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山谷中的聚居地却灯火通明。
在一处隐蔽的山洞里,李明衍正在竹简上绘制着复杂的图样。烛光摇曳,映照着他专注的神情。身旁的桌案上,摊放着各种材料:竹条、麻绳、铁钉、木楔,还有一些从山中采集的特殊矿石。
"矩子,"庄贾悄声走进来,"刑人众的动向已经打探清楚了。赵瞎子召集了一百二十个核心打手,都是手持刀剑的亡命徒。另外还纠集了近千名普通流民,准备三日后攻打我们。"
李明衍放下竹笔,眉头微皱:"一百二十个持械者,这个数量不少了。我们这边的情况如何?"
子它从另一边走来:"能战之人有一百三十余,但真正的兵器只有二十来把,还都是些破旧的刀剑。其余的只能用农具和木棍。"
"兵器的劣势确实很大。"李明衍站起身,走到洞口望着外面,"但墨家守城之术,本就不是靠兵器取胜。"
他转过身来,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墨子当年以区区三百人守住宋城,抵御楚国大军九次攻城,靠的是什么?是机关巧思,是地利人和。"
阿漓担忧地说:"可是我们这里不是城池,没有城墙可守。"
"谁说守城一定要有城墙?"李明衍微微一笑,"山川河谷,皆可为城。关键在于如何利用。"
他展开一张详细的地形图:"你们看,我们聚居地的位置虽然低洼,但也有其独特优势。东面是陡峭的山壁,南面是我们新开的水渠,西面是沼泽地,只有北面相对开阔,是敌人最可能进攻的方向。"
李明衍的手指在图上移动:"这三天,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天然屏障强化,并在关键位置设置机关。"
他开始详细讲解自己的计划:
"首先是'连弩阵'。墨家守城九法中,连弩是最有效的远程防御武器。虽然我们缺少铁器,但山中多的是坚韧的竹子。"
李明衍拿起一根经过处理的竹条:"这种山竹,经过火烤和药水浸泡后,韧性不亚于角弓。配合这种特制的竹箭..."
他展示了一支箭矢,箭头不是铁制,而是用一种黑色的石头磨制而成:"这是黑曜石,比铁器更锋利,只是易碎。但对付没有铠甲的敌人,足够了。"
"其次是'击木阵'。"李明衍指着北面的通道,"这里地势狭窄,两侧都有大树。我们可以将巨木悬挂在树顶,用机关控制。敌人一旦进入,放下巨木,进退两难。"
邓起提出疑问:"可是要吊起如此重的木头,需要很大的力气。"
"这就要用到杠杆原理了。"李明衍在地上画了个简图,"一个支点,一根够长的杠杆,再重的东西也能撬起。墨子说:'执钧而称物,则物虽重不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他继续介绍第三重防御:"'陷坑网'。我们在关键路径上挖设陷坑,但不是普通的坑,而是'翻板坑'。表面覆盖竹席和浮土,人少时能够承重,但当大队人马通过时..."
子它眼睛一亮:"妙啊!这样既能分化敌人,又能造成恐慌。"
"最后,是我们的杀手锏。"李明衍神秘一笑,"还记得我们开挖的那条水渠吗?表面上是用来排水灌溉,实际上..."
他指着地图上的几个关键节点:"在这些地方,我都设置了可以快速开启的闸门。一旦敌人进入预定区域,开闸放水,配合地势的高低差,瞬间就能形成洪流。"
众人听得目瞪口呆。韩谈忍不住赞叹:"矩子,这些机关环环相扣,当真是天衣无缝。"
"还不够。"李明衍摇头,"光有机关还不行,还需要人来操作。子它,你要挑选机灵可靠的人,分组负责各个机关。记住,时机最重要,早一分太早,晚一分太迟。"
接下来的三天,整个聚居地都动员起来。
男人们分成数组:有的负责挖掘陷坑,有的负责制作连弩,有的负责准备滚木擂石。妇女们也没闲着,她们编织竹席用于伪装,准备火把用于夜战,还要储备足够的水和干粮。
李明衍亲自督导每一个环节。
在制作连弩时,他发现有些竹子的弹性不够,立即改进工艺:"竹子要选三年以上的老竹,截取中段最均匀的部分。火烤时要控制温度,太热会焦,太凉则韧性不足。"
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小瓶:"这是用蜂蜡、桐油和松脂调制的保护剂。涂抹在竹弓上,既能防水防裂,又能增加弹性。"
在设置翻板陷坑时,他亲自下坑测试:"支撑结构要呈三角形,这是最稳定的结构。触发机关要灵敏,但又不能太过,否则一只野兽经过都会触发。"
水闸的设计更是精妙。李明衍运用了复杂的联动装置:"主闸门太重,一个人拉不动。所以要用滑轮组,将力分散。同时设置配重,利用重力辅助。"
他指着闸门顶部的一个装置:"这是保险栓,平时锁死闸门,防止误触。到了关键时刻,拔掉保险栓,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开启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