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取近:比断舍离更重要的“成长加法”——在连接中汲取,在靠近中向上
引言:我们总在“做减法”,却忘了“加什么”
提起“断舍离”,我们都不陌生:断无用的社交,舍冗余的物品,离消耗的执念——它像一把剪刀,帮我们剪掉生活里的“枯枝败叶”,让日子变得清爽。但很多人剪完之后,却陷入了新的迷茫:
- 断了无效社交,却不知道该和谁建立新的连接,最后还是孤身一人;
- 舍了闲置的物品,却没给生活装进有价值的东西,家里依旧空荡荡;
- 离了负面的执念,却没找到正向的目标,心里还是没着没落。
就像一间屋子,断舍离帮我们清空了垃圾,却没告诉我们该摆什么家具、挂什么画——最后屋子是干净了,却失去了“家”的温度。
其实,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只减不加”,而是“先减后加”:断舍离负责“清空”,而我们今天要聊的“连取近”,负责“填充”——连有益的人事物,取有用的智慧能量,近正向的目标心态。它不是断舍离的“对立面”,而是“互补面”:断舍离帮我们“告别错的”,连取近帮我们“遇见对的”;断舍离让我们“轻装上阵”,连取近让我们“满载前行”。
接下来,我们会用“定义拆解+比喻具象+案例佐证+方法落地”的方式,把“连取近”讲透——让你不仅知道“该断什么”,更知道“该连什么、取什么、近什么”,真正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一、什么是“连取近”?三个字,补全成长的“减法缺口”
“连取近”的核心,是对应断舍离的“断、舍、离”,做“正向的加法”:
- 断舍离的“断”,是“切断劣质连接”(比如消耗你的朋友、无意义的聚会);“连取近”的“连”,是“连接优质关联”(比如滋养你的圈子、有价值的合作)。
- 断舍离的“舍”,是“舍弃冗余负担”(比如用不上的物品、没用的信息);“连取近”的“取”,是“汲取有用养分”(比如能提升的知识、可借鉴的经验)。
- 断舍离的“离”,是“远离负向执念”(比如“我必须完美”的焦虑、“别人都比我好”的自卑);“连取近”的“近”,是“靠近正向能量”(比如“我能进步”的信心、“慢慢来也可以”的从容)。
我们先做第一个比喻:“连取近”就像给植物“选对生长环境”。
断舍离是“拔掉植物周围的杂草、移走挡光的石头”(清除障碍);而“连”是“把植物种在有优质土壤的地方”(连接好环境),“取”是“给植物浇富含养分的水、施适合的肥”(汲取好营养),“近”是“让植物晒到充足的阳光”(靠近好能量)。只有先清障碍,再给滋养,植物才能长得茂盛——人也是一样,先断舍离减负担,再连取近加养分,才能真正成长。
1. 连:不是“盲目社交”,而是“连接优质关联”
“连”的核心是“筛选后的正向连接”——不是“认识越多的人越好”,而是“连接能给你滋养、帮你成长的人事物”。它分三种:
- 连接正向的人:比如能鼓励你“你能做好”的朋友,能教你方法的前辈,能和你并肩奋斗的伙伴;
- 连接有价值的事:比如能提升技能的工作项目,能丰富认知的读书活动,能锻炼心态的志愿行动;
- 连接滋养的环境:比如充满“我们一起进步”氛围的公司,能让你静下心来的图书馆,能让你感受到温暖的家庭氛围。
就像作家周国平说的:“独处是自我的回归,而好的交往是自我的延伸。”“连”就是“好的交往”——它不是消耗你的精力,而是拓展你的边界;不是让你变得迎合,而是让你变得更像自己。
2. 取:不是“贪多求全”,而是“汲取有用养分”
“取”的核心是“精准后的有效汲取”——不是“什么都学、什么都要”,而是“只拿对自己有用、能转化为成长动力的东西”。它也分三种:
- 取知识:不是“刷100个短视频”,而是“读一本能解决你问题的书”;不是“学10个零散的技巧”,而是“深耕一个能帮你谋生的技能”;
- 取经验:不是“听别人说100句大道理”,而是“借鉴前辈踩过的坑、总结的方法”;不是“羡慕别人的成功”,而是“拆解他成功里可复制的步骤”;
- 取能量:不是“靠别人的夸赞获得短暂快乐”,而是“从别人的坚持里看到‘我也能行’的信心”;不是“依赖别人的帮助”,而是“从别人的独立里学到‘我能自己解决’的勇气”。
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但只有转化为行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力量。”“取”就是“转化前的筛选”——它不是让你囤积知识,而是让你找到“能解决自己问题”的知识;不是让你收集经验,而是让你找到“能帮自己少走弯路”的经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