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重境界:识渔汛者得鱼群——论"富在术数"的认知革命
《盐铁论·通有》中桑弘羊与贤良文学的辩论,恰似一场穿越两千年的思想实验。当贤良文学们固执地认为"力耕者富"时,桑弘羊却掷地有声地提出"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这一论断不仅颠覆了农耕文明的财富认知,更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财富的本质不是体力的堆砌,而是对规律的洞察。第一重境界"识渔汛者得鱼群",正是这场认知革命的起点——它要求我们从挥汗如雨的撒网者,转变为解读洋流密码的观察者,在无形的信息图谱中发现财富的踪迹。
一、历史棱镜中的术数原型:从商鞅立木到范雎谋势
战国末期的咸阳南门,一根三丈木杆矗立在尘土中,旁边的布告写着:"能徙此木至北门者,赏五十金"。百姓的犹豫并非不信,而是无法理解这种"不劳而获"的逻辑——直到有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完成搬运,当场获得重赏。商鞅用这出"徙木立信"的大戏,完成了他变法前最重要的认知启蒙:秦国的强大不在于百姓多缴多少粮食,而在于建立一套让"术数"取代"劳身"的制度引擎。
《商君书》记载的变法条款,处处体现着对"劳身"模式的超越。二十级军功爵制将士兵的斩首数量与爵位晋升精确挂钩,使秦军从松散的农夫武装变成虎狼之师;"废井田,开阡陌"打破土地国有制,用产权激励激发农业生产效率;推行郡县制则通过中央集权的科层体系,将治理效能从个人贤愚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十年变法终使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印证了《史记·货殖列传》中"富者必用奇胜"的深刻洞见——这里的"奇",正是对常规劳动模式的突破。
比商鞅晚百年的范雎,将这种"术数"思维推向了战略层面。当秦国仍在与六国盲目厮杀时,这位来自魏国的谋士提出"远交近攻"的精准策略:对远方的齐国、燕国示好结盟,对邻近的韩、赵、魏持续施压。这种分化瓦解的智慧,使秦国避免了四面树敌的消耗战,最终以最小代价蚕食天下。《资治通鉴》记载,秦昭襄王采纳此策后,"数岁之间,尽得三晋之地",完美诠释了"一言之谋,胜于千军万马"的术数力量。
商业领域的术数实践同样古已有之。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携西施泛舟五湖,在陶邑开创"待乏贸易"的先河。他根据季节变化预判商品供需:"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在别人忽视的时空缝隙中积累财富,十九年三致千金。而战国白圭更进一步,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逆向操作原则,将农产品贸易与天文历法结合,形成系统化的商业策略。这些案例共同证明:早在两千年前,中国的智者就已懂得,财富的增量从不来自重复劳动,而源于对周期规律的预见能力。
余秋雨在《周易简释》中指出,《易经》的本质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的规律总结。这种象数思维恰是"术数"的源头——它不否定劳动的价值,而是要在劳动之前建立认知坐标。就像渔民必须先看懂洋流与鱼汛的关系,才能让撒网的体力付出产生最大回报,商鞅立木、范雎谋势、范蠡囤货,本质上都是在做同一件事:用思维密度替代肢体强度,用规律认知指导能量投放。
二、现代商业的规律捕捉术:从算法推荐到模式创新
北京中关村的一间办公室里,张一鸣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陷入沉思。当传统新闻客户端仍在依赖编辑判断时,他带领的字节跳动团队正用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构信息分发——不是编辑觉得重要,而是算法知道用户需要。这种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推荐引擎,使今日头条在三年内用户破亿,印证了马云的判断:"企业家是懂得用最小的资源去把市场价值扩大化的人"。字节跳动的崛起,正是现代版"识渔汛者得鱼群"的经典案例——他们捕捉的不是鱼群,而是人类注意力的流动规律。
小米公司的创立过程同样充满术数智慧。2010年的智能手机市场,要么是苹果三星的高端暴利,要么是山寨机的低价劣质。雷军没有选择与巨头正面拼硬件参数(劳身),而是通过"高性价比+互联网营销"的组合拳(术数)打开缺口:MIUI系统通过用户参与迭代建立情感连接,社交媒体预售降低渠道成本,粉丝经济形成自发传播。这种"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制造业"的策略,使小米在成立第三年就跻身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五,完美诠释了"势居"比"力耕"更重要的商业哲学。
拼多多的社交裂变模式则展现了对下沉市场的精准洞察。当淘宝京东在一二线城市激烈厮杀时,黄峥发现了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的流量洼地。他没有简单复制传统电商的运营模式,而是设计出"拼团砍价"的游戏化机制:用户通过社交分享获得折扣,平台则以极低成本完成获客。这种将"人际传播"转化为"流量杠杆"的术数,使拼多多在成立四年内用户突破3亿,市值一度超过阿里巴巴。正如《盐铁论》所言"利在势居",拼多多抓住的正是移动互联网普及带来的消费平权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