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公路上的景象一片混乱不堪。每一个十字路口、每一座小火车站、每一座桥梁,都布满了炸弹的痕迹。苏军的战斗机不时出现在行进的队伍上方。坦克、大炮、卡车、救护车和半履带车,被爆炸的力量抛得东倒西歪,与死去的马匹、阵亡士兵的尸体,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
交通堵塞愈发频繁,炸弹在密集的人群中造成了极其可怕的影响。想要逃离道路也无济于事,因为周围尽是耕地和田野,偶尔才会出现几处稀稀拉拉的小树林。炸弹完成了其毁灭的使命,战斗机则展开了彻底的搜索。它们以 30 米、20 米甚至 10 米的超低空高度,以大范围的扫射和急转弯,追击着四处逃窜的士兵。在田野里,炮弹在地上犁出一道道长长的沟壑。在奔跑的士兵中间肆虐,直到他们纷纷倒下。
在这场血腥且混乱的局面中,包括威尔斯在内的诺德兰师军官们被吓得呆若木鸡。分散在各处的营和连队纷纷聚集起来,迅速做好战斗准备。防线就这样真正地形成了,没过多久,他们就再次与红军短兵相接。这场景,就如同波美拉尼亚那场战役再次上演。布尔什维克在他们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之时,就已出现在各个地方。
他们的坦克部队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不过,威尔斯见到的红军步兵并不多。如今,红军似乎打算凭借其物质上的绝对优势,一举将他们击溃。威尔斯看到所面对的对手几乎全是坦克、歼击车以及整营的斯大林管风琴。敌方阵中竟难觅步兵的身影。红军的机械化程度已然达到了顶峰。显然,他们的步兵大多是乘坐美国卡车运输,紧紧跟在坦克部队的身后。
战斗,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威尔斯所在的部队损失惨重。原本颇具规模的师,兵力如沙漏中的细沙般迅速流逝,很快就仅剩下一个团。
每当接到指令,有连队需进入阵地去保卫特定区域时,常见的场景便是一位中尉,扛起机枪,身旁伴着另一位少尉,以及为数不多扛着弹药箱的士兵一同出发。令人揪心的是,这竟就是整个连队的全部阵容!一个营不过四五十人,一个团也仅有两三百人,在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下,胜利似乎遥不可及。可即便如此,这支党卫军第十一装甲掷弹兵师依旧不退缩,继续战斗。
他们进入阵地,与敌人展开短暂却激烈的交锋,稍作喘息,便又奋起反击。然而,战事变幻莫测,他们时常会冷不丁地遭受后方炮火的袭击,眨眼间便发觉自己已陷入重重包围之中。但不知是何种顽强的信念与力量,总能让他们奇迹般地突出重围,继续投入战斗。就这样,连续奋战了好些日子,夜以继日,几乎未曾合眼,也没怎么进食。
伊万,曾经总是习惯在夜间躲避德军的袭击,可如今,却昼夜不停地向前推进。黑暗中,坦克引擎沉闷的轰鸣声持续不断,炮口的闪光不时乍现,布尔什维克的呐喊声此起彼伏,一切都显得那般惊心动魄。威尔斯感觉自己仿佛被一种近乎超人的力量所驱使,尽管每一次被迫放弃阵地,都会让敌人付出惨痛的代价。
屈斯特林惨案发生后的最初几天里,威尔斯就未见到过师以外其他部队的士兵。那一刻,仿佛整个战争的沉重负担,都毫无保留地压在了他们的肩头。但有点理智的思考就会明白,附近的其他部队,必然也在与那些占据优势的敌军,进行着同样惨烈、同样殊死的斗争。只是当时他们身处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根本无暇去思索这些。对于身为连长的威尔斯来说,即便只是在一个狭窄的区域内,想要洞察全局的战况,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威尔斯带着只剩下不足一个班的士兵不停地战斗、奔跑、驱赶敌人、挖掘战壕,周而复始,无休无止。村庄在熊熊烈火中化为浓烟,篝火肆意燃烧,左右两边皆是垂死挣扎的战友。
不知孤军奋战了多久,他们始终顽强地对抗着防区内这些占据绝对优势的敌军部队。终于,其他部队赶来支援了。当然,他们还是没有时间能够好好地休息一番,而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太需要休息了。但至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还能偶尔偷得一丝喘息的机会。
有时,他们可以让僵硬的身体舒展半个小时,然后在半梦半醒间,又要起身迎接新一轮战斗的洗礼。紧张的情绪偶尔会稍有缓解,这时,他们或许还能抓紧时间小憩一会儿。
有时,当他们路过农场时,若是时间允许,便会冲进去,狼吞虎咽吃一些桌上或许还未动过的食物。有时,食物还在炉子上冒着热气,几乎还未凉透。有时,衣服和家用器皿还保持着原来的模样,就好像主人只是临时有事,短暂地离开了房间。牛棚里的牛群却在不安地哞哞叫着,门廊上的猫依旧悠闲地坐在那里,在温暖的阳光下,不紧不慢地舔着爪子。
红军如潮水般的快速进攻,使得平民的逃亡变得惊慌失措、一片混乱。许多逃亡者在慌乱中,悲惨地被布尔什维克抓住、俘虏,甚至杀害。布尔什维克蜂拥而至,从守军身后涌入,守军已无法保持连续的防线。
在新来的部队中,有很多伞兵,他们深谙此道, 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在附近的其他地方,瓦隆和法国党卫军志愿者的英勇抵抗让苏军进攻速度略有减缓,但始终未能建立起一条牢不可破的防线。新建的防御阵地常常被布尔什维克强大的坦克先头部队击溃,这些先头部队成功深入某个防区。
少量预备队本应在其他地方投入战斗,并有望取得胜利,却不得不仓促投入,结果,增援的防区被其他坦克部队的进攻切断。就这样,苏军沿着周围地区向西推进,而这些地区在几个小时内就从肥沃的农田变成了满目疮痍的战场。
因为布尔什维克从侧翼进攻阵地的后方,威尔斯不止一次不得不仓促地从某个抵抗阵线撤退。在这种情况下,威尔斯有时不得不放弃宝贵的装备。在特殊情况下,威尔斯还可以通过夺回失地,在布尔什维克摧毁或撤走装备之前夺回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