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思维三境:从“搬砖”到“建城”的对话启示录
(对话角色:求知者(困惑的创业者/职场人)、商道师(商业观察者,以案例和洞察拆解本质))
序章:菜市场里的“三境”启蒙
求知者:(指着手机屏幕)“最近刷到句话,说商业里分三类人:小白琢磨给别人挣钱,高手琢磨给自己挣钱,大神让别人琢磨给自己挣钱。这……咋越看越像说我?天天忙得晕头转向,既没给别人挣明白,也没给自己挣着,更别提让别人给我挣了……”
商道师:(笑着指向窗外菜市场)“你看对面包子铺——新来的学徒(小白)只会揉面,琢磨‘怎么让师傅满意’;隔壁开了三年的馄饨店老板(高手),天天研究‘怎么让顾客多买一碗’;而市场门口的摊位承包商(大神),根本不操心卖货,只琢磨‘怎么让更多摊主抢着租我的摊位’。咱们从这烟火气里,先拆解第一境……”
第一境:小白——“齿轮”的觉醒与挣扎
1. 小白的本质:别人系统里的“工具节点”
求知者:“我现在就是那个揉面学徒,天天干重复活,感觉自己像个‘职场耗材’……”
商道师:“先讲个真实故事:2005年,张一鸣还在酷讯当工程师,每天的工作是‘优化搜索引擎响应速度’(典型小白任务)。但他和普通工程师不同——别人只盯着‘代码不出错’,他却琢磨‘用户为什么要搜这些词?响应快0.1秒,能帮公司多赚多少流量?’ 结果呢?他不仅成了酷讯的技术骨干(给公司挣钱),还悄悄攒下了‘用户需求洞察’和‘算法优化能力’——这俩本事,后来成了今日头条的基石。
再看反面:我老家有个纺织厂工人,干了20年挡车工,只会机械换纱锭,直到工厂倒闭,才发现自己除了换纱啥都不会。这就是小白的两个极端:一种是“睁眼的齿轮”(像张一鸣,在别人的系统里偷学本事),一种是“蒙眼的齿轮”(只当工具,从不思考系统逻辑)。”
2. 小白的破局:从“被使用”到“偷本事”
求知者:“那咋才能不当‘蒙眼齿轮’?”
商道师:“给你讲个海底捞的案例:他们的服务员,每天擦桌子、递菜单(典型小白工作),但公司要求他们‘记录每个顾客的偏好’——有人爱吃辣,有人不爱吃香菜。这些服务员里,聪明人会偷偷想:‘顾客为啥喜欢被记住?这背后是信任和复购。’ 后来,很多海底捞员工离职开火锅店,把‘服务细节’变成了自己的竞争武器。
这就像《刻意练习》里说的:重复工作不可怕,可怕的是重复没有‘反馈和思考’。你可以把自己当‘商业侦探’——每天问自己三个问题:
- 我做的事,谁是最终受益者?(比如你写文案,受益者是公司,还是客户?)
- 受益者因为我做的事,多赚了多少钱?(量化价值)
- 他们赚钱的逻辑,我能学走多少?(偷师系统)
就像小偷学开锁,先研究别人的锁怎么造,以后自己配钥匙。”
3. 小白的陷阱:“工具人”的自我麻痹
求知者:“可有时候,就是忍不住躺平……”
商道师:“躺平的本质是‘价值感知麻木’。我见过一个电商运营,每天机械上传商品,却从不想‘这款产品为什么卖爆?用户评价里藏着什么需求?’ 直到公司裁员,他才发现自己连选品逻辑都不懂。
这就像《资本论》里说的‘劳动异化’——人变成工具的附属,慢慢失去对‘价值创造’的感知。破局的关键,是把‘给别人挣钱’当成‘给自己攒武器’的过程:你敲的每一行代码、写的每一句文案、接待的每一个客户,都是在打磨‘未来给自己挣钱的武器’。”
第二境:高手——“造船者”的突围与局限
1. 高手的本质:给自己造“挣钱的船”
求知者:“那什么时候算‘高手’?”
商道师:“当你开始‘给自己定目标、找资源’,就跨进高手门槛了。比如雷军,早年在金山是‘顶级打工者’(给公司挣钱),但他离开后,花两年调研手机市场,最终带着‘互联网思维做手机’的思路,拉着团队造出了小米——这就是典型的‘高手思维’:不再为别人的目标打工,而是给自己设计‘挣钱的产品/业务’。
再看更草根的例子:我楼下有个卖早点的夫妻,一开始租摊位卖煎饼(给房东挣钱,算小白+),后来自己盘下店面,注册商标,研究‘怎么让顾客多买一套豆浆’(给自己挣钱,成高手了)。他们的煎饼摊,就是自己造的‘挣钱船’。”
2. 高手的进阶:从“单船出海”到“船队雏形”
求知者:“高手和小白的核心区别是啥?”
商道师:“小白是‘别人给船,我划船’;高手是‘自己造船,自己划’。但高手要突破,得从‘单船’变成‘船队’。比如董明珠,早年是格力的顶级销售员(高手级,给自己和公司挣钱),但她后来推动格力做品牌、建渠道,其实是在搭建‘船队’——让更多产品、更多经销商,围绕格力这个‘母船’运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