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71 年 1 月 15 日 8 时 07 分,北京外交部主楼 3 楼会议室的门被推开,老周(会议召集人)抱着两摞厚厚的文件走进来,左手是外交团队整理的《加密算法升级方案》,右手是技术团队起草的《机械结构加固报告》,文件封皮上分别标着 “优先防截获”“优先防物理” 的红色字样。
会议桌两侧已坐满参会人员,左侧的外交官员面前摆着 1970 年外交通信泄密案例汇编,右侧的技术代表桌前摊开机械密码锁的设计图纸,空气里透着 “未谈先对立” 的紧张。老周将文件放在桌中央,目光扫过全场:“今天不做结论,只摆问题、讲依据,最后要找到能落地的方案。”
老陈(外交官员)指尖在 “1965 年某国际组织通信泄密” 的案例上划过,心里想着 “信号被截获才是最大风险”;老吴(技术代表)则摩挲着机械锁的样品,担心 “箱子被撬,再好的加密也没用”。墙上的时钟滴答作响,距离联合国会议筹备截止仅剩 2 个月,这场关于 “优先级” 的博弈,注定要在争论与妥协中找到平衡。
一、会议前的方案筹备:外交与技术团队的 “立场预设”(1971 年 1 月 10 日 - 14 日)
1971 年 1 月 10 日,距离会议还有 5 天,外交与技术团队已分别启动方案准备 —— 外交团队聚焦 “通信加密升级”,认为纽约区域美方监测能力强,信号截获风险远大于物理撬锁;技术团队主攻 “机械结构加固”,依据 1970 年多起外交密码箱被撬案例,认定物理安全是 “第一道防线”。双方的筹备过程,不仅是技术方案的梳理,更是 “基于自身经验” 的立场强化,每一份数据都带着 “证明己方优先级” 的心理预设。
外交团队的 “加密升级方案” 准备。老陈(外交官员)带领 4 名同事,梳理近 5 年外交通信安全事件,发现 87% 的泄密源于 “信号被截获破解”,仅 13% 与物理撬锁相关。他们重点分析 “69 式” 密码机的算法短板:15 层嵌套的固定逻辑,美方若截获 3 组以上信号,即可通过频率分析推导算法规律(1970 年某国使馆案例已验证)。方案提出 “三重升级”:①将加密嵌套层级从 15 层增至 21 层,密钥长度从 9 位扩至 15 位(数字 + 字母 + 特殊符号);②加入 “动态跳频”(每 3.7 秒随机切换频段,偏离预设频段 19%);③增加 “信号伪装”(每 19 个真实信号插入 7 个虚假信号)。“纽约有 19 个美方监测站,信号一发出就可能被抓,加密不升级,物理再安全也白搭。” 老陈在方案初稿里写下这句话,还附上 1970 年美方 “AN/FLR-9” 设备破解某国密码的速度数据(平均 37 小时破解固定算法)。
技术团队的 “机械加固报告” 起草。老吴(技术代表)团队则将重点放在物理安全上,他们收集 1968-1970 年全球 19 起外交密码箱被撬案例,其中 17 起是 “机械锁防撬能力不足” 导致泄密(苏联驻美使馆案例最典型)。报告核心思路是 “三层加固”:①锁芯采用 “6 组齿轮联动 + 错位齿设计”,防撬工具插入后会触发齿轮锁死(需专用钥匙解锁);②箱体使用 1.9 毫米厚的合金钢板,边缘加 “防撬折边”(普通撬棍无法着力);③增设 “压力触发报警”(当箱体受到≥19kg 撬力时,立即发出 175 分贝警报,同时锁定内部加密模块)。“如果箱子被撬开,加密算法再复杂,里面的密钥手册、通信记录也会被拿走。” 老吴在报告里附了一张苏联使馆被撬密码箱的照片,箱体变形处用红笔标注 “撬力集中点”,旁边写着 “若按此方案加固,可抵御该类撬击”。
方案的 “初步碰撞”。1 月 14 日,老周组织双方提前交换方案,立即出现分歧:外交团队认为机械加固会增加设备重量(预计从 5 公斤增至 7.3 公斤),不符合外交人员便携需求;技术团队反驳加密升级会导致电池续航缩短(从 19 小时降至 9 小时),无法满足全天通信。老陈举例:“1969 年我方驻欧洲代表团,因设备太重,紧急会议时无法及时携带,延误了通信。” 老吴则回应:“1970 年苏联使馆的密码箱,就是因为没加固,被美方用撬棍 37 分钟撬开,里面的加密密钥全泄露了。” 这场提前碰撞,让双方都意识到,第二天的会议不会轻松。
人物的 “心理预设”。老陈在 1 月 14 日的工作笔记里写:“技术人员不懂外交场景的紧急性,便携和防截获才是关键。” 老吴则在报告末尾补充:“外交人员低估了物理安全的重要性,没有物理安全,加密就是空中楼阁。” 这种 “各执一词” 的心理,源于双方不同的工作场景 —— 外交人员常面临 “紧急携带、快速通信”,技术人员更关注 “长期安全、防物理破坏”,立场的差异,为第二天的争论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