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继续说道:"李园对外的说法是,赵夫人因为过度担心楚王的病情,日夜焦虑,最终积劳成疾。这个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大家都认为赵夫人是个贤良的女子。"
"实际上,赵夫人临死前曾经找过我,说她怀疑楚王有异常。但当时我被李园的演技蒙蔽,以为她只是过度担心,没有重视她的话。现在想来,真是悔恨不已。"
"除了后妃,李园对宫内系统也进行了彻底的清洗,"朱英指着宫殿布局图说道,"宫中的宦者最了解楚王的日常起居,他们的存在对李园来说是巨大的威胁。"
"李园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借口:重修楚王陵寝。他说,楚王虽然病重,但已经开始考虑身后事,要求提前修建陵墓。因此,需要有经验的内侍前往陵寝督工。"
朱英的语气变得愤怒:"这个借口听起来非常合理,而且符合楚王谨慎的性格。于是,李园分批将原来的内侍调往陵寝,美其名曰'预修阴宅',实际上是要让他们永远回不来。"
"那些被调走的宦者,到了陵寝后就被李园的死士秘密杀害,理由是'工程机密,不得泄露'。而宫中则换上了李园早就培养好的新宦者,这些人都是他的死士,对他绝对忠诚。"
李明衍不禁感叹:"如此一来,李园就完全控制了楚王的日常起居,任何人都无法接近真相。"
"正是如此,"朱英点头,"新来的宦官掌控了饮食、医药、清洁等所有关键环节。他们按照李园的指示,配合替身的表演,制造楚王仍然活着的假象。"
"最让我痛心的,是史官家族的遭遇,"朱英的声音变得更加沉重,"楚国史官世代忠良,秉笔直书,他们的存在对李园来说是最大的威胁。"
朱英取出一卷血书,正是之前那两个小童的先人留下的:"史官们职责特殊,有记录宫中大事的义务。他们对楚王的日常行程、身体状况、接见大臣的情况都有详细记录。李园深知,如果让史官们发现真相,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李园对史官家族下了狠手。他先是以'整理史册'为名,将史官们召集到一起,然后派死士将他们全部杀害。对外的说法是,史官们因为'记录不当,有损王威'而被处死。"
熊克握拳道:"那两个孩子的父祖,就是这样死的?"
"是的,"朱英点头,"他们的父祖宁死也要记录真相,用血书下了李园杀害春申君的记录。这种史家风骨,实在令人敬佩。"
"李园本想将史官家族斩草除根,但那两个孩子当时年幼,又有荀子先生保护,才侥幸逃过一劫。不过李园也没有放松警惕,一直派人暗中监视他们。"
"除了这些,李园还对宫中的医官系统进行了彻底的控制,"朱英继续揭露着李园的罪行,"太医们每天都要为楚王诊脉开药,他们最容易发现楚王已死的真相。"
"李园采用了软硬兼施的手段。对于那些有家室、有软肋的太医,他用金钱收买,用家人威胁;对于那些正直不阿的太医,他就直接除掉,理由是'医术不精,延误王疾'。"
"最后留下的太医,都是李园的心腹。他们按照李园的指示,定期发布楚王的'病情报告',说楚王的病情时好时坏,需要长期调养。这些报告听起来很专业,很有说服力,没有人会怀疑。"
朱英苦笑道:"甚至连我这个潜伏在宫中的人,都被这些假的医疗报告蒙蔽了。我真的以为楚王只是病重,需要静养,完全没有想到他早就死了。"
朱英走向密室中央的案桌,上面放着一些祭祀用的器具。他的表情变得更加复杂,既有愤怒,也有对李园手段的惊叹。
"李园的第三个招数,是通过控制各种仪式活动,进行大规模的心理暗示,"朱英拿起一个青铜鼎,"这一招最为高明,因为它不仅欺骗了个别人,而是欺骗了整个楚国的百姓。"
"楚国素来重视祭祀,每逢重要节庆,楚王都要亲自主持祭典。这是楚王威严的重要体现,也是百姓确认楚王健在的重要方式,"朱英仔细解释道,"李园深知这一点,所以在祭祀方面下了大功夫。"
"李园以'王疾忌冲'为由,改变了传统的祭祀形式。他说,楚王身体虚弱,不宜直接接触祭品和香烟,需要改为'代祭'形式,"朱英的语气中充满了愤慨,"这个借口在楚国的巫术传统中是说得通的,因为楚人相信病人容易被邪气侵扰。"
"于是,每次重大祭典,都是李园的妹妹——李夫人,抱着年幼的太子,隔着厚重的帷幕行礼。百官和百姓只能看到帷幕后面衣冠的晃动,听到模糊的声音,却看不清具体的人。"
李明衍不禁佩服李园的心机:"这样的安排确实巧妙,既解释了楚王不露面的原因,又维持了祭祀的庄严性。"
"更阴险的是,李园还安排了一些'神迹',"朱英继续说道,"比如在祭祀过程中,会有'天降甘露'或者'神鸟来仪'等异象。这些当然都是人为安排的,但人们更容易相信这是神灵对楚国的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