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事业,父母一辈子的爱。
——题记
暮色漫过窗棂时,我点燃了三炷香,青烟袅袅里,又想起中元节该给父母写点什么了。案头摊着父亲泛黄的工作证,照片上的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肩章上的星徽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却依旧透着一股子挺拔;旁边压着母亲的日记本,最后一页还夹着一片格尔木的骆驼刺,叶片边缘的尖刺早已变软,像极了她晚年总也舒展不开的眉头。作为诗人,我写过无数山河与星辰,可每次提笔写父母,总觉得文字太轻——他们一辈子的故事,哪是几行诗能装下的?那故事里有大西北的风沙,有青藏高原的雪,有军工车间的焊花,还有母亲踩着父亲的脚印,一路追随的温柔。
一、军歌起处,是父亲扎进戈壁的根
父亲总说,他的“兵龄”是从开进大西北那天开始算的。1968年的冬天,绿皮火车哐当哐当走了七天七夜,车窗外的风景从江南的青瓦白墙,变成了黄茫茫的戈壁。他揣着一纸调令,从铁道兵部队转到军工企业,目的地是青海格尔木附近的一座兵工厂——地图上没标注名字,只写着“321信箱”。
我后来在父亲的工作笔记里,看到过他对第一天上班的记录:“车间在山坳里,风裹着沙粒打在窗上,像敲鼓。机床是苏联产的,锈迹斑斑,老师傅说‘这家伙能造炮弹壳,你得好好待它’。”那时候的军工生产,没有精密的电脑控制,全靠手上的功夫。父亲学的是机械加工,为了让零件误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内,他能在机床前坐一整天,午饭就啃两个冷馒头,手指被机油浸得发乌,指甲缝里的黑泥搓都搓不掉。有次他跟我讲,有回赶制一批紧急订单,他和工友们连续加班三天两夜,最后趴在机床上睡着了,梦里都在琢磨齿轮的咬合角度。
父亲很少跟家里说工作的危险,直到有次母亲在他换下的衣服口袋里,发现了一小块带血的纱布。追问之下才知道,车间里的砂轮突然爆裂,碎片划伤了他的胳膊,他简单包扎了一下,又接着干活——“耽误了工期,就是拖国家的后腿”。那时候我还小,不懂“军工”两个字的分量,只记得父亲每次出门前,都会摸我的头说“在家听话,爸爸去给国家干活”。后来我才明白,那句“给国家干活”,是他一辈子的信仰。他把自己当成了戈壁里的胡杨,扎下根就不再挪窝,车间的焊花是他的年轮,机床的轰鸣是他的心跳,那些从他手里造出来的零件,最后变成了守护家国的武器,这是他最骄傲的事。
除了格尔木,父亲的足迹还留在西藏拉萨、山西侯马。1975年,他奉命去拉萨参与青藏铁路支线的军工配套建设,那时候青藏铁路还没全线贯通,进藏的路走得异常艰难。母亲说,父亲去了半年,只寄回来一封电报,上面写着“一切安好,勿念”。后来才知道,他到了拉萨就犯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得整夜睡不着,却还是硬撑着去工地测量数据。有次遇到塌方,他和同事们被困在山里两天,靠吃压缩饼干和雪水度日,回来后瘦了十几斤,颧骨都凸了出来。可他跟我们说的,却是“在拉萨能看到布达拉宫,晚上的星星特别亮”。他从不提苦,也不喊累,好像那些风沙、那些高原反应、那些危险,都只是他军歌里的一个小节,不值一提。
二、母亲的追随,是军工岁月里最软的光
如果说父亲是军工事业里的一棵胡杨,那母亲就是绕着胡杨生长的沙棘,不显眼,却坚韧。母亲原本在江南的一所小学当老师,父亲去格尔木的第三年,她递交了辞职信,背着一个装满衣服和课本的帆布包,独自踏上了西行的火车。她说:“你爸一个人在那边,连件洗干净的衣服都没人熨,我得去照顾他。”
初到格尔木,母亲最不适应的是风沙。每天早上推开窗,院子里都积着一层薄沙,刚扫干净,一阵风过来,又落满了。她的皮肤很快变得粗糙,原本光滑的手,因为要洗一家人的衣服、要做饭、要打扫,渐渐裂开了口子,涂再多护手霜也没用。可她从没抱怨过,反而学着当地的妇女,在院子里种上了几棵向日葵,说“看着它们朝着太阳长,心里就亮堂”。
父亲的工作忙,经常加班到深夜,母亲就每天晚上留一盏灯。不管多晚,只要听到父亲的脚步声,她就会端出温热的粥。有次父亲加班到凌晨三点,回来时发现母亲趴在桌上睡着了,桌上的粥还冒着热气。父亲后来跟我说,那一刻,他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母亲不仅照顾父亲的生活,还成了父亲的“记录员”。父亲不怎么会写字,每次有重要的事,就跟母亲说,母亲记在本子上,再念给父亲听,确认没错了,才收好。那些本子,后来都成了家里最珍贵的宝贝,上面记着父亲的工作进度,记着家里的开支,也记着我小时候的成长点滴。
除了照顾家庭,母亲还在兵工厂的子弟学校找了份代课老师的工作。那时候的子弟学校条件简陋,教室是土坯房,冬天没有暖气,孩子们冻得手都握不住笔。母亲就把自己的棉袄拆了,改成小棉垫,分给家里条件差的孩子。她还会在课后给孩子们讲故事,讲江南的小桥流水,讲她小时候读过的诗。孩子们都喜欢她,说“王老师的故事里,有花有草,不像我们这里,只有沙子”。母亲说,她想让孩子们知道,即使在戈壁里,也能长出美好的东西,就像他们的父母,在戈壁里为国家造武器一样,都是在创造美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