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透,药厂门口刚落了层阳光,远处就传来齐刷刷的脚步声,踏在土路上闷声响。
苏瑶放下手里的账本抬头,正见赵队长带十多个战士过来,个个穿崭新军装,有四个人抬着块盖红绸的牌匾,走得稳稳当当。“苏主任,给你们送牌匾来喽!”
赵队长老远就喊,嗓门亮得能传半条街。
苏瑶脚下一顿,账本还卷在手里,愣是没反应过来:“咋不提前吱一声?也好让我把门口那堆竹篓挪开,省得挡路。”
“就想给你们个惊喜!”赵队长笑着指挥战士把牌匾抬到药厂大门左侧,伸手拍了拍红绸,“部队查了好几回,你们的青霉素全够军用标准,总部特批挂‘军工特供单位’牌匾,往后你们就是咱部队的定点供应商了!”
红绸“哗啦”被扯掉,“军工特供单位”七个漆字在太阳底下晃得人眯眼,公章那团红像刚按上去,油墨味儿还没散。
乡亲们听说部队来挂牌,不知谁吆喝一嗓子,蹲墙根抽烟的、坐门槛纳鞋底的、拎猪菜筐刚从地里回的,全挤到大门口,没一会儿就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李寡妇、二柱子挤在前头,眼里满是骄傲。
“苏同志真能耐!咱村药厂都成军工单位了!”李寡妇激动得嗓子发飘,尾音都劈了叉。
二柱子搓着手直点头:“往后咱村药材直接卖给部队,再也不愁卖不出去了!”苏瑶抬头瞅那七个字,耳边“嗡”的一声。
半年前漏雨的小作坊、夜里熬得发苦的药汁、工人手上磨出的茧子,一股脑全涌上来。从当初的小作坊到现在的军工单位,这一路离不了大家伙儿的帮衬。她转身对赵队长认真说:“谢部队信得过咱!”说着把卷着的账本往胳肢窝一夹,声音不高,可字字带劲:“往后少一支合格药,你们直接把我这牌匾摘了!”
“我们信你。”赵队长点头,指了指身后五个战士,“这几个是来学技术的。部队想建个小型药厂,让他们跟着你学做青霉素,往后好支援前线。”
五个战士上前一步,“唰”地给苏瑶敬了个军礼:“苏主任,多指教!”苏瑶赶紧回礼,笑着说:“互相学。小张,带同志们去车间,先认认设备。”
老技术员小张应声上前,领着五个战士往车间走。苏瑶和赵队长跟在后头,边走边说:“生产分三步:提取药材、发酵、提纯包装。每一步都有死规矩,半点不能含糊,差一点药效就不行。”车间里正忙。
提取罐里的药材“咕嘟咕嘟”煮着,飘出淡淡的药香;发酵罐压力表的指针稳稳停在标准数上,没半点偏差;
包装台上,工人把青霉素装进小药瓶,飞快贴上标签,手脚麻利得很。几个战士看得脖子伸得跟鸭似的,眼皮都忘了合,时不时掏小本子记,有不懂的就问小张,小张都耐着性子答。走到灵泉水稀释台前,苏瑶停下说:“这是咱的一点小法子。”
她指了指桌上的小瓶子,“提纯时加点这水,能提高青霉素纯度,还能放得更久。之前给高原部队的‘长效版’,就是用了这个。”
叫小李的战士把脖子抻得老长,鼻尖差点杵进瓶口:“主任,这水啥来路?滴一点就能让药‘长脾气’?”“从山里引的泉水,经特殊处理过,含些矿物质,对药效有帮助。”苏瑶笑了笑,“用的时候得看准比例,每 100毫升药液加 5毫升,多了少了都不行,得用专门的量杯量。”
小李赶紧记在本子上,还画了个小瓶子,标上“每 100ml加 5ml”。其他战士也点头记牢,生怕漏了。晌午药厂院子里特别热闹。苏瑶让厨房多做了几个菜:红烧肉油亮油亮的,筷子一夹能滴出油;炒鸡蛋金黄金黄的,闻着就香;还有一大锅炖鸡汤,冒着热气,飘着葱花。
陆星辰围着战士们转,一会儿拽拽这个的武装带,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军帽,武装带被他拽得“哗啦”响。陆宇轩则抱着一个战士的小腿,非得让人家蹲下,听他背新学的乘法口诀。“战士叔叔,前线打仗危险不?”陆星辰仰着小脸,眼里满是敬慕。“保家卫国是咱的本分,没啥危险不危险的。”
小李笑着摸他的头,从口袋掏出个弹壳做的小摆件,“这个给你,前线捡的弹壳做的,留个纪念。”
星辰赶紧把弹壳攥在手里,手心都出汗了,生怕它长腿跑了:“我长大了也当解放军,跟叔叔们一样保家卫国!”另一边,陆宇轩摊开小账本,认真算着:“每支药能救一个伤员,五千支就能救五千人。要是每个被救的叔叔再帮别人,能帮更多人呢!”赵队长听了笑起来:“宇轩算得对!你们造的每支药,在前线都能救人,这也是为国家出力。”
吃完饭,战士们没闲着,主动收拾碗筷,还帮着厨房洗碗
。小李见陆星辰对叠军被感兴趣,就教他叠“豆腐块”。他把被子平铺在桌上,用手量着尺寸,轻轻压出折痕,被子在他手里像被擀过似的,四条棱角立起来,跟刀切的一样整齐。陆星辰学得认真,虽说头一遍叠得歪歪扭扭,像个没揉圆的面团,可第二遍就有模有样了。“叠被得有耐心,边角对齐才好看。”
小李一边教一边做,陆星辰听得格外仔细。接下来几天,五个战士天天泡在车间学技术。从药材挑选、提取,到发酵的温度控制,再到最后的提纯和包装,每个环节都反复练,有不懂的就追着苏瑶和小张问,直到学透了才罢休。
苏瑶也没藏私,把知道的都教给他们,还把生产流程和要注意的地方写成手册,每个战士发了一本,让他们回去能照着操作。这天下午,药厂接到通知,首批五千支青霉素要送往前线
。工人们赶紧把药装箱,每个木箱上都用红漆写着“支援前线,保家卫国”。战士们也来帮忙,麻利地把箱子搬上卡车,没一会儿就装完了。
临走前,赵队长递给苏瑶一封厚信:“这是前线战士写的感谢信。他们听说你们为了造青霉素天天加班,特意写的,让我给你带来。”
苏瑶接过信,心里热乎乎的。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张写满字的纸,有的字工整,有的潦草,一看就是抽空写的。有个叫王磊的战士写:“谢谢苏主任和药厂同志,你们的青霉素救了我的命。
我一定好好打仗保国家,不辜负你们。”还有个年轻战士写:“以前不知道啥是青霉素,咋造的,现在知道了,你们太不容易了。谢谢你们,有你们的,在前线打仗更有底气。”
苏瑶盯着那几行歪字,眼圈倏地发潮,赶紧朝窗外眨了两下,把眼泪憋回去。她把信小心折好,放进贴身口袋,对赵队长说:“请转告前线战士,我们会一直供药,让他们在前线安心打仗,不用操心药的事。”
“我一定带到。”
赵队长敬了个礼,“我们走了,等前线传好消息,再来瞧你们!”卡车慢慢开动,战士们扒着车窗朝苏瑶和乡亲们挥手。苏瑶和乡亲们也挥着手,直到卡车拐进山路看不见了才停下。
回到药厂,苏瑶把感谢信贴在办公室墙上。乡亲路过都进来瞅,有的不识字,还让苏瑶念。李寡妇听着听着就抹眼泪:“这些战士太不容易了,咱以后更得好好造药,多给他们送合格的药。”
二柱子也说:“往后我家药材先给药厂,多少钱都卖,只要能帮上战士们。”看着墙上的信和门口的牌匾,苏瑶觉得肩上的担子更沉了。可她没敢想“金贵”那么远的词,只知道得赶紧把下一批药赶出来,别让前线战士因为缺药少一条命。
傍晚陆战野回来,听说挂牌和送药的事,高兴得直拍大腿:“我就知道你能行!咱药厂现在是军工单位,更得严要求,半点儿错都不能出,可不能给部队丢脸。”“我知道。”
苏瑶拉他到办公室,指墙上的信:“你看,前线战士还等着咱的药呢,咱哪敢马虎。”
陆战野仔细看信,眼里满是感动:“这些战士是好样的,咱也不能落后。往后我只要有空,就来帮你盯生产,保证每支药都合格。”陆诗涵带着弟弟妹妹也来了。小姑娘看着墙上的信小声说:“娘,我以后写更多歌,唱给战士叔叔听,让他们在前线也能开心。”
苏瑶摸了摸她的头:“好啊,诗涵的歌,也能成战士们的‘精神粮食’。”
陆青苗和陆穗穗坐在旁边小椅子上,手里拿着小李送的弹壳摆件,咿咿呀呀的,小身子还跟着晃,像在给远方的战士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