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怎样入海?黄河怎样入海!” 我在心中坚定地回答了自己的疑问,先前的困惑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黄河更深的敬佩与赞叹。
带着这份震撼与领悟,我继续向前走去。
不一会儿,一座造型独特的建筑出现在眼前 —— 它像一艘巨大的客轮,稳稳地 “停泊” 在岸边,远远望去,充满了设计感。
走近后才发现,这座 “客轮楼” 功能齐全,上层是能俯瞰周边景致的餐厅,下层则是前往海上观看黄蓝水分界线的游艇码头。
码头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几位穿着橙色工作服的安全员正有条不紊地引导着游人,一会儿提醒大家排队等候,一会儿耐心解答关于登船的疑问,确保每一位游客都能安全顺利地登船。
我跟着队伍来到购票处,掏出手机扫码支付了一百八十元,拿到了一张游艇票。
工作人员贴心地告诉他,票里已经包含了保险,让他可以放心乘船。随后,他跟着其他游客来到登船口,在安全员的帮助下穿上了橙色的救生衣。
救生衣质地厚实,穿上后虽然有些束缚感,却让人心里格外踏实。安全员还反复叮嘱:“大家上船后一定要坐稳,不要随意走动,避免游艇行驶过程中发生意外。”
登上游艇,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随着一声清脆的汽笛声,游艇缓缓驶离码头。
我透过窗户向外望去,瞬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 —— 这里的河面比起昨天在黄河古道看到的,宽阔了不止一倍,河水依然是标志性的黄褐色,只是水势变得格外缓慢,没有了上游的汹涌澎湃,多了几分从容与稳重。
我心想,大概是这宽阔的河床,卸载了黄河从上游带来的汹涌气势,让它以更平和的姿态,迎接与大海的相遇。
游艇行驶到中途,工作人员提议大家可以登上顶层的了望塔。
我立刻起身,沿着楼梯一步步登上了望塔。当我站在了望塔顶端,极目远眺时,瞬间领略到了古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的意境。
脚下是缓缓流淌的黄河水,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隐约能看到一条淡淡的分界线,将黄河的浑黄与大海的碧蓝悄然分开。
微风拂过脸颊,带着海水的咸湿气息,那一刻,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内心的开阔与宁静。
我静静地站在了望塔上,看着眼前这幅壮阔的黄蓝交汇图,心中满是感慨 —— 这就是黄河入海的终极模样,是文字无法完全描绘的震撼,是唯有亲身体验才能读懂的壮美。
我在了望塔上站稳脚跟,下意识地握紧了栏杆,目光紧紧锁定远方的河面,连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生怕惊扰了这场大自然的盛大相遇。
视线尽头,滚滚黄河水裹挟着千万里奔涌而来的力量,像一条活灵活现的黄龙 —— 它的 “身躯” 是浓得化不开的浑黄,水面上翻涌的浪花如同龙鳞般闪烁,时而卷起几米高的浪头,时而又重重落下,发出 “轰隆隆” 的声响,仿佛巨龙在低声咆哮。
这条 “黄龙” 没有丝毫迟疑,摇头摆尾地朝着大海的方向奔腾而下,那股一往无前的气势,让人看得心潮澎湃。
就在 “黄龙” 的前端即将触碰海面的瞬间,原本湛蓝得如同一块宝石、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的海面,像是被按下了 “唤醒键”,立时卷起层层波涛。
海浪朝着黄河水的方向涌去,与黄河的浪头相撞、叠加,在波峰浪谷之间,两种截然不同的色彩开始激烈又和谐地交融 。
黄河的浑黄带着大地的厚重,大海的碧蓝透着天空的澄澈,它们在交界处形成一道清晰的界线,黄是黄,蓝是蓝,泾渭分明,却又在偶尔的碰撞中晕染出淡淡的绿、浅浅的橙,像是有人用巨大的画笔在海面肆意挥洒。
于是我写下了:
河口调色盘
大地把积攒半生的黄
全倒在这里 ——
是黄土塬的褶皱碾过河床
是千万粒尘埃抱着月光赶路
最终在入海口站定
像一群不愿散场的故人
而海捧着整片天空的蓝来接
澄澈得能看见云的倒影
风过时,蓝浪轻轻晃
像谁把天空裁成了柔软的绸
就在它们相遇的刹那
一道界线突然站成永恒
黄是黄,是五千年未干的墨
蓝是蓝,是三万里铺开的纸
却偏有调皮的浪
撞出淡绿的雾,浅浅的橙
像神随手打翻了调色盘
又故意让画笔在海面流浪
那些晕染的色彩多像秘密 ——
是黄土与云朵的私语
是河床与潮汐的拥抱
我站在这道界线旁
看黄与蓝固执地保持形状
又悄悄在碰撞里
长出新的时光
这哪里是自然景象,分明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画中的色彩浓烈却不杂乱,线条奔放却不失章法,每一笔都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让人看得如痴如醉,连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
我完全被这幅绝美的画面所陶醉,指尖轻轻摩挲着冰凉的栏杆,感受着微风中夹杂的水汽,心中满是赞叹。
可当目光从黄蓝交汇的地方往下移,落在脚下这片土地上时,又被另一种神奇的景象深深震撼 —— 这是一片辽阔无垠的大湿地,湿润的空气里带着青草与泥土的芬芳,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
湿地里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翠绿的芦苇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向远方的黄河致意;
低矮的碱蓬草一簇簇地生长着,有的还是嫩红,有的已经变成深红,远远望去,像是给湿地铺上了一层绚丽的地毯;
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水生植物,扎根在浅浅的水洼里,叶片上沾着晶莹的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更让人惊喜的是湿地里的生灵。
几只白鹭展开洁白的翅膀,在芦苇丛上方缓缓飞过,它们的身影轻盈得像一片羽毛,偶尔会俯冲下来,用细长的喙在水中啄食,动作敏捷又优雅;
水洼里,一群群小鱼在欢快地游动,它们的身体是透明的,只有尾巴带着一点淡淡的红,像是一群灵动的小精灵;
远处的草地上,还能看到几只灰褐色的野兔,它们警惕地竖起耳朵,时不时地蹦跳着,似乎在寻找食物,又像是在享受这份宁静。
导游曾说过,这片湿地是黄河馈赠给大地的礼物,是随着黄河泥沙的沉积慢慢形成的,算起来不过几十年的历史,是一片名副其实的 “年轻湿地”。
可就是这片年轻的土地,却孕育出了如此丰富的生命,如此蓬勃的生机。
它像一位温柔的母亲,默默接纳着黄河带来的泥沙,又用自己的力量滋养着万物,让这里成为了动植物的天堂。
站在了望塔上,一边是黄龙扑海的雄壮气势,一边是湿地万物生长的宁静美好,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在这一刻完美交融,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也明白了为什么人们会说。
黄河入海口的美,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 —— 因为每一处景致,都是自然馈赠的珍贵礼物,每一份震撼,都值得永远铭记。
站在了望塔上,望着眼前滔滔不绝向东奔涌的黄河,心中不由得生出无限感慨。
“滚滚黄河向东流,携泥裹沙入大海”,这句早已刻在记忆里的话,此刻有了最真切的画面支撑。
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一路蜿蜒曲折,跨越千山万水,不仅带来了滋养万物的水源,更裹挟着大量泥沙奔流入海。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泥沙在入海口处不断沉积、堆积,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工匠,一点点 “雕刻” 着陆地的轮廓,慢慢填海造陆,最终孕育出这片战地 15.3 万公顷的大湿地。
这片湿地规模之宏大,堪称亚洲最大,即便在世界范围内也声名远扬。踏上湿地的土地,脚下是松软湿润的泥土,空气中弥漫着青草与水汽交织的清新气息,让人瞬间忘却城市的喧嚣。
放眼望去,无边无际的绿色铺展开来,丰美的水草在风中肆意生长,有的高达一人多高,叶片修长翠绿,随风摇曳时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湿地的故事;
有的则低矮茂密,紧紧贴在地面上,形成一片柔软的绿毯。优良的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为了无数生灵的 “天堂” 与 “乐园”,无论是天上飞的珍禽异鸟,还是水里游的鱼鳖虾蟹,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栖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