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一位矛盾综合体皇帝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奇葩说”栏目里,刘宋孝武帝刘骏绝对是个值得开专场的主角。他的人生剧本,堪称南北朝版《权力的游戏》混合着《宫心计》,偶尔还穿插几集《霸道总裁爱上我》——只不过这位总裁爱上的,是绝对权力。
如果你穿越到5世纪中期的建康城,可能会在酒肆里听到这样的八卦:“听说了吗?咱们皇上又双叒杀了个王爷!”、“可他不也刚减免了江东赋税吗?”、“对啊,他还写了首新诗,据说连北朝的文人都在传抄”……
这就是刘骏,一个让你不知道该如何评价的皇帝。他既能以雷霆手段收拾乱局,开创“大明之治”;又在晚年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现在就让我们拨开历史迷雾,看看这位矛盾综合体的一生。
第一幕:逆袭登基——从“偏远武陵王”到“捡漏大赢家”
刘骏的皇帝之路,堪称古代版“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的魔幻现实主义大戏。他在老爹文帝刘义隆的一堆儿子里,排行老三。按照“立嫡立长”的老规矩,皇位?那基本是太子大哥刘劭的囊中物,跟他刘老三关系不大。所以,他的青春岁月,基本是在“发配边疆”中度过的——封了个武陵王,在江州(今江西一带)那旮旯当地方官。估计日常就是喝喝茶、看看风景、写写诗(他文采是真不错),顺便骂骂京城那帮不靠谱的兄弟。
命运的转折点,往往伴随着一声惨叫。他那位太子大哥刘劭,大概是等皇位等得花儿都谢了,或者被老爹训斥得心理扭曲了,竟然伙同女巫玩起了巫蛊诅咒,事情败露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着亲兵冲进皇宫,把亲爹宋文帝给“咔嚓”了!史称“元凶之祸”。这操作,堪称古代版“坑爹”的最高境界。
消息传到江州,刘骏估计一口茶喷了出来:“啥?大哥把爹给剁了?!还自己当皇帝了?!” 震惊、愤怒、还有点小激动(毕竟机会来了)的情绪交织。他当时正生着病,但架不住身边一群想“从龙之功”的部下(比如沈庆之、柳元景这些狠人)的撺掇。大家一合计:刘劭弑父篡位,人神共愤啊!咱们得替天行道!于是乎,病秧子刘骏被架上了“讨逆总司令”的位置,在江州登高一呼:“同志们,跟我去打那个不孝子、大坏蛋!” 没想到,这口号贼好使,应者云集。刘劭虽然占了京城,但得位不正,人心尽失。刘骏的“病号讨逆军”一路高歌猛进,没费太大劲就把大哥刘劭和他的一票同伙送上了西天。
从被遗忘在江州角落的“武陵王”,到众望所归(至少表面上是)的新皇帝宋孝武帝,刘骏这人生剧本,比过山车还刺激。登基大典上,群臣山呼万岁,刘骏那苍白的脸上,估计除了大病初愈的虚弱,还有一丝“老子终于熬出头了”的得意狞笑。权力的滋味,真香!
第二幕:开局王炸——锐意改革的“明君”模式
刚坐上龙椅那会儿,刘骏同志绝对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而且这火烧得还挺旺,颇有点“明君”的范儿。他可不是只会躺在功劳簿上傻乐的草包,人家心里门清:刘宋这国家,问题大了去了!藩王太强,动不动就想造反;世家大族(士族)把持朝政,寒门才子没出路;行政效率低下,中央说话地方当放屁。不行,得改!
场景一:削藩狂魔上线
刘骏是吃过藩王尾大不掉的苦头的(他爹和他哥就是教训)。所以他登基后第一刀,就砍向了自家亲戚。以前的规矩,亲王们在京城可以养几百号武装家丁(“捉刀左右”),跟私人卫队似的。刘骏大笔一挥:“不行!都给朕砍了!以后最多只能带40个!”(“旧制,诸王在都,唯得置捉刀左右四十人”)。这相当于把王爷们的“核按钮”给没收了。这还不够狠?更绝的是,他发明(或者说强化推广)了“典签制度”。啥意思呢?就是往每个出镇地方的亲王、刺史身边,安插一个中央派下来的“小秘书”——典签官。这小秘书权力可大了,地方上啥事儿他都要过问、签字(“典综机要”),甚至能直接打小报告给皇帝。王爷们想喝杯酒,典签官可能都要嘀咕:“王爷,您这酒……是想麻痹自己然后造反吗?” 这一招,直接把地方大员变成了被拴着链子的风筝。效果立竿见影,刘骏在位期间,地方藩镇基本没翻起什么大浪(除了他亲叔叔那次)。
场景二:寒门春天(短暂版)
刘骏自己虽然是皇族,但对那些鼻孔朝天、靠祖宗吃饭的世家大族(王、谢、庾、桓等)估计也不太感冒。他觉得,人才嘛,得看真本事!所以他大力提拔寒门庶族中有才能的人。像大诗人鲍照,以前可能就是个“文学小透明”,在刘骏手下就得到了重用,写公文、搞宣传,干得风生水起。还有苏宝生、戴法兴这些人,出身都不高,但靠着能力和皇帝的赏识,都进入了权力核心圈。一时间,朝堂上不再是“门阀俱乐部”的天下,吹进了一股“唯才是举”的新风。这对打破士族垄断、发掘社会底层人才,有着积极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后世科举制度的先声微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