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花夜言情网快捷键下载到桌面,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花夜言情网 > 历史 > 杂论对话 > 第417章 祛妄存真循理而动

第417章 祛妄存真循理而动(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谶龙 我在天庭做灵官 全网黑的顶流有个千年前的小祖宗 呀!京圈大佬竹马终于回心转意了 异人倾煞 姐妹恋 重生蓦然回首 民国佳人之摇曳生姿 在古代讨生活的这些年 抢鬼子的武器虐鬼子

《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这句箴言,恰似一把打开道家智慧之门的钥匙。千百年来,有人将其解读为消极避世的借口,有人视之为权谋诡诈的外衣,却鲜少有人触及其最朴素的起点——第一重境界"祛妄存真,循理而动"。这重境界不涉及高深的玄学,也无关复杂的策略,只关乎一个基本认知:"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去掉"妄为"的执念;"无所不为"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顺应规律的前提下,让行动自然抵达应有的结果。就像庖丁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第一重境界正是让我们先看清"牛的肌理"——哪些是事物的本然规律,哪些是人的主观妄动,从而在"不为妄为"的基础上,实现"为所当为"。

一、"无为"的起点:区分"自然"与"妄为"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位叫梓庆的工匠擅长制作悬挂钟鼓的木架(鐻)。他做的鐻"见者惊犹鬼神",鲁侯问其秘诀,梓庆说:"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庄子·达生》)

梓庆的故事,道破了第一重境界的核心:"无为"的前提是"祛妄"——去掉对名利的执念(庆赏爵禄)、对评价的在意(非誉巧拙)、对自我的执着(四枝形体),然后才能"观天性形躯"(见规律),最终"加手焉"(循理而动)。他制作鐻的过程,没有刻意追求"惊犹鬼神"的效果(妄为),只是顺应木材的天性与鐻的本然形态(自然),却成就了极致的工艺。这恰如《道德经》所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不是否定"为",而是否定"妄为",让"为"回归事物的本然逻辑。

自然界中,最生动的"无为"范本是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水从不去"想"要滋养万物,也不"刻意"要穿石破岩,它只是顺着地势流动(循理),却自然成就了滋养与穿凿的结果。反观人为筑坝拦水,若违背水文规律(妄为),轻则淤塞,重则溃堤;若顺应地势疏浚(循理),则能灌溉发电,利国利民。两种结果的差异,正在于是否区分了"自然之理"与"人为之妄"。

历史上,秦亡汉兴的对比,更能说明这种区分的重要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强推思想统一(妄为),"筑长城、修阿房"滥用民力(妄为),"严刑峻法"违背人心(妄为),最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而汉初推行黄老之治,"约法三章"废除秦律苛政(去妄),"轻徭薄赋"顺应民生需求(循理),"开关梁,弛山泽之禁"释放市场活力(循理),看似"无为",却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当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正是"祛妄存真"后的自然结果。

现代管理领域,这种区分同样关键。华为早期推行"狼性文化"时,任正非强调"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这看似"放权"(无为),实则是去掉管理层"闭门决策"的妄为,让一线人员根据市场实际(循理)自主行动。反之,有些企业老板事必躬亲,连基层员工的考勤都要亲自干预(妄为),最终导致组织僵化、效率低下。两种管理方式的差异,正在于是否懂得:管理者的"无为",是去掉对"控制感"的执念,让组织按其本然规律(分工协作、权责对等)运转。

从梓庆制鐻到水的品性,从汉初治理到企业管理,第一重境界的核心始终是"明辨妄与真":"妄"是人的主观执念、强制干预、违背规律的刻意;"真"是事物的本然属性、内在逻辑、自然趋势。"无为"的第一步,不是行动上的退缩,而是认知上的清醒——先看清哪些是"妄为"的陷阱,哪些是"循理"的坦途。

二、"循理而动"的实践:在"知止"中成就"所能为"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里的"知止",不是消极的停滞,而是第一重境界中"循理而动"的关键——知道在什么地方该停止"妄为",才能让"所为"符合规律,最终抵达"不殆"的境地。就像驾车时的刹车不是为了阻止前行,而是为了避开危险、保持方向,"知止"是"无为"的行动指南,也是"无所不为"的安全边界。

战国时期的范蠡,堪称"知止"的典范。他辅佐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吴雪耻,此时他若继续贪恋权位(妄为),很可能重蹈文种"鸟尽弓藏"的覆辙。但范蠡选择"知止"——"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史记·货殖列传》),毅然辞官经商。他不刻意追逐暴利(妄为),而是"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循理),最终"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成为"陶朱公"。他的"无所不为"(既建盖世奇功,又成巨富),恰恰源于关键时刻的"知止"(不恋权、不贪利)。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 再逼我娶公主当宰辅,我可造反了 杂论对话 暗涌:血绣春刀录 庆熙风云录 封疆悍卒 不第河山 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 我在大明忙种田,平推东瀛美利坚 回到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