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71 年 3 月 7 日 8 时 07 分,北京国防科工委的筛选会议室里,阳光斜斜地照在长桌上,桌上整齐码放着 5 份团队评估档案,每份档案封面都贴着红色标签,标注着团队编号与核心优势 ——“1 号:军用加密经验”“2 号:民用便携技术”“3 号:陈恒团队(航天 + 实战)”……
老宋(项目协调人)手指停在 “3 号档案” 上,封皮里露出一张泛黄的照片:1970 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加密模块调试现场,陈恒正弯腰盯着电路板,旁边的小张(团队工程师)手里攥着抗辐射测试记录;档案内页还夹着 1969 年珍宝岛实战的通信日志,“零泄密” 三个字被红笔圈出。
老陈(外交部代表)翻着其他团队的资料,眉头微蹙:“1 号团队安全够,但模块重 7.3 公斤;2 号团队便携行,但抗破解时长仅 37 小时 —— 都差口气。” 老宋抬眼看向门口,“陈恒快到了,他团队的‘航天技术 + 实战经验’,或许是唯一能同时接住‘安全’和‘便携’的人。” 会议室的门被推开,陈恒穿着沾着焊锡痕迹的工作服走进来,手里还攥着一本《卫星加密模块小型化手册》,一场关于 “团队筛选” 的关键评估,正式拉开序幕。
一、筛选标准制定:高安全与便携的 “需求锚点”(1971 年 3 月 1 日 - 6 日)
1971 年 3 月 1 日,老宋团队启动筛选筹备,首要任务是明确 “选团队的核心标准”—— 基于 2 月 28 日敲定的密码箱指标(机械防撬 72 小时、整机≤3.7 公斤),筛选标准必须紧扣 “高安全” 与 “便携” 双需求,既要能解决 “军用技术小型化” 难题,又要具备 “实战应急响应” 能力。标准制定过程中,团队围绕 “安全优先级” 与 “便携可行性” 展开讨论,最终形成 3 项核心筛选维度,为后续对比备选团队提供清晰依据,背后是老宋 “不凑活、只选最优” 的决策心理。
核心筛选维度的 “确定逻辑”。老宋在筛选会议上提出:“第一,技术适配性 —— 必须有‘高安全加密 + 小型化’经验,能把军用级安全压缩到 3.7 公斤内;第二,实战验证力 —— 要有真实场景的零泄密记录,不能只靠实验室数据;第三,响应效率 ——4 月 30 日前要出初步设计,团队必须能快速组建、高效推进。” 老陈补充:“还要加一条‘跨场景适配’,卫星加密技术能不能转外交场景?珍宝岛的实战经验能不能用在纽约?这些都要能落地。” 最终确定的 4 项标准,每一条都对应密码箱研发的 “痛点”:技术适配性解决 “能不能做”,实战验证力解决 “靠不靠谱”,响应效率解决 “快不快”,跨场景适配解决 “用不用得上”。
标准量化的 “细节打磨”。为避免 “凭感觉筛选”,老宋团队将标准量化:①技术适配性:需有 “重量≤5 公斤的高安全加密设备” 研发经验,抗辐射 / 抗干扰指标需达军用标准(抗辐射≥1×10?rad,抗干扰率≥97%);②实战验证力:近 3 年内有至少 1 次 “复杂环境下零泄密” 记录,传输情报量≥190 组;③响应效率:团队核心成员≥19 人,能在 7 天内启动研发,关键部件供应链需≥3 家;④跨场景适配:有 “军用 / 航天技术转民用 / 外交场景” 的成功案例,适配周期≤19 天。“每个标准都要能‘对证’,拿数据说话,不能说‘大概符合’。” 老宋的要求,让筛选标准从 “模糊方向” 变成 “可核查的硬指标”。
标准与密码箱指标的 “关联锚定”。老宋团队还明确:筛选标准需直接对应密码箱 37 项参数 —— 比如 “技术适配性” 中的 “小型化经验”,直接关联 “整机≤3.7 公斤” 指标;“实战验证力” 中的 “抗干扰”,直接关联 “通信加密速率 190 字符 / 分钟” 指标。“选团队不是选‘最好的’,是选‘最匹配密码箱需求的’。” 老陈举例:“如果一个团队只会做重型军用设备,就算抗破解能力再强,也做不出 3.7 公斤的外交密码箱 —— 适配性比‘全能’更重要。” 这种 “需求锚定” 的筛选逻辑,为后续锁定陈恒团队埋下伏笔。
二、备选团队对比:陈恒团队的 “独特优势凸显”(1971 年 3 月 6 日)
3 月 6 日,老宋团队对 5 家备选团队展开首轮对比评估 ——1 号团队(军用加密专业)、2 号团队(民用便携设备)、3 号团队(陈恒团队)、4 号团队(高校科研)、5 号团队(地方电子厂),每支团队都有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短板。对比过程中,数据成为 “核心裁判”,陈恒团队在 “技术适配性” 与 “实战验证力” 上的双重优势逐渐凸显,老宋与老陈的心理从 “纠结多选一” 转为 “倾向陈恒团队”,为次日的最终筛选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