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71 年 4 月 25 日 9 时 07 分,北京外交部主楼的会议室里,窗外的梧桐树已抽出新绿,阳光透过枝叶洒在长桌上,照亮了三份装订整齐的《外交密码箱初步设计报告》,封面 “陈恒团队 1971.4.24” 的字迹工整清晰。
陈恒坐在桌侧,手指轻轻按压报告封面的烫金印章,心里既紧张又踏实 —— 这份报告整合了 45 天的调整与优化:机械结构减重至 1.07 公斤,自毁装置响应时间 0.17 秒,加密模块稳定在 0.78 公斤,每一个数据都经过反复测试。老周(机械负责人)抱着 1:1 的机械结构模型,模型上的铝镁合金箱体泛着哑光;老李(化学专家)攥着自毁装置原理图,图中 “手动烧毁 + 化学自毁” 的联动逻辑用红笔标注;小张(电子工程师)带来加密模块的实物布局图,贴片元件与陶瓷基板的位置精准无误。
老陈(外交部代表)推门进来,身后跟着 3 名外交事务专员,每人手里都拿着 2 月 28 日敲定的 37 项指标清单。“今天要把‘设计’和‘需求’最后对一对,确保到了纽约,外交人员用着顺手、安全。” 老陈的话刚落,陈恒立即翻开报告第一页,“我们按 37 项指标逐项落实,现在请各位提意见 —— 只要是外交场景需要的,我们都能调整。” 一场关乎 “设计落地” 的关键对接,在会议室的纸张翻动声中正式开始。
一、方案提交前的整合筹备:4 月 16 日 - 24 日的 “细节打磨”(1971 年 4 月 16 日 - 24 日)
1971 年 4 月 16 日起,陈恒团队进入初步设计方案的整合阶段 —— 核心是将机械、自毁、加密三大模块的设计成果梳理成系统报告,确保每一项设计都对应 37 项指标,同时预判外交部可能提出的场景化需求。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图纸整合→参数核对→场景预演”,每一步都带着 “零疏漏” 的严谨,陈恒的心理从 “完成设计的轻松” 转为 “对接需求的谨慎”,为 4 月 25 日的对接做好充分准备。
设计报告的 “内容整合”。团队按 “机械结构→自毁装置→加密模块→整机适配” 的逻辑整合报告:①机械部分:含 6 组齿轮联动结构图(标注 19 档调节与错转 3 次锁死机制)、0.9 毫米铝镁合金箱体尺寸图(长 37 厘米、宽 19 厘米、高 7 厘米)、机械锁与加密模块联动时序图(正确输入密码后 0.19 秒模块通电);②自毁部分:双毁密机制原理图(化学自毁胶囊与手动烧毁电阻丝的位置布局)、压力触发阈值测试曲线(19kg 触发点标注)、双人密钥锁拆解图;③加密部分:17 层嵌套算法流程图(含参数自动填充逻辑)、陶瓷基板与贴片元件布局图(0.78 公斤模块的重量构成表)、动态跳频频率对照表(19 组预设频段)。“报告要让外交部一看就懂,既要专业,又要通俗。” 陈恒在整合会上强调,他亲自核对每份图纸的尺寸标注,确保与实际测算一致(如箱体尺寸误差≤0.1 毫米)。
参数的 “最终核对”。为避免 “图纸与实际脱节”,团队对 37 项指标逐一核对:①机械防撬:实测 73.7 小时(达标 72 小时),箱体抗 1.9 米跌落完好率 100%;②化学自毁:响应时间 0.17 秒(≤0.19 秒),手动烧毁 19 秒内完成;③加密性能:速率 192 字符 / 分钟(≥190),抗干扰率 97%;④整机重量:3.47 公斤(≤3.7 公斤),加密模块占比 21%(≤37%)。小张还补充了 “环境适配参数”:-20℃至 40℃工作正常,95% 湿度下 72 小时无故障。“所有参数都有测试数据支撑,不是纸上谈兵。” 小张在报告中附上 19 份测试报告的摘要,方便外交部查阅原始数据。
场景预演与 “需求预判”。团队模拟纽约可能的使用场景,预判外交部可能的补充需求:①夜间操作:联合国会议常加班至深夜,键盘无背光可能影响操作;②紧急密钥修改:若怀疑密钥泄露,需快速修改,无需复杂流程;③设备标识:密码箱外观需低调,避免引起美方注意。“我们先在报告里预留这些功能的接口,比如键盘位置留出发光元件空间,算法里预留紧急修改的参数入口。” 老吴(算法专家)建议,陈恒采纳:“就算外交部不提,预留接口也能为后续修改省时间。” 这种 “预判式准备”,为后续应对补充需求埋下伏笔。
二、方案正式呈现:三大模块的 “技术落地”(1971 年 4 月 25 日 9 时 30 分 - 11 时 30 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