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执养护:重塑自我认同,让成长自带“续航力”
引言:我们为何总在“自我消耗”里打转?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场景:
一个孩子每天熬夜刷题,却总在看到成绩单时崩溃——“我怎么这么笨,连这点题都做不对”;
一个职场人全年无休加班,却在领导一句“你做得还不够好”后,瞬间没了动力,连简历都不敢更新;
一个创业者熬过了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却因为合伙人一句“咱们根本成不了”,悄悄关掉了坚持了3年的公司。
我们总以为“不够努力”“能力不足”是成长的绊脚石,却忽略了一个更隐蔽的问题:我们的“自我认同”,早已在无数次负反馈里被磨成了碎片。就像一辆没油的汽车,哪怕方向盘再正、油门踩得再狠,也跑不远;更像一株被冰雹反复砸打的幼苗,刚冒出一点新芽,就被否定的寒风掐断。
而今天要聊的“正执养护”,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它不是“盲目自信”,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一套“先锚定正向自我,再用正反馈滋养,用屏障隔绝伤害”的成长逻辑。从学生到创业者,从普通人到商业大佬,那些能持续成长的人,本质上都是“正执养护”的践行者。
接下来,我们会用定义拆解、比喻具象、案例佐证、语录点睛的方式,把“正执养护”讲透——让你不仅能懂,更能直接用在自己的生活里。
一、什么是“正执养护”?三个核心,撑起成长的“骨架”
在解释“正执养护”前,我们先厘清一个误区:它不是“执着于错误的事”,也不是“拒绝所有批评”。它的核心是“围绕正向自我认同,做‘滋养’和‘守护’的动作”,具体拆成三个部分:“正执”为根,“养”为滋养,“护”为守护。
我们先做第一个比喻:“正执养护”就像培育一棵果树。
“正执”是果树的“主根”——必须扎得“正”(正向、积极),比如“我能种出甜果子”“我有耐心等它结果”;如果根扎歪了(比如“我肯定种不好”“这树早晚死”),再怎么浇水施肥都没用。
“养”是给果树“浇水、晒太阳、施肥”——对应正反馈,比如看到新芽时告诉自己“我种对了”,结出小果子时说“再等等就更甜了”,这些正向信号会让根扎得更深。
“护”是给果树“除草、挡冰雹、防虫害”——对应远离负反馈,比如赶走说“这树根本不结果”的人,挡住“你肯定没天赋”的冷风,避免主根被破坏。
只有根正、养足、护好,果树才能结出甜果子;同理,只有“正执”锚定、“滋养”到位、“守护”及时,我们的成长才能不内耗、不跑偏。
1. 正执:不是“盲目执念”,而是“正向的自我锚点”
“正执”的核心是“正确的执念”——不是“我必须一天赚100万”的急功近利,也不是“我永远不会错”的傲慢,而是“基于事实的正向自我认同”:
- 它是“我现在数学差,但我能学会”(承认现状,不否定能力);
- 它是“我现在公司小,但我能把产品做好”(接受阶段,不否定方向);
- 它是“我现在没存款,但我能慢慢攒出第一桶金”(面对现实,不否定未来)。
简单说,“正执”是“我知道现在不够好,但我相信自己能变好”的信念。它像航船的“罗盘”——哪怕遇到风浪,只要罗盘不偏,就不会迷航。
思想家王阳明曾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里的“志”,本质就是“正执”的雏形:不是“我要当大官”的功利目标,而是“我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的正向锚点。没有这个锚点,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被外界的评价、暂时的失败吹得东倒西歪。
2. 养:不是“虚假夸赞”,而是“正反馈的持续输入”
“养”是“用正反馈滋养正执”——不是“你什么都对”的盲目吹捧,而是“看到努力、肯定进步、强化价值”的具体反馈。它分两种:
- 外界正反馈:老师说“你这道题的思路比上次清晰”,老板说“你这次方案的细节很到位”,朋友说“你坚持健身的样子真酷”;
- 自我正反馈:“我今天比昨天多背了10个单词”“我今天主动和客户沟通,没像以前一样紧张”“我今天没因为别人的否定而崩溃”。
这些反馈就像给手机“充电”——每一次正反馈,都是给“正执”充一次电;如果长期没有正反馈,“正执”的电量就会耗尽,人就会陷入“我不行”的自我怀疑。
哲学家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而“正反馈”,就是让我们“愿意起舞”的动力——当你知道“自己的努力被看见、进步被认可”,才会更愿意坚持,更敢于尝试。
3. 护: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主动筛选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