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克接过竹简,只见上面用工整的小字记录着一次君臣对话:
"王曰:寡人身体日渐衰弱,深恐不久于人世。诸王子中,唯熊克品行端正,才能出众。君以为如何?
君曰:王子克确实是王室之英才。若王有意,臣愿辅佐王子,振兴楚国。
王曰:如此甚好。但此事关系重大,当秘密进行,不可泄露。
君曰:臣明白。待王百年之后,臣当立密诏,拥立王子克为王。"
看到这段记录,熊克的眼中涌出了泪水。原来父王和春申君早就为楚国的未来做好了安排,而自己竟然一直被蒙在鼓里。
"这个计划制定的时候,先王的身体还算健康,"朱英解释道,"他们以为还有充足的时间来做准备,培养公子你的能力,同时暗中布局,确保权力的平稳过渡。"
李明衍仔细思考着这个计划的各个环节:"从表面上看,这确实是个不错的安排。熊公子有能力,春申君有威望,如果能够顺利实施,楚国的确可能重新振兴。"
"正是如此,"朱英点头,"春申君为了这个计划,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你刚才看到的那些情报、财富、人脉,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将来辅佐公子而积累的。"
熊克这才明白,原来密室中的这些宝藏,都是父王和春申君为自己准备的政治资本。
朱英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但是,当李园的妹妹为楚王生下王子之后,我就开始担心了。"
"为什么?"熊克问道。
"因为李园突然有了自己的'血脉'在王室中,"朱英分析道,"虽然那个孩子名义上是楚王的儿子,但毕竟是李园的外甥。有了这层关系,李园难免会生出非分之想。"
朱英取出另一卷竹简,上面记录的是他与春申君的一次对话:
"臣曰:主公,李园既然有了外甥在王室,恐怕心中已生异志。不如趁早除去,以绝后患。
君曰:李园跟随我多年,一直忠心耿耿。且无确凿证据表明他有异心,岂能无故杀害?
臣曰:主公过于仁慈了。政治斗争,当断则断,不可有妇人之仁。
君曰:我意已决,不必再说。李园若真有异心,到时再作计较不迟。"
看到这段记录,李明衍心中一震。这和他在历史书上看到的记录几乎一模一样——朱英建议杀掉李园,但春申君因为仁慈而拒绝了。
"春申君的仁慈,最终害了他自己,"朱英叹息道,"但他并非完全没有准备。"
"什么意思?"熊克追问。
朱英的眼中闪过一丝回忆:"春申君虽然不肯杀掉李园,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防备。他制定了一个应急计划。"
"什么计划?"李明衍好奇地问道。
"春申君派我潜入王宫,以照顾楚王的名义,实际上是为了监视李园的动向,"朱英详细解释道,"如果楚考烈王薨逝时,李园有任何异动,我就立即除掉他,然后拥立熊克公子为王。"
李明衍听了这个安排,心中不禁赞叹春申君的周密。这个计划如果顺利实施,确实可以防止李园的篡权。
"这样的计划听起来已经很周密了,"李明衍疑惑地问道,"为什么后来还是出了差错?"
朱英的脸色变得阴沉下来,眼中闪过痛苦的回忆:"因为我们都低估了李园的阴险和狠辣,也高估了自己的应变能力。那一夜发生的事情,至今回想起来,仍然让我痛恨不已。"
李明衍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他当然知道历史上记载的版本——春申君没有听从朱英的劝告,因为仁慈而留下了李园,最终被李园所害,成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典型例子。
但现在听朱英的叙述,情况似乎比历史记载的要复杂得多。春申君并非完全没有防备,而是制定了应急计划。那么,这个计划为什么最终失败了呢?
"朱叔,"李明衍小心地问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计划会失败?"
朱英的眼中闪过一丝痛苦和愤怒:"因为我们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楚考烈王的死,比我们预料的要突然得多。"
他停顿了一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而且,李园的手段比我们想象的要阴毒得多。他不仅要杀死春申君,更要彻底摧毁我们的所有计划。"
熊克和李明衍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朱英揭开那个改变楚国命运的夜晚的真相。
密室中的灯火忽然跳动了一下,仿佛也在为即将揭开的惊天秘密而颤抖。那个改变了楚国命运的夜晚,那个让朱英痛恨至今的阴谋,即将在这个水下密室中重新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