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斯和副官迅速交换了一下眼神。从少校那凶神恶煞的表情以及气得涨红的脸可以判断,他可不是在开玩笑。威尔斯无奈地跳下车,挺直身子立正站好,敬了个礼,然后汇报道:
“少校!我是党卫军‘诺德兰’装甲掷弹兵师启蒙营第四连的连长,带领着士兵和一辆迫击炮连的半履带车,正前往连队的集合地点。”
“我需要你留在这里。你将被派去执行火力支援任务。一切听我的命令!” 少校说完,转身又继续去集结防御部队了。
“少校!这辆车现在这副模样根本派不上用场。按照命令,必须送到最近的修理厂去维修。” 副官鼓起勇气,提出反对意见。
少校一听,立刻气势汹汹地朝他们冲了过来。
“你们都给我留在这里,听我指挥!” 说完,他便又匆匆离开了。
威尔斯再次爬回半履带车。眼前这景象实在是滑稽又可怕!四处都能听见激烈的战斗声响,炮火的轰鸣声也愈发逼近。而就在这战场的正中央,几百名士兵就那样毫无防护地站着。只要有一架战斗机前来扫射,或者一枚精准的炮弹落下,他们几乎瞬间就会所剩无几。
副官气得一声不吭,只是阴沉着脸,死死地瞪着那个横冲直撞的少校。当少校跑到最远的侧翼,距离他们大约 300 米的时候,威尔斯俯下身,钻进半履带车,低声对驾驶员说道:“这车能开多快就开多快!”
半履带车发出一阵低沉的吼声,摇晃着缓缓开动,渐渐驶离。这绝非懦弱之举。
“到现在为止,还没人敢这么指责我,我也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受这窝囊气。一方面,我们必须在布尔什维克全面杀到之前,赶紧和大部队会合。另一方面,我们可不想在毫无反击机会的情况下,就这么耻辱地被敌人杀害。” 威尔斯一边朝着其他人嘟囔着这些话,一边从舱口探出身子,朝着少校的方向张望着,少校依旧没有察觉到他们正从他那疯狂布置的 “防线” 悄然撤退。他们心里不禁为那些留在原地的士兵感到惋惜。
他们大概走了 300 米,就听到一阵令人不快、又熟悉又刺耳的嚎叫。“是斯大林管风琴!” 有人喊道。众人下意识地把头埋进肩膀里。
正中靶心!那可怕武器齐射出的炮弹,东线战场上,恐怕也只有德国喷烟者才能达到这般震慑效果。他们眼睁睁看着黑褐色的泥土和人体在接连不断的闪光中,旋转飞扬。待黑色的尘埃缓缓落定,士兵们都没了动静。
大家面面相觑,眼中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他们刚才还在那儿!又一次,好运与本能眷顾了他们。
走出田野,一条蜿蜒的道路出现在眼前,他们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突然,战斗机的轰鸣声传来!它们反复地从道路和田野上空呼啸而过,田野里挤满了越来越密集的车辆以及正在撤退的士兵。机炮如镰刀般,又似雨点般密集,呼啸着掠过行人和车辆。
每当这样的 “怪物” 呼啸扑来,他们就迅速钻进半履带车内部躲避。一路上,他们越来越多地经过燃烧的车辆和成排的阵亡士兵,那些士兵没能及时远离道路,躲避炮弹的袭击。
但他们又一次次幸运地挺了过来。攻击在半履带车周围呼啸、噼啪作响。威尔斯蹲下身子,努力分散注意力,不去想眼前的危险,终于,这一波攻击结束了。就这样,类似的攻击持续了无数次。
拐弯处站着一位中尉施瓦克。威尔斯叫士兵赶忙把他带上车,然后继续前进。这位年仅 20 岁的施瓦克,已被任命为第五连的连长。他特意留下来,试图在这一片混乱中找其他的掉队士兵,并将他们带回补给部队。
距离公路约 50 米处,矗立着一门 88 毫米火炮。炮兵们赤裸着上身,正疯狂地工作着。他们背上汗流浃背,一边奔跑,一边迅速且稳定地装填、射击炮弹。天空中一架苏联战斗机俯冲而下,发动机的轰鸣声和呼啸的气流,向炮兵们发出了警告。
炮兵们却毫无慌乱,将已经装在炮管里的炮弹发射出去后,迅速逃进防护壕。飞机朝着火炮阵地猛冲而下。发动机的轰鸣声随着惊人的速度越来越大,变成了震耳欲聋、令人胆寒的嚎叫。就在火炮上空咫尺之间,飞机投下了一颗炸弹,随后机头在离地面几米的地方急剧爬升,瞬间消失不见。
炸弹偏离目标约 30 米,扬起一团蘑菇云,但所幸未造成伤害。炮兵们立刻冲出防护壕,取出炮弹,装入炮管,机械地继续投入战斗。
在施瓦克的指挥下,他们驱车穿过长长的撤退队伍,逐渐抵达集合点,重新与大部队汇合。许多熟悉的面孔不见了,那些在那天早上还与威尔斯分享香烟的人,那些这些日子里与威尔斯共同经历生死的士兵。
人员缺口大得惊人,当威尔斯命令士兵列队时,发现似乎有大约一半的人已经不见踪影,其中大部分都已阵亡。伤员中,只有伤势较重的人缺席。所有还能行走、站立和使用武器的人,都从最近的急救站回来,仅仅包扎了一点绷带。
如果大当家能看到这些稀疏的队伍,看到这些被烟熏黑、浑身脏兮兮的党卫军士兵,穿着破烂的制服,许多人缠着带血的绷带,却每个人都准备好迎接新的战斗,他定会感到欣慰。早晨经历的恐怖震撼了他们,但并未击垮他们。他们还有武器和弹药,依旧有战斗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勤务兵们开始在各处匆忙奔走。传令兵们则在公路与乡村那布满沙尘的道路上来回疾驰。与此同时,各种谣言四处泛滥。相互矛盾的消息到处流传,有人回应,有人否认。毕竟,在众人看来,对柏林的总攻已然打响,这几乎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当然,威尔斯他们并未身处最前沿阵地,也未能提前察觉到敌人的动向。然而,那如雷霆万钧的炮火风暴,以及遮天蔽日的轰炸机和战斗机组成的庞大兵力,已然清晰地表明,这无疑是决战时刻拉开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