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纱窗在地板上投下格子时,林昭正弯腰擦拭客厅茶几。
老式步梯房的窗棂有些漏风,他哈出的白气在玻璃上凝成小水珠,倒映着茶几上摊开的《云州开发区十年规划》——边角卷翘,是他昨夜翻了七遍的痕迹。
"叩叩叩。"
敲门声比约定时间早了十分钟。
林昭直起腰,西装裤膝盖处压出的折痕还没散开——这是他特意挑的旧款,怕陈教授这种老学究嫌年轻人穿得太精致。
开门时,穿藏青中山装的老人正低头看表,银白寸发根根精神:"小林,提前十分钟不算迟到吧?"
"教授您能来,我五点就起来擦桌子了。"林昭侧身请人,视线扫过陈教授手里鼓囊囊的公文包,心跳快了半拍——里面该是他要的《地方政策试点法律边界研究》手稿。
陈教授在藤编沙发上坐下,先摸出保温杯抿了口茶,才抬眼:"小沈说你要推演产业协同政策?
我丑话说在前头,青阳这摊子,土地财政积弊二十年,你要是想搞什么'大拆大建'的虚招......"
"教授您看这个。"林昭打开平板电脑,虚拟沙盘在两人之间展开。
蓝色光点代表开发区企业,红色是闲置土地,绿色是政策扶持范围。"系统"的淡金色数据流在屏幕边缘游走,这是他昨夜用"政策推演"功能预载的基础模型。
陈教授的老花镜滑到鼻尖,枯瘦的手指点向沙盘:"第三种模型把国企产能外溢比例提到40%?
你知道云州钢铁厂那些老职工,连厂门口多棵树都要联名上书。"
"所以我加了'过渡期补偿机制'。"林昭调出另一个界面,"用明远集团的新能源补贴池做杠杆,前三年国企每转移1%产能,民企就配套5%的就业岗位。"他顿了顿,喉结滚动,"我爸退休前跟我说过,好政策要让既得利益者觉得'没亏',新参与者觉得'能赚'。"
陈教授的茶杯顿在半空。
老人盯着林昭眼底的青黑看了三秒,突然笑了:"你小子,跟你爸当年在常委会上据理力争的架势一模一样。"他从公文包里抽出一沓批注过的稿纸,"这是我改的法律风险点,重点看第三章第三节——试点权限不能越市一级,否则李明杰那帮人能拿'程序违法'把你按死。"
"叮——"
玄关处的风铃响了。
林昭抬头,正撞见沈清欢抱着牛皮纸袋站在门口。
她发梢沾着晨露,藏青呢子大衣下露出半截藕荷色毛衣,是他上周提过"办公室暖气太足,穿太厚不方便翻档案"后,她默默换的薄款。
"陈教授早。"沈清欢低头把纸袋递给林昭时,耳尖泛着淡粉,"开发区土地审批科的王姐说,最近三个月有十七笔工业用地转商业用地的申请,审批流程都绕开了区规委会......"
林昭的手指在纸袋封口处顿住。
他想起昨夜系统提示的境外IP,想起李会计帆布包里的银行卡,喉间突然发紧。
打开纸袋的动作很慢,像在拆一颗未爆的雷——里面是十七份申请表复印件,每份的"主管领导签字"栏都盖着同一个方章:李明杰。
"清欢,把这些数据输进推演系统。"林昭的声音很稳,稳得连他自己都意外。
他转身时,瞥见陈教授正盯着沈清欢输数据的背影,老人眼里的探究慢慢变成了然——毕竟,能把全区土地审批异常数据三天内整理齐全的,绝不是普通的区长秘书。
"滴——模型参数更新完成。"
系统提示音响起时,沙盘里的红色光点突然暴涨。
林昭凑近屏幕,后颈的汗毛根根竖起——原本第三种模型的风险指数是27%,现在飙升到49%。
数据流里跳出一行小字:"检测到权力寻租关联度提升32%。"
"教授您看。"林昭调出对比图,"李明杰在人为制造土地供需失衡,推高商业用地价格。
如果我们的产业协同政策里不包含'土地用途变更听证'......"
"会被他当成套利工具。"陈教授接过话头,手指重重敲在桌面,"必须加一条:所有工业转商业用地申请,需经试点企业代表、行业协会、群众监督员三方联审。"
这次是门铃长响。
林昭刚应了声"请进",玄关就传来高跟鞋碾过地砖的脆响。
陆明鸢抱着皮质文件袋站在门口,羊绒大衣敞着,里面是件酒红色高领毛衣,衬得她眼尾的痣愈发醒目:"林科长好雅兴,开家庭政策研讨会呢?"
"陆二小姐不请自来,是来砸场子的?"林昭笑着给她递茶,余光扫过她手里的文件袋——明远集团的logo压得很正,是刻意整理过的。
陆明鸢把文件拍在茶几上,封皮"市规划局支持性意见"几个字刺得人眼疼:"张局长让我带话,你们的试点方案只要过了区里,市局开绿灯。"她突然倾身凑近,香水味裹着冷冽的风钻进林昭鼻腔,"但李明杰找了老城区三个街道的书记,说试点会'挤压民生用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