 年核爆前的地质勘探标记。“1962 年测过这里的岩体导电率,0.37 西门子 / 米。” 赵工的指甲在界碑背面划出浅痕,露出的新鲜石面与频谱仪探测的当前数据误差≤0.01。
我方技术员小李架设的天线,高度精确到 1.9 米 —— 这是 1962 年《电磁测试规范》第 37 页规定的标准。当他按下频谱仪的启动键,屏幕上的波形在 37 赫兹处出现明显峰值,与 1962 年图上标注的 “天然电磁异常点” 完全对应。小李忽然发现,天线基座的泥土里混着小段铜丝,直径 0.37 毫米,与 1962 年测试时遗落的导线规格一致,氧化层厚度 19 微米,恰好是四年的风化结果。
争议在测试到第 19 小时时爆发。年轻工程师小王指着频谱图:“37 赫兹的干扰超过标准 1.9 分贝,换个洞吧。” 他的钢笔在 1962 年的标准手册上划出质疑线,落点处恰好是赵工当年批注的 “允许 ±2 分贝波动”。陈恒没说话,只是从背包里掏出 1962 年的岩体样本,该样本在相同频率下的干扰值比当前高 0.37 分贝,却顺利完成了核爆通信。小王的耳尖泛起红晕,他注意到防空洞深处的天然屏蔽层厚度 19 米,比 1962 年的掩体还厚 3.7 米 —— 这正是 1962 年手册第 19 页强调的 “深度补偿干扰” 原则。
深夜的防空洞,头灯的光束在岩壁上切割出明暗交界线,陈恒用 1962 年的铅笔在测试记录上标注:“37 号洞,电磁环境优于 1962 年核爆掩体”。赵工调试的备用发电机突然启动,发出 370 转 / 分钟的稳定噪音,频谱仪显示其电磁干扰被岩体吸收 98.3%,与 1962 年的测试结果分毫不差。小李发现,防空洞的坐标(北纬 37 度 19 分)在 1962 年的地图上被标为 “甲级隐蔽区”,只是当时未及开发 —— 铅笔标注的字迹,与陈恒现在的笔迹出自同一人之手。
一、电磁环境的历史对照:37 号洞的先天基因
第 37 号防空洞的岩体属于 19 亿年前的花岗岩,陈恒用 1962 年的地质锤敲下的样本,经光谱分析含 37% 的石英 —— 这种高绝缘矿物在 1962 年核爆掩体的测试中被证明是最佳电磁屏蔽材料。频谱仪在洞内不同位置的 19 组测量数据中,18 组的电磁本底噪声≤37 分贝,仅洞口处因植被干扰达 38.9 分贝,与 1962 年核爆掩体的 “洞口 39 分贝、洞内 37 分贝” 特征完全吻合。
赵工保存的 1962 年《西南地区电磁普查报告》第 37 页,明确将该区域列为 “核级加密设备部署区”,理由是 “年电磁干扰波动≤1.9 分贝”。我方技术员小张对比 1962-1966 年的气象数据发现,该区域每年雷电天数 19 天,比 1962 年核爆区少 37 天,这意味着天然电磁干扰更少 —— 这组数据被小王忽略,却恰是陈恒坚持的关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