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的夏夜,清华大学特殊材料实验室的灯光穿透梧桐树叶,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陈晓蹲在一台半拆解的月球车原型旁,指尖划过轮胎表面的纹路——那是他根据学生们的设计改良的"重力适应咒阵",每个六边形纹路里都嵌着细小的月尘颗粒。
"教授,第三次模拟测试准备好了。"扎马尾辫的林薇举着数据板跑过来,白大褂上沾着银灰色的粉末,那是用魔法合成的模拟月壤。她现在是陈晓最得力的助手,三年前那个问"能否登上月球"的女生,如今已经能独立设计简单的防御咒阵。
陈晓点头起身,魔杖轻叩月球车底盘。实验室中央的地面突然泛起银光,模拟月面的低重力环境瞬间形成。月球车启动时,轮胎纹路里的月尘颗粒突然亮起,像撒了一把碎星——咒阵将车重降低了40%,但抓地力反而提升了20%,这是传统机械设计无法实现的平衡。
"但在真实月球上,咒阵会遇到太阳风暴的干扰。"林薇指着监测屏上的波动曲线,"上周的太阳耀斑模拟试验中,咒阵能量衰减了17%。"
陈晓从实验台拿起一块黑色薄片,表面布满蛛网状的金线:"这是用黑曜岩混合凤凰尾羽纤维做的防护层,能吸收90%的电磁辐射。"他将薄片贴在月球车的太阳能板上,再次启动测试——当模拟太阳风暴的电磁脉冲袭来时,咒阵的能量曲线只是微微颤动,很快恢复了稳定。
窗外突然传来自行车铃铛声,王工推着一辆老式二八大杠冲进院子,车后座绑着个盖着帆布的木箱。"小陈!不,陈所长!"他扯开帆布,露出里面的金属球体,表面刻着熟悉的抗辐射咒阵,"酒泉那边送过来的,嫦娥工程的探月卫星模型,就等你的'导航核心'了!"
这个拳头大的球体是卫星的姿态控制系统核心,传统设计需要三套陀螺仪和复杂的液压装置,而陈晓团队设计的魔法导航系统,只用一个刻满"定向咒阵"的水晶球就能实现。此刻水晶球在月光下泛着淡蓝,里面悬浮着三个微型咒阵,分别对应着卫星的滚动、俯仰和偏航轴。
"用星象定位代替陀螺仪。"陈晓捧着水晶球走向校准仪,"科多斯多瑞兹的天文魔法课教过,通过追踪北极星的魔法印记,能让定向误差控制在0.01度以内。就算在月球背面失去地球信号,咒阵也能自动修正轨道。"
林薇突然指着水晶球内部:"教授您看!微型咒阵在自转?"三个负责姿态控制的小咒阵,此刻像行星绕日般缓缓转动,彼此间保持着精确的角度。这是魔法场的自稳定现象,连陈晓在科多斯多瑞兹的教材里都没见过。
"是凤凰尾羽的作用。"他想起制作水晶球时混入的那根凤凰羽毛——三年前从苏联魔法部换来的珍贵材料,"凤凰羽毛的能量场具有记忆性,能自动维持咒阵的相对位置。这意味着我们的卫星在太空中,不需要持续供电就能保持姿态稳定。"
消息传到航天部时,正赶上探月卫星的研制进入倒计时。总设计师带着专家组连夜赶来,看着水晶球在模拟失重环境下精准调整方向,突然提出更大胆的设想:"能不能让卫星在月面软着陆时,用魔法缓冲冲击力?"
这正是陈晓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月球没有大气层,无法用降落伞减速,传统的反推发动机又太重。他的解决方案藏在实验室角落的一个金属支架上——那是个由十二根钛合金杆组成的装置,每根杆顶端都嵌着一颗共振水晶。
"这是'重力缓冲阵'。"陈晓启动装置时,十二颗水晶同时亮起,形成一个半透明的能量场,"当卫星距离月面100米时,阵形展开产生向上的推力,像一只无形的手托住卫星。水晶的共振频率能根据下降速度自动调节,确保着陆速度不超过每秒2米。"
为了测试这套系统,他们在实验室搭建了100米高的模拟降落塔。当配重舱带着缓冲阵从塔顶落下时,监测屏上的加速度曲线在接触地面的瞬间变得平缓,像被海绵接住的鸡蛋。舱体内部的传感器显示,冲击力仅相当于从桌面掉下一本书。
"但月面的地形复杂,万一落在陨石坑边缘怎么办?"专家组里有人提出疑问,"缓冲阵能适应倾斜的地面吗?"
陈晓转身对林薇点头,她立刻调出另一组数据:"我们加入了'地形感知咒',通过分析月面反射的魔法波,能在0.3秒内调整阵形角度。上周的倾斜着陆测试,我们成功模拟了15度斜坡的情况。"
1978年深秋,探月卫星的最终装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陈晓裹着军大衣站在装配车间,看着技术人员将魔法导航核心嵌入卫星主体。林薇正用特制的画笔,在缓冲阵的钛合金杆上补刻磨损的咒文——她的画笔是用独角兽尾毛做的笔尖,蘸着混入龙血的特制墨水,能让咒文的有效期延长到五年。
"苏联魔法部发来电报,他们的月球车在雨海地区发现了异常的魔法波动。"王工拿着一份加密文件走过来,声音压得很低,"怀疑是当年黑巫师组织遗留的魔法装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