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花夜言情网快捷键下载到桌面,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花夜言情网 > 豪门 > 我来现代当明星 > 第48章 苏明远聘故宫顾问

第48章 苏明远聘故宫顾问(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骂骂咧咧穿零六,开开心心摆地摊 四合院:父亲七兄弟,舅舅阎阜贵 带狗也能C?我走了C给我看看 他们很好 公路求生:我靠摆烂成为榜一 校花太主动,我这个渔夫扛不住 九转逆道经 娇气夫妻在七零 谁懂,我一现代人在原始社会称帝 什么!那个养猪的又跨界了?

暮春的北京,柳絮如雪。苏明远站在明远书院的中庭,望着纷飞的柳絮出神。这景象让他恍惚回到了庆朝京城的那个春天,他也是这样站在自家庭院中,等待着殿试放榜的消息。

“先生,有客到。”年轻助手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苏明远转身,看见一位身着西装的中年男子站在院门口,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文件夹。来人气质儒雅,却带着这个时代特有的匆忙感。

“苏先生您好,我是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姓李。”来人递上名片,苏明远接过,仍不习惯这种现代的自我介绍方式。

李院长开门见山:“我们久闻苏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精深,特别是您对古籍修复的独到见解。故宫正在推进‘文物活化’计划,希望邀请您担任特别顾问。”

苏明远微微一怔。三个月前,他还在为理解这个时代的电灯与自来水而苦恼,如今竟有人因他的“传统知识”而专门来访。

李院长递过那份文件夹:“这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您可以先看看。”

苏明远翻开文件夹,里面列着各种计划:用VR技术体验“金殿对策”、在角楼咖啡馆推出“状元及第拿铁”、数字化复原《永乐大典》...看着这些将他的时代与这个时代强行融合的企划,苏明远不禁蹙眉。

“苏先生觉得如何?”李院长期待地问。

苏明远合上文件夹,沉默片刻:“技术固然精妙,但文物之魂,不在炫技,而在传神。”

李院长眼睛一亮:“愿闻其详。”

“在我...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物皆有灵。”苏明远斟酌着用词,“一件古物,历经百年千年,承载的是无数人与事的气息。若要活化文物,当先学会倾听它们的声音。”

这番话让李院长陷入沉思:“那依苏先生之见,该如何做?”

苏明远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望向院中那棵老槐树:“请给我时间,容我细细思量。”

李院长离开后,苏明远独自在院中踱步。夕阳西下,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来自过去的状元郎,要如何为这个时代的故宫建言?这问题困扰着他。

当晚,林婉儿回家时,发现丈夫坐在书房中,面前摊着纸笔,却一字未写。

“听说故宫来找你了?”林婉儿放下包,走到他身后,轻轻为他按摩太阳穴。

苏明远闭目颔首:“他们希望我出任顾问,让文物‘活’起来。”

“这是好事啊,你的知识和见解,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但他们想要的,是科技与噱头。”苏明远睁开眼,语气中带着难得的激动,“文物不是戏子,何必浓妆艳抹,哗众取宠?”

林婉儿笑了:“那你觉得该怎么做好?”

苏明远沉默良久,缓缓道:“我想让人们看见文物本身的故事,而不是用技术掩盖它们的本色。”

“那就按你的想法去做。”林婉儿鼓励道,“别忘了,你可是庆朝的状元郎,难道还怕这些现代人不成?”

第二天,苏明远接受了故宫的邀请,但提出了一个条件:他要先独自参观故宫,不带任何向导。

于是,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清晨,苏明远走进了紫禁城。这不是他第一次来,但却是第一次以顾问的身份踏入这片曾经的禁地。

雨中的故宫少了平日的喧嚣,多了几分肃穆。苏明远避开主要宫殿,沿着偏殿的回廊慢慢行走。六百年的宫墙在雨中泛着深沉的色泽,仿佛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忽然,他的脚步停住了。在一处偏殿前的广场上,他的目光被地砖吸引——那些被岁月磨损的地砖,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纹路与凹陷。

苏明远蹲下身,手指轻轻抚过地砖表面的凹痕。这触感莫名熟悉,让他想起庆朝皇宫中那些被无数官员脚步磨平的石阶。

“这些地砖,最老的已经有六百年历史了。”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苏明远抬头,看见一位白发老者打着伞站在不远处。

“六百年来,无数人从这里走过——皇帝、妃嫔、大臣、太监、游客...”老者继续说道,“每一代人都在这地砖上留下了印记,只是很少有人低头看一眼。”

苏明远站起身,向老者行礼:“晚辈苏明远,新任故宫顾问。”

老者笑了:“我知道。我是故宫的老修复师,姓赵,在这里工作四十年了。听说来了个特别的顾问,就想来看看。”

两人并肩在雨中漫步,赵老师傅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故宫的点点滴滴。苏明远静静听着,不时发问,问题都精准地指向文物背后的历史与人文。

“现在的文物保护,太注重技术,却少了人情味。”赵老师傅叹道,“文物不只是摆在展柜里的标本,它们是活的,有呼吸的。”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苏明远。当晚回家后,他彻夜未眠,在书房奋笔疾书。

一周后,苏明远向故宫提交了他的第一个企划:“地砖日记”。

“我们要办一个地砖展览?”李院长看着企划书,难掩惊讶。

“不是地砖本身,而是它们的拓片。”苏明远解释,“每一块地砖的磨损痕迹都是独特的,记录着不同时空的故事。我们可以为这些拓片配以短诗,让观众通过地砖的‘日记’,感受历史的足迹。”

会议室里一阵窃窃私语。这个想法太过特别,与往常的展览大相径庭。

“我觉得可以一试。”赵老师傅突然开口,“文物保护不只是修复物质本身,更是传承其中的精神。这个企划很有创意。”

有了老修复师的支持,项目得以推进。苏明远亲自带队,在故宫各个区域挑选有代表性的地砖,制作拓片。过程中,他发现太和殿前的一块地砖上有深深的凹痕,像是被什么重物长期压迫所致。

“那是皇帝御座曾经放置的位置。”赵老师傅解释道,“明朝时,太和殿曾遭雷击起火,重建时御座位置略有移动,但这块地砖保留了下来。”

苏明远抚摸着那道凹痕,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

展览筹备期间,苏明远又提出了“文物对话”项目:将古代文物与现代创作并列展出,展现文明的延续与创新。

最引人注目的是庆朝青花瓷与现代景德镇瓷器的对话展。苏明远特意请来两地的匠人,录制他们交流技艺的视频。在视频中,老匠人演示传统画法,年轻匠人则展示现代创新,彼此借鉴,相互启发。

“苏顾问的想法很特别。”一位年轻策展人在布展时私下对同事说,“不像那些只会空谈理论的专家,他的每个创意都扎根于实际。”

展览开幕那天,苏明远站在人群中,看着观众们低头细读地砖拓片旁的短诗,在太和殿前那块地砖的拓片前,许多人驻足良久。配诗写道:“太和殿前的砖说\/我见过明成祖的诏书\/也见过今天孩子的风筝线”。

一位老太太指着诗句,对身边的小孙女说:“看,历史就在我们脚下。”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头,却认真地看着每一块地砖拓片。

让苏明远没想到的是,故宫决定让他尝试一次网络直播。

“现在博物馆都通过直播吸引年轻人,”李院长解释道,“苏顾问的气质和知识,很适合做文化普及。”

面对摄像头,苏明远起初十分不适应。但当他开始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时,那份不自在渐渐消失了。他讲庆朝工匠如何制作青花瓷,讲《千里江山图》的配色奥秘,讲故宫地砖的百年记忆。

直播意外地受欢迎,观众们被他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气质吸引。直到某次直播中,一只故宫的流浪猫突然闯入镜头,慵懒地趴在一件清代瓷枕上打盹。

工作人员正要驱赶,苏明远却摆手制止:“让它睡吧。这瓷枕本就是给人用的,如今有猫眷顾,倒也不失其本分。”

弹幕瞬间沸腾:“文物守护喵!”“猫主子临幸文物啦!”“这位老师好温柔!”

直播结束后,这只猫意外走红,被网友称为“故宫守护喵”。更让人惊喜的是,这次意外事件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故宫文物背后的故事。

“苏顾问,您的‘无科技活化’理念成功了。”李院长在总结会上说,“我们一直想吸引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没想到最后是靠最传统的方式实现了。”

苏明远微笑不语。他想起在庆朝时,老师曾教导他:“真正的文化,不在炫目的形式,而在触动人心的内涵。”跨越千年,这句话依然适用。

傍晚,苏明远独自走在故宫即将闭馆的回廊上。夕阳西下,为古老的宫墙镀上一层金边。他停在一处偏殿前,再次蹲下身抚摸那些被岁月打磨的地砖。

“你想家吗?”林婉儿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不知何时也来了故宫,站在暮色中望着他。

苏明远站起身,望向妻子:“曾经想。但现在明白了,文明无分古今,文化不论新旧。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文物的声音,历史的血脉就不会断绝。”

林婉儿走近,握住他的手:“爸妈刚才看了你的直播录屏,很是骄傲。”

苏明远微微一愣。在这个时代的父母眼中,他终于不再是那个“古怪”的女婿了。

两人并肩走出故宫,身后是六百年的宫墙,面前是现代都市的车水马龙。苏明远回头望了一眼暮色中的紫禁城,忽然觉得,自己或许真的在这个时代找到了位置——一个连接古今的桥梁,一个文明的传译人。

夜色渐浓,北京华灯初上。苏明远握紧妻子的手,步伐坚定地走向这个属于他也不属于他的世界。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天庭办事处 死遁后师弟他过分粘人 性转:这个修仙界的男人不对劲 我在人间待你归 师尊今日又把徒弟养歪了 宠妻如命夫人乖乖到碗里来 白月光的心动轨迹 千古情圣江天余 新婚夜进错洞房,我被太子盯上了 宝可梦:从大嘴娃开始的钢系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