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山和林素素在旅馆稍作休整后,决定先在海市转转,开开眼界再办正事。
两人简单吃了些自带的干粮,便兴致勃勃地走出旅馆,融入了这座繁华都市的人流中。
走在海市的街道上,夫妻俩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觉得新鲜。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街上行人衣着时髦,年轻姑娘们穿着鲜艳的连衣裙,小伙子们留着长发、戴着墨镜,个个神气活现。
“青山你看,那姑娘的裙子真漂亮!”
林素素指着一个穿碎花连衣裙的年轻女孩,眼中满是羡慕。
“这料子和款式,在咱们那儿可见不着。”
安青山点点头,忽然看过去。
“素素,你看那边,好多人在排队买什么?”
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果然看见一家店铺前排着长队,队伍里大多是年轻人,个个翘首以盼。
店铺招牌上写着“凯歌面包房”,玻璃橱窗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面包和蛋糕,金黄酥软,看得人直流口水。
“走,去看看。”
林素素拉着安青山走过去。
排队的多是年轻人,有说有笑,气氛热烈。
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看他们好奇,主动搭话。
“你们是外地来的吧?这家的奶油蛋糕可有名了,每天限量供应,来晚了就买不到了!”
安青山惊讶地问。
“买个蛋糕还要排队?得多贵啊?”
“一块蛋糕两块钱呢!”
小伙子说。
“但值得!奶油香甜,蛋糕松软,吃过一次就忘不了!”
林素素心里飞快地算了一笔账。
两块钱在老家能买一斤多猪肉了,在这里却只能买一块小蛋糕。
更让她惊讶的是,居然有这么多人愿意花钱买。
终于排到他们,玻璃柜台后的售货员穿着洁白的工作服,礼貌地问。
“请问要什么?”
林素素犹豫了一下,狠心道。
“要两块奶油蛋糕。”
接过用纸盒精心包装的蛋糕,两人走到一旁。
安青山不禁摇头。
“四块钱就买这两小块?太奢侈了!”
林素素却若有所思。
“青山,你发现没有,这里的人舍得花钱。不是为了吃饱,是为了吃好、吃新鲜。这在咱们那儿是不可想象的。”
她小心翼翼地打开纸盒,金黄的蛋糕上铺着厚厚的奶油,还点缀着一颗红樱桃。
两人各拿一小块尝了尝,顿时睁大了眼睛——
香甜绵软,入口即化。
确实是他们从未尝过的美味。
“真好吃!”
安青山忍不住赞叹。
“难怪这么多人排队。”
林素素却想到更深一层。
“这说明海市人生活好了,愿意为好东西花钱。咱们进货时也得记住这点,不要光图便宜,要进些质量好、样式新的,就算贵点也应该有人买。”
吃完蛋糕,两人继续闲逛。
转过一个街角,眼前景象让他们更加震惊。
整整一条街都是卖服装的小摊位,五颜六色的衣服挂得满满当当,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比县城的集市热闹十倍不止。
“天哪,这么多卖衣服的!”
林素素惊叹道。
“这得有多少人在买啊!”
他们慢慢走在人群中,仔细观察。
这里的服装款式琳琅满目,有印着外文字母的t恤、飘逸的雪纺裙、挺括的西装外套,还有许多他们叫不出名字的新奇款式。
价格也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买的人却络绎不绝。
在一个摊位前,林素素被一件淡紫色的连衣裙吸引住了。
裙子设计别致,领口和袖口镶着精致的蕾丝,料子轻薄透气。
“老板,这裙子怎么卖?”
她忍不住问。
摊主是位烫着卷发的大妈,打量了他们一眼。
“二十五块,这可是最新款式。”
安青山倒吸一口凉气。
“二十五?太贵了吧!”
大妈撇撇嘴。
“嫌贵去别家看看?这料子、这做工,绝对值这个价!不买别挡着做生意!”
林素素却拉着安青山走到一旁,低声道。
“你看那裙子的做工,确实精细。要是进回去,肯定好卖。”
“可是二十五的进价,咱们得卖多少?三十?三十五?有人买吗?”
安青山担忧地问。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时髦的姑娘走过来,一眼看中那裙子,试都不试就掏钱买下了。
整个过程干脆利落。
“看到了吗?”
林素素眼中闪着光。
“这里的人舍得为好东西花钱。咱们的眼光得放开些,不能光想着便宜货。”
走出服装街,已是中午时分。
两人找了个街边小摊,各要了一碗阳春面。面摊老板是个健谈的中年人,看他们是外地人,便热情地介绍起海市的情况。
“你们来得正是时候啊!”
老板一边下面一边说。
“现在政策放宽了,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多。看到对面那栋楼没有?去年才盖起来的,听说里面全是做生意的公司。”
安青山好奇地问。
“老板,您这一天能卖多少碗面?”
“少说两三百碗吧!”
老板得意地说。
“一碗面一毛五,你算算?扣除成本,比工厂里挣得多多了!”
林素素心里飞快计算。
一天两三百碗,那就是三四十块钱的收入,一个月下来上千块!
这还只是摊位,省去了开铺子的成本!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海市的夜景又是另一番景象。
霓虹闪烁,车灯如流,比白天更加璀璨夺目。
两人漫步街头,被两旁商店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
在一家百货公司前,他们看到一个奇怪的景象。
许多人围在一个柜台前,争先恐后地购买着什么。
挤进去一看,原来是在卖一种新型的计算器,小巧玲珑,功能却不少。
“这有什么稀罕的?”
安青山不解地问旁边的人。
“这可是日本进口的!”
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兴奋地说。
“比国产的小巧多了,功能还多!我都排了两次队了,帮同事带的!”
林素素注意到,那计算器标价八十五元,却依然供不应求。她突然想起什么,拉着安青山走到一旁。
“青山这东西好啊,县城那么多家铺子算账都靠算盘呢!”
安青山眼睛一亮:“你是说......”
“咱们明天去批发市场看看,要是有这种计算器,进几个回去试试?”
林素素越说越兴奋。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两人都很兴奋。
他们意识到,海市的商机不仅仅在服装上,还有许多新奇实用的商品,在老家可能都有市场。
走累了,他们在街边找了个小吃摊,点了两碗小馄饨。热腾腾的馄饨下肚,浑身舒坦。
摊主是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看他们面生,便多给了几个馄饨。
“阿姨,您这一天能卖多少碗啊?”
林素素趁机打听。
老太太笑眯眯地说道,她说话带着林素素安青山听不懂的口音,必须好好听才能勉强听懂。
“没数过,百十来碗吧!我这摊子小,就晚上出来摆摆。白天我在纺织厂上班呢!”
“上班还能摆摊?”
安青山惊讶地问。
“现在管得不严了!”
老太太压低声音。
“厂里活不多,工资也低,不出来挣点外快怎么行?我们厂好多人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