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九己酉日清晨,太阳刚刚升起,并州城西便已热闹非凡。
原来,今天是李治在这里讲习军事的日子,负责筹备的将士们早早地就列好了阵势,他们身着锃亮的铠甲,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旗帜随风猎猎作响,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演习助威。
而那座高耸的飞阁也早已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只等皇帝李治的大驾光临。
辰时一到,李治的仪仗队浩浩荡荡地抵达了城西。
李治端坐于龙辇之上,身后紧跟着几位核心大臣。
待他登上飞阁后,站在阁上往下望去,只见下方的将士们排成的方阵犹如刀切般整齐,就连他们手中兵器的角度都几乎完全一致,看上去令人赏心悦目。
李治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对身旁的将领:
“开始吧。”
将领得令后,立刻高声传令。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鼓声骤然响起,如雷贯耳。
将士们闻听鼓声,迅速按照指令变换阵型,时而列成进攻的尖阵,如同一支支利箭,直插敌人心脏;
时而又围成防御的圆阵,宛如铜墙铁壁,坚不可摧。他们的动作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的拖沓,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一般。
大臣们站在阁上,目睹着下方精彩的军容,纷纷点头称赞。
其中一位老臣更是激动地凑近李治:
“陛下,您看这将士们的气势,真可谓是气吞山河啊!大唐军力果然强盛,实乃我朝之幸,百姓之福啊!”
李治嘴角含笑,看着眼前整齐威武的军容,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转头对身边的人:
“军容是底气啊,这可是我们大唐军队的门面。往后要保家卫国,还得靠这些英勇的将士们呢。”
他一边说着,一边将目光投向阵中带队的校尉,眼中流露出赞赏之意,“瞧那几个年轻人,动作干净利落,很有冲劲嘛。”
站在李治身旁的内侍见状,赶忙将那几个校尉的名字记下来,并表示等会儿会派人把陛下的夸赞传达下去,好让这些将士们受到激励,更加奋勇地训练。
讲习持续了大约一个时辰,终于结束了。李治缓缓走下飞阁,径直来到将士们中间。他面带微笑,亲切地询问道:“大家训练得累不累啊?伙食还合口味吗?”
面对皇帝的亲自关怀,有些士兵显得有些拘谨,甚至连话都说不利索了。李治见状,连忙笑着拍了拍其中一个年轻士兵的肩膀,安慰:
“别紧张,小伙子。好好训练,以后有的是你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呢!”
那名士兵听了李治的话,眼眶瞬间湿润了,他用力地点了点头,似乎想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和感激之情。
等到李治转身离开时,将士们不约而同地齐声高呼:
“圣人万岁!”这声音如同惊雷一般,响彻整个校场,震得周围的树叶都微微晃动起来。
不过短短两日时光,时光便悄然流转到了三月十一辛亥日。这一天,并州城的氛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李治即将从并州启程返回长安,而更为重要的是,神丘道的大军也将从这里启程,踏上讨伐百济的征程。
清晨,城外的官道上,神丘道的将士们早已集结完毕。他们身着甲胄,寒光闪烁,盔甲上还沾着晶莹的晨露,仿佛在诉说着他们早起的辛苦。然而,尽管如此,这些将士们却个个精神抖擞,毫无倦意。
李治站在高高的检阅台上,他的身旁是负责领兵的将领们。他目光如炬,扫视着台下的军队,然后高声喊道:“百济屡次侵犯我大唐边境,扰我百姓安宁,实乃罪大恶极!此次朕派遣你们出征,就是要你们保我大唐疆土,护我边境安宁!朕会在长安静候你们凯旋归来!”
李治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清晰而有力。将士们闻听此言,齐声高呼:“誓死效忠陛下,平定百济!”
这呼喊声如同雷霆万钧,响彻云霄,穿透了清晨的薄雾,久久不散。
接着,皇帝看向将领,递过象征兵权的令旗:
“军中事务,全靠你统筹,务必照顾好将士们,谨慎用兵。”
将领单膝跪地接令:
“臣遵旨!定不辱使命!”
随着令旗的挥动,激昂的鼓声再次响起,如雷霆万钧,震撼人心。
神丘道的军队如一条钢铁巨龙,缓缓启动,向着远方进发。
最前方,是一队队身披重甲、手持长枪的骑兵,他们的战马奔腾如雷,马蹄声响彻云霄,仿佛要踏破这片大地。
骑兵们身姿挺拔,神情肃穆,他们是这支军队的先锋队,负责为后续的大部队开辟道路。
紧随其后的是密密麻麻的步兵方阵,他们步伐整齐,每一步都像是经过精确计算,发出的声响如同鼓点一般,节奏感十足。
步兵们手持盾牌和刀剑,身披铠甲,他们是这支军队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主要的战斗任务。
在步兵方阵的后面,是一辆辆装满粮草的马车,这些粮草是军队的生命线,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