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太祖真有意立贤不立嫡,未来储君必从诸子中择优而选。
子嗣越多,选择亦越多。
周贵妃决意劝导徐妙锦,望她能以大明江山为重,勿过于自私,如已故马皇后般,真正母仪天下。
此乃徐妙锦必经之路。
“儿臣正盼母妃此言,锦儿之事,就劳烦母妃多操心了。”朱松闻言,眼中闪过喜色,笑容顿现。
周贵妃作为过来人,认为由她来开导徐妙锦最为合适。
“锦儿其实很懂事,你无需太过敏感。”周贵妃淡然提醒。
“儿臣心中无底。”朱松道出忧虑,“我曾问过锦儿最喜欢我什么,她说喜欢我的专一。
现在父皇又为我安排婚事,真是让我无地自容。”
朱松苦笑不已。
“为娘先去与锦儿谈谈,别太悲观,事情没你想得那么糟。”周贵妃安慰朱松。
此时,徐妙锦正在账房查看纺织厂的账目。
周贵妃找到徐妙锦,直言老爷子有意为朱松再娶侧妃。
出乎意料的是,徐妙锦非但没有不悦,反而笑着点头应允。
“锦儿,你不生气吗?不觉得委屈吗?”周贵妃诧异问道。
“母妃,锦儿不是那种心胸狭窄、爱吃醋的女人。”徐妙锦认真回答,“我与王爷成婚不久,已深知他的为人。
我也明白,以王爷的身份,现在或将来,都不可能只有我一人。”
徐妙锦早已了解朱松的性格,知他不会主动提及纳妾之事,这便足够。
她聪明过人,亦能预见朱松的未来充满可能,更不会强求他一生只有她这一位正妻。
最重要的是朱松的态度,只要他能坚守本心,对她始终如一,她便心满意足。
“娘知晓,锦儿这般温文尔雅、善解人意,绝不会因这等小事心生嫌隙。”
“你不知,老九方才一脸苦相来向我诉苦,说陛下欲再为他赐婚,他十分为难,生怕你会不悦。
他心里其实很在意你的想法。”
周贵妃边说边为朱松开脱。
“锦儿明白。
王爷那边无需多虑,锦儿绝非不明事理之人。”
徐妙锦轻轻点头回应。
“如此甚好,你能如此懂事,老九定会愈发倾心于你。
娘别的不敢说,正妻之位定是你的,无人能撼动。”
周贵妃许下承诺。
徐妙锦淡然一笑,轻声道谢。
在她心中,只要自己足够出色,即便朱松再娶,也无法撼动她的地位。
反之,若真有人能抢走朱松,那也只能怪自己不够好。
徐妙锦性格高傲,从未改变,对自己充满信心。
周贵妃与徐妙锦谈妥后,随即告知朱松。
朱松听后,也松了一口气。
他原本还担心徐妙锦会有所不满,影响夫妻感情,现在看来是多虑了。
这丫头,比他想象中更加宽容聪慧。
次日,朱元璋颁布圣旨,并让蓝玉等人回京时带回。
西征结束后,朱元璋不打算让蓝玉等人在汉中府久留,让他们回应天府,趁年前规划皇卫学院开春招生事宜。
此行汉中府,蓝玉等淮西勋贵体验了王卫学院生活,积累了一定经验。
加之老九已拿出文科教材,皇卫学院开春即可正式招生。
此外,蓝玉他们返京后,能震慑朝中蠢蠢欲动之辈,亦能助老九在朝中赢得更多支持。
于是,蓝玉等人在十一月底离开了汉中府。
十日后,他们回到应天府,并将朱元璋的圣旨直接呈给了朱标。
“老爷子又要为老九挑选侧妃了?”
“陈迪的女儿吗?倒也相配!”
“那我这个大哥,就先代劳去陈家下聘礼吧!”
朱标看完旨意,不禁笑了。
他毫不犹豫,备好聘礼后,便召来礼部给事中,一同前往陈家宣旨。
在大明,皇帝口谕可由太监传达,但圣旨这种庄严之物,太监无权触碰。
以“奉天承运皇帝”开头的圣旨,须由翰林院承旨处或六部六科给事中来起草或宣读,即所谓的钦差大臣。
老爷子欲做媒,自然要找礼部的给事中来宣读圣旨。
而朱标则以大哥的身份,亲自去陈家下聘。
不仅朱标和钦差前往,蓝玉等淮西勋贵也乐于掺和,纷纷跟了过去。
陈迪在礼部衙门一听太子朱标和淮西勋贵全往他家去了,还有钦差要宣旨,一时愣住了。
他顾不得多想,连忙回府,只见不少太监正挑着礼品往府里送。
“臣陈迪,参见太子殿下!”
陈迪来不及惊讶,连忙上前向朱标行礼。
“陈卿免礼,本宫今日特来陈家下聘。”
“陛下有旨,接旨吧!”
朱标笑着对陈迪解释。
“下聘?”
尽管已有猜测,但听朱标亲口说出,陈迪还是感到惊讶。
陈迪之女,芳龄十六,犹待闺中,未许婚配,不料竟惊动龙颜。
此乃皇上亲自做媒之兆!
“臣陈迪恭候圣驾!”
不及多想,陈迪率全家向宣旨钦差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