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作为儒家兴盛之巅,历史上的等级制度较之其他朝代更为严苛夸张!
而朱元璋建国之初,何以选择儒家治国?
不就是看重其能助他更好地统治大明吗?
故此点,朱松确难在朱元璋面前直言!
但即便不言,相信父亲亦能渐渐悟出!
“罢了!你所言有理!”
“难怪你与那些儒臣如此不合!”
“看来,儒家治国之道,已不适合大明之未来矣!”
朱元璋长叹一声,摇头苦笑。
他未曾料到,自己竟轻易被朱松几句话说服。
西北之地的蓬勃发展,成为了最有力的证明,让朱元璋看到了大明朝未来的曙光。
要使整个大明如西北一般,儒家治国之道必须摒弃。
实际上,朱元璋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他早有布局,只待他离开后,应天府的儒官们自行显露。
而朱松刚刚的一席话,更加坚定了他削弱儒家的决心,决不能让儒家再阻碍老九。
“多谢父皇理解!”
“儿臣所做一切,只为大明长久兴盛!”
朱元璋的态度,让朱松松了一口气。
老爷子站在他这边,一切便无碍。
“父皇,靖难之役后究竟如何?”
“你虽言清君侧,无意皇位,但推演结果显示,你不仅清君侧,还夺了皇位,甚至自封天道皇帝年号!”
朱元璋闻言大笑,这便是他之前听朱松言语发笑的原因。
朱松默然,天道皇帝?这年号似乎不错,或许可以考虑。
“不过你放心,允炆已被封王,送往苏州就藩。”
“这江山,日后定是你的,朕放心交予你手!”
“你虽胜老四,却仍放其回北平,归还其部下,令其继续镇守。”
“你甚至破例将标儿的所有子孙都封为王爷,尽管他们并无实权,却也确保了他们一生衣食无忧。”
朱元璋随即给出承诺,这让朱松心中的大石落地。
朱松闻言,不禁长舒一口气。
他未曾料到,自己长久以来渴望的认可,竟在今晚这场父子间的坦诚对话后得以实现。
“早些歇息吧。
还有,西征之事,你也需多加留意。”
朱元璋轻拍朱松肩膀,随后转身离去。
“儿臣恭送父皇!”
朱松连忙起身,双手抱拳,目送朱元璋背影渐渐远去。
---
朱元璋离去后,朱松内心难以平复。
他惊讶于老爷子竟也拥有一个系统,这完全出乎他的预料。
更令他震惊的是,这国运系统能推演未来,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人在老爷子面前都似乎无秘密可言。
一想到这点,他不禁感到毛骨悚然。
看来未来诸多事宜,老爷子早已洞悉。
“方才只提及我未来会登基为帝,但之后的事父皇似乎有意避而不谈。”
朱松皱眉自语,心中好奇自己称帝后又将经历何番波折。
作为穿越者,朱松曾以为自己能凭借超前眼光预知未来,从而在这个时代改写命运。
然而,历史早已被老爷子改得面目全非。
朱允炆既已无法成为建文帝,靖难之役又何从谈起?
老四想要称帝,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正如老爷子所言,只要他坚持传位于自己,老四又能有何作为?
他非朱允炆,对付一个燕王自是轻而易举。
这一结果,对朱松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
朱松心中总有一丝不安萦绕,仿佛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自己无法完全掌控,更像是被父亲牵引着前行。
表面上,他看似取得了胜利,长久以来的奋斗与渴望的认可,在那个夜晚悉数获得。
然而,这份认可来得太过轻易,仿佛是父亲轻易给予的馈赠。
尽管父子俩今晚坦诚交流了许多,但他总感觉父亲仍有所隐瞒。
“你在沉思什么?”嬴政的声音适时响起。
对了,自己竟忘了这位存在!之前正是嬴政提醒自己,父亲可能已洞悉了自己的秘密。
“始皇帝,你刚才也听到我和父皇的对话了吧?”朱松直接问道,“你觉得父皇心里究竟在盘算什么?”
嬴政反问:“你父皇是何许人也?”
“这还用说?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啊!”朱松不解地回答。
“朕同为皇帝,且为始皇帝!”嬴政傲然道,“你父皇的心思,朕断言你未必比朕更为了解!你只需将自己置于他的位置,便能大致揣测明白!”
嬴政这番分析直击要害,让朱松眼前一亮。
“换位思考吗?”朱松喃喃自语,“还真是旁观者清啊!”
他恍然大悟地点点头,瞬间明白了过来。
只是今晚的对话太过突兀,没给他太多思考的时间罢了!
即便没有嬴政的提醒,朱松细细思量,也能想通其中关节。
说到底,他只是没有从一个皇帝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
“假如你是皇帝,拥有如你这般超凡的儿子,你会如何应对?”嬴政继续问道,“对你来说,儿子亦是臣子,一个才华横溢的臣子,终将成为皇帝手中最锋利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