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那时候闹起了大饥荒,人都开始吃人了,以前赵国皇宫里的宫女几乎都被吃光了。蒋干派侍中缪嵩、詹事刘猗带着奏表去请求投降,并且向谢尚求救。庚寅这天,燕国的慕容俊派广威将军慕容军、殿中将军慕舆根、右司马皇甫真等人率领两万步兵和骑兵,去帮助慕容评攻打邺城。
辛卯这天,燕国人在龙城把冉闵给杀了。当时正好赶上大旱,还闹蝗虫,慕容俊觉得是冉闵的鬼魂作祟,就派人去祭祀他,给他定谥号为悼武天王。
一开始,谢尚派戴施驻守枋头,戴施听说蒋干求救,就从仓垣转移到棘津驻扎,拦住蒋干的使者索要传国玉玺。刘猗让缪嵩回邺城告诉蒋干,蒋干怀疑谢尚没办法来救,犹豫不决。六月,戴施带着一百多个壮士进入邺城,帮忙守卫三台,骗蒋干说:“现在燕军就在城外,道路不通,玉玺不敢送出去。你先拿出来给我,我马上派人飞速去报告天子。天子要是知道玉玺在我这儿,就会相信你是真心投降,肯定会多发兵马粮草来救援。”蒋干觉得有道理,就把玉玺拿出来给了戴施。戴施对外宣称派督护何融去迎接粮草,实际上偷偷让人带着玉玺送到枋头。甲子这天,蒋干带着五千精锐士兵和晋兵出城迎战,慕容评把他们打得大败,斩杀了四千人,蒋干好不容易才脱身跑回城里。
甲申这天,秦国皇帝苻健回到长安。
谢尚和姚襄一起在许昌攻打张遇。秦国皇帝苻健派丞相东海王苻雄、卫大将军平昌王苻菁去关东攻占土地,率领两万步兵和骑兵来救援。丁亥这天,双方在颍水的诚桥交战,谢尚等人被打得大败,死了一万五千人。谢尚逃回淮南,姚襄扔下辎重,把谢尚送到芍陂;谢尚把后事全都托付给姚襄。殷浩听说谢尚战败,就退兵驻扎在寿春。秋天七月,秦国丞相苻雄把张遇以及陈、颍、许、洛等地的五万多户百姓迁到关中,任命右卫将军杨群为豫州刺史,镇守许昌。谢尚被降职,封号为建威将军。
以前赵国的西中郎将王擢派使者来请求投降,东晋朝廷任命王擢为秦州刺史。
丁酉这天,东晋任命武陵王司马曦为太宰。
丙辰这天,燕国的慕容俊前往中山。
王午听说魏国战败,当时邓恒已经死了,王午就自称安国王。八月戊辰这天,燕国的慕容俊派慕容恪、封弈、阳骛去攻打他,王午紧闭城门坚守,还把冉操送到燕军那里;燕军抢了他的庄稼后就回去了。
庚午这天,魏国的长水校尉马愿等人打开邺城城门,放燕军进城,戴施、蒋干从城墙上用绳子吊下来,逃到仓垣。慕容评把魏国皇后董氏、太子冉智、太尉申钟、司空条攸等人以及皇帝的车马服饰等都送到蓟城。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肃都自杀了。慕容俊谎称董氏献出传国玉玺,赐给董氏奉玺君的称号,赐给冉智海宾侯的爵位。任命申钟为大将军右长史。命令慕容评镇守邺城。
桓温派司马勋帮助周抚在涪城讨伐萧敬文,把萧敬文给杀了。
谢尚从枋头把传国玉玺迎接到建康,朝廷百官都来祝贺。
秦国任命雷弱儿为大司马,毛贵为太尉,张遇为司空。
殷浩北伐的时候,中军将军王羲之写信劝他别去,殷浩没听。后来北伐没成功,殷浩又打算再出征。王羲之就又给殷浩写信说:“现在咱们这小小的江左地区,天下人对咱们失望,这情况已经很久了。现在争着去建立武功,不是该做的事儿。最近那些负责朝廷内外事务的人,没有深谋远虑,把国家的根基都耗尽了,各自按自己的想法来,最后没一件功劳值得一说,结果搞得天下都快有土崩瓦解的趋势了。负责这些事儿的人,怎么能推卸对天下的责任呢!现在军队在外战败,国内物资也耗尽了,保住淮河的想法,已经没办法实现了,还不如退回保住长江,让各位督将各自回到原来镇守的地方。长江以外的地方,就维持着名义上的统治算了。大家应该承认错误,反省自己,重新好好治理国家,减轻赋税徭役,和老百姓一起重新开始,这样或许还能解救眼前的危急情况!您出身平民,身负天下重任,担当着统领的职责,却把事情搞成这样,恐怕满朝的贤能之士,没人愿意跟您一起分担指责。要是您还觉得之前的事儿没做好,所以又要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这天下虽然大,可您又能容身何处呢!这是无论聪明还是愚笨的人都想不明白的。”
王羲之又给会稽王司马昱写信说:“做臣子的,谁不想让自己的君主和前代的圣君一样兴盛呢!何况现在遇到这么难得的时机!只是要看自己的力量够不够,难道能不权衡利弊来处理吗!现在虽然看起来有让人高兴的机会,但自己仔细想想,担忧的事儿可比高兴的事儿重要多了。功业能不能成功还不一定,可老百姓都快死光了,劳役没完没了,征收的赋税一天比一天重,就凭咱们小小的吴、越地区,要管理天下十分之九的地方,不灭亡还等什么呢!要是不估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不停下来,这是国内的人都痛心叹息却又不敢说实话的事儿啊。‘过去的事儿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补救。’希望殿下您再好好想想,先打好不会失败的基础,等根基稳固、形势有利的时候再谋划,也不算晚。要是不这样做,恐怕国家就像被麋鹿游玩践踏一样,灾难可就不止是在山林里了!希望殿下您暂时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来解救眼前的危急情况,这可以说是把要灭亡的局面转变为保存,把灾祸转为福气啊。”司马昱也没听他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