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相关史料,一组组数据更让人为这片湿地的生态丰富度惊叹不已:这里生长着 393 种野生植物,从低矮的草本到高大的灌木,从常见的芦苇到珍稀的濒危植物,每种植物都在湿地的滋养下蓬勃生长,共同构成了复杂而稳定的植物群落;
水域中更是孕育着 800 多种鱼类,它们或体型庞大,在深水区自由穿梭,或小巧玲珑,在浅滩处嬉戏游玩,为湿地的生态系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而鸟类资源更是丰富,265 种鸟禽在此繁衍生息,其中不乏东方白鹤、金雕、白枕鹤、丹顶鹤等国家珍贵保护鸟类,足足有 51 种之多。
想象着每到迁徙季节,无数鸟类齐聚湿地,天空中群鸟盘旋,叫声此起彼伏,水面上鸟儿嬉戏,那样的场景该是何等壮观。
我沉浸在对湿地生灵的遐想中,思绪仿佛随着那些鸟儿飞向了远方。
就在这时,一阵 “扑棱棱” 的翅膀扇动声从头顶传来,抬头一看,一群洁白的白鹭正从上空掠过。
它们身姿优雅,翅膀展开时如同披着一层雪白的纱衣,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导游曾说过,这些白鹭是历经千辛万苦,从遥远的南太平洋岛屿迁徙而来的精灵,它们跨越山川大海,只为在这片湿地寻找适宜的生存之地。
此刻,它们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思,纷纷以胜利者的姿态,骄傲地在我眼前表演、炫耀起来。
有的白鹭在天宇间盘旋翻飞,翅膀时而快速扇动,时而缓缓展开,画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有的则猛地振翅俯冲,朝着下方的芦苇丛飞去,细长的双腿轻轻掠过水面,激起一圈圈细小的涟漪,在茂密的芦苇丛中搅起一泓春水。
芦鹭被它们的动静惊扰,纷纷向两侧晃动,露出水面下嬉戏的小鱼,引得白鹭再次俯身捕食,动作敏捷又精准。
这生动的情景,不由让我想起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美妙绝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虽然词中写的是鸥鹭,但眼前白鹭嬉戏的画面,与词里描绘的灵动场景何其相似。
千年前词人笔下的意境,此刻在这片黄河孕育的湿地上真实上演,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片湿地的诗意与美好,也为大自然的神奇与和谐深深折服。
在 “惊起一滩鸥鹭” 的湿地深处,我沿着木栈道缓缓前行,脚下的泥土带着湿润的凉意,耳边是芦苇沙沙的轻响与鸟儿清脆的鸣叫。
就在转过一片茂密的芦苇丛时,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由得停下脚步 —— 一片偌大的柽柳林赫然出现在眼前,像是被湿地悄悄藏起来的宝藏,带着别样的生机与温情。
这片柽柳林规模远超我的预期,一眼望不到边际。
柽柳树一棵挨着一棵,枝叶相互交错,仿佛在低声交谈;于是我写下了:
《柽柳的私语》
风把间隙缝进暮色时
它们便靠拢了些
一棵挨着一棵,像被岁月磨圆的石子
在河岸的褶皱里,守着同一片潮湿的光阴
枝叶是不肯安分的手指
绕过彼此的肩头,又勾住发梢
把阳光筛成细碎的星子
落在对方的皱纹里
那些交错的弧度,多像老友重逢时
欲言又止的拥抱
没有人听得懂它们的交谈
或许是在说昨夜的露
怎样吻过每片叶子的掌心
或许是在数河面上的云影
又飘向了哪片更远的芦苇荡
声音轻得像月光落在水面
一漾,就碎成了千万句温柔
偶尔有飞鸟掠过
惊起几片细碎的絮
它们便立刻收住话头
等风把秘密重新裹进枝叶间
然后继续用交错的身影
把时光,织成密不透风的暖
一棵挽着一棵,粗壮的枝干紧紧靠在一起,亲密得如同一家人。于是我又写下了:
《连理枝的诺言.》
不是风过时仓促的擦肩
是把根须扎进同一片土壤后
便再也没松开的牵连
一棵挽着一棵,像两双手
在岁月里,攥紧了彼此的生命线
粗壮的枝干是褪去青涩的肩
不再追逐流云的远
只把影子叠成密不透风的伞
遮住对方头顶的霜雪
也接住每一缕,想落在彼此肩头的暖
亲密得不需要语言 ——
你树皮上的纹路,是我读过千万遍的信笺
我年轮里的故事,藏着你每一次呼吸的甜
就算暴雨打弯了腰
就算雷电劈开了衣角
它们依然紧紧靠在一起
像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
在夕阳下,把 “永远”
轻轻,刻进彼此的怀抱
仔细看去,每两棵相邻的柽柳都有着独特的姿态:有的枝干轻轻相抵,像一对对热恋中的情人,在微风中依偎着,诉说着悄悄话;
有的则枝干缠绕,树皮上布满岁月的纹路,像一双双年迈的伴侣,手牵手站在湿地里,共同抵御岁月的风雨。
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为这片柽柳林增添了几分浪漫与静谧。
作为黄河口地区独有的落叶灌木,柽柳没有杨柳那般挺拔高耸的身姿,无法让人抬头仰望时生出敬畏;
也没有垂柳那般俊秀飘逸的枝条,不能在风中摇曳出柔情似水的姿态。
但它自有其动人之处 —— 那看似矮小的身体,却格外健壮。
走近细看,柽柳的树干不算粗壮,却异常坚硬,表皮粗糙得像老人的手掌,布满了深深的纹路,那是与恶劣环境抗争的印记。
再看它的枝干,密密匝匝地向四周伸展,每一根枝干都透着一股倔强的劲儿,如同铮铮铁骨,即便在微风中也稳稳当当,没有丝毫摇摆,无不张扬着旺盛到极致的生命力。
我蹲下身,轻轻拨开柽柳根部周围的泥土,想要探寻这份生命力的来源。
只见它的根须密密麻麻地向地下延伸,像无数条坚韧的绳索,深深扎进贫瘠的泥地里。湿地的泥土本就缺乏养分,还带着浓重的盐碱味,可柽柳却毫不在意,将根须扎得更深,经年累月地忍受着湿地深处的寂寞与孤独。
没有同伴的频繁陪伴,没有充足的养分供给,它只能独自吮吸着苦涩的盐碱水,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默默生长。
湿地的环境远比想象中残酷:每逢汛期,狂风恶浪会疯狂地冲击着柽柳的枝干,想要将它连根拔起;
到了寒冬,严寒与冰雹会无情地打在它的枝叶上,试图摧毁它的生机。可柽柳从未低头,从未弯腰。
狂风袭来时,它紧紧抓住脚下的土地,枝干在风中微微弯曲却绝不折断;
冰雹落下时,它抖落枝叶上的冰雪,依旧挺立在原地。
它始终以自己的姿态拓展着年轮,一圈又一圈,记录着在湿地里的每一段岁月;
始终以自己的方式见证着黄河口的沧桑变迁,从一片荒芜到如今的生机勃勃,它都是最坚定的守护者。
正是柽柳这种威武不屈、坚韧不拔的性格,古往今来,引得无数文人骚客为之倾倒。
他们来到黄河口,看到这片在盐碱地上顽强生长的柽柳林,无不被其精神打动,纷纷挥毫泼墨,吟诗作赋。
有的诗句赞美它 “盐碱地里扎深根,狂风暴雨不弯腰”,有的画作描绘它 “枝如铁骨叶如翠,独守湿地伴黄河”。
这些文字与画作,不仅记录下柽柳的模样,更传承着它那份不屈的精神,让更多人知道,在黄河口的湿地深处,有这样一种平凡却伟大的植物,用自己的一生,谱写着一曲动人的生命赞歌。
我站在柽柳林前,看着眼前这一棵棵充满力量的柽柳,心中满是敬佩,也终于明白,为何这片柽柳林能成为湿地里最动人的风景之一 —— 它的美,不在外表的俊秀,而在灵魂的坚韧。
站在湿地深处的柽柳林前,指尖轻轻拂过粗糙的枝干,脑海中忽然浮现出唐代诗人笔下关于柽柳的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