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尔朱荣攻打葛荣时,是亲率7000契胡精骑出战30万叛军。
结果,一战生擒葛荣,剿灭叛军主力。
后来,在讨伐葛荣余部韩楼时,尔朱荣派侯渊以大都督身份出征,只给了他700精骑兵。
韩楼是在葛荣被杀后隐匿一段时间,于528年末再次起义的。
因为陈庆之的队伍搅得河南天翻地覆,尔朱荣耽搁了一些时间才派侯渊去对付他。
侯渊就凭700精骑兵,击溃韩楼副帅陈周的一万兵马,俘虏了5000多人。
随后,侯渊巧妙利用陈周的俘虏军,全歼韩楼的队伍。
这次尔朱天光等人声势浩大地西征,平定关中、陇右叛军,尔朱荣派出的精骑兵也只是3000人。
而且,这3000人是分两批给的:先给1000,之后嫌尔朱天光的进度不够快,再给2000。
结果却是:盘踞关中&陇右5年、影响范围十几个州的陇右叛军,被西征军连根拔起了。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尔朱荣本人或其手下将领出兵时,他派兵数量咋就那么少呢?
而且次次人数相差都是那么悬殊?
最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每次总能以少胜多呢?
这些所谓的大胜仗是不是讹传?
……????
要解释清楚这些问题,就不能不提到尔朱荣的带兵理念和训练模式。
尔朱荣治理军队的理念和模式,就是他站上军事历史最巅峰的根本原因。
他的所有重要部将,都在秀容川山谷接受过他的训练。
秀容川山谷被后世戏称秀容川军校,尔朱荣被称为校长。
他的军事成就,颠覆了前人所有记录。
后世也很少有人赶上他。更遑论超越。
尔朱荣出身于秀容川契胡部落,却很喜欢读汉人书籍,尤其是兵法。
在尔朱荣的粉丝中,只有高欢堪堪可与之谈论兵法。
某次,他与高欢聊天时说,我读《孙子兵法》,印象最深的是“地形篇”中一段话:兵之灾者六,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凡出此六者,非天之灾,乃将之过。
尔朱荣重点强调说:最后一灾“北者”,是指难以预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时,将领不会从兵中选锋。
尔朱荣告诉高欢:我读汉籍兵法,做不到融会贯通,只得到一点精髓:选锋。
选锋,就是把队伍里最精锐的人挑出来,加以特别培训,组成特种军团,作为“兵锋”。
关键时刻,兵锋所指、所向披靡!
他说,我的搞法就一套:平时练兵选锋,战时凭兵锋决胜。
翻译成后世话语,就是:特种兵包圆先登、陷阵、斩将、夺旗;其他人搞定其它事。
《魏书》记载:(荣)每设围誓众,便为军阵之法。号令严肃,众莫敢犯。
意思就是说,尔朱荣平常在秀容川以打猎练兵,排兵布阵,如同真正上战场打仗。
军法之严峻,让参与者胆战心惊,不敢丝毫马虎。
无论什么季节,尔朱荣总是经常带着将士们在秀容川大山谷里面狩猎。
据他的手下人说,参加那些狩猎的危险程度,一点不比战场上小。
因为,尔朱荣的狩猎,必须按阵型推进,必须相互协调,绝不许掉链子。
遇到险阻,任何理由都不能回避;虎豹当道,只能上前撕碎它才有活路;躲避或后退,则死!
据说,在秀容川的狩猎场上,军士看见他,与见到了阎王也差不多。
有一次,元天穆见军士们实在辛苦,便拐弯抹角求情。
他对尔朱荣说:大将军,这大夏天打猎,不合节气呀!
——也只有被尔朱荣称为大哥的元天穆,才敢对他这么说话。
尔朱荣回答:
大哥,胡太后和葛荣之流,在我眼里就是渣;
我的目标是统一四海;
萧衍不是喜欢念佛经吗,迟早一天,我要把他捉来给咱们念经!
军士们平时如果不苦练,上战场时不能碾压敌军,那仗还有什么打头?不如自己在家砍了自己脑袋完事,省得辛苦跑那么远去送人头。
元天穆听了,吐吐舌头,不再吱声。
所以说,尔朱荣练兵时,眼光盯着的是强敌、远方、未来。
他出兵的概念,并不是战场上己方参战人员总数,而是他派出的经过生死狩猎训练、尤其是经过战场实战考验的精锐骨干人数。
那些人,不只是个顶个那么简单,而是一以当十、当几十的杀神。
尔朱荣对自己手下将领们的分阶,也是按照他们能够带领契胡精骑兵的数量来排序的。
他明确指出:
平州刺史侯渊,带兵能力700,再多他就指挥不了。
武卫将军贺拔岳、鄯州刺史侯莫陈悦等一批人,可带兵1000。
侄子、雍州刺史尔朱天光等一批人,可带兵2000。
侄子、汾州刺史尔朱兆等几人,可带兵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