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厅的角落,还有一些珍稀昆虫的标本被精心陈列在透明的玻璃盒中。
一只中华大刀螂的标本停留在一片芦苇叶模型上,它的身体呈翠绿色,与芦苇叶的颜色融为一体,细长的前足如同两把锋利的镰刀。
上面布满了细小的锯齿,头部呈三角形,复眼巨大而突出,仿佛正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连翅膀上细微的脉络都清晰可见,让人想起它在湿地草丛中静静潜伏,等待猎物出现的模样。
旁边的凤蝶标本则色彩艳丽,翅膀上的花纹如同精心绘制的图案,黑色的底色上点缀着鲜艳的蓝色与黄色斑点,边缘还带着淡淡的白色纹路,翅膀微微张开,仿佛刚停落在花朵上,翅膀上的磷粉在灯光下泛着七彩的光泽,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每一件标本都像是有了生命,它们或静立、或奔跑、或飞翔、或游动,将黄河口湿地与海洋的生态画卷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人们在展柜前驻足,有的轻声讨论着动物的习性,有的拿出手机仔细拍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我站在丹顶鹤标本前,看着它展翅的姿态,仿佛能听到它在湿地中发出的清脆鸣叫,感受到黄河口生态的蓬勃生机。
这里的每一件标本,都是黄河口生命的缩影,承载着这片土地的生态记忆,让人在观赏中不禁心生敬畏,也更加珍惜这份大自然的馈赠,迟迟不愿离开。
回厂的路上,道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延伸,两旁是低矮的灌木丛与成片的芦苇,风吹过,芦苇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是在指引着方向。
我放慢车速,车轮碾过不平的路面,发出轻微的颠簸,却丝毫没有影响心情 —— 这种原生态的路况,反而让人更贴近这片土地。
一路向西行驶,沿途偶尔能看到几台 “磕头虫” 在远处的盐碱地里忙碌,金属的机身在阳光下泛着光泽,与周围的自然景致形成奇妙的和谐。
不知行驶了多久,眼前的景象忽然发生了变化。
原本稀疏的植被渐渐变得茂密,一抹浓郁的绿色从远方的地平线处蔓延开来,随着车子不断靠近,那片绿色愈发清晰 —— 竟是一片幽深浩瀚的刺槐林带!
它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天地间铺展开来,一眼望不到边际,让人瞬间被这份突如其来的惊喜所包围。
后来才知道,这片刺槐林带绵延上百里,是我国华东地区最大的人工刺槐林。
站在林带边缘,仰望那些高大的刺槐树,树干粗壮挺拔,树皮呈灰褐色,带着深浅不一的纹路,像是老人布满皱纹的脸庞,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茂密的枝叶向四周伸展,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将阳光牢牢遮挡在外面,走进林中,瞬间便感受到一阵清凉。
它就像一道天然屏障,静静地罗织在河海相拥的臂弯里,年复一年地为黄河口遮挡着肆虐的风沙 —— 每当狂风呼啸着掠过这片土地,刺槐林便用茂密的枝叶与粗壮的树干阻挡风沙的侵袭,让身后的湿地与村庄免受侵扰;
面对岁月的雪雨,它也从不退缩,冬日里顶着皑皑白雪,春日里迎着绵绵细雨,始终坚守在这片土地上,成为黄河口不可或缺的绿色守护者。
如今,这片刺槐林早已不只是生态屏障,更成为了大湿地的独特景观。每到槐花盛开的时节,整个林带便换上了新装,洁白的槐花挂满枝头,像是给刺槐树披上了一层雪白的纱衣。
远远望去,整片林带白茫茫一片,仿佛下了一场温柔的雪;
走近细看,每一朵槐花都小巧玲珑,花瓣呈椭圆形,中间点缀着淡黄色的花蕊,散发着清甜的香气。
这香气不仅吸引着游人,更让这片刺槐林因盛产带有河海气息的槐花蜜而声名远播。
每年五月前后,当槐花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时,天南海北的放蜂人便蜂拥而至。
他们带着大大小小的蜂箱,在刺槐林带边缘搭建起临时的帐篷,五颜六色的帐篷散落在绿色的林边,像是撒在绿毯上的彩色宝石。
蜂箱一排排整齐地摆放着,箱门打开,无数只小蜜蜂扇动着翅膀,从蜂箱中飞出来,朝着槐花的方向飞去,“嗡嗡” 的声音在林中回荡,像是一首热闹的交响曲。
此时的刺槐林,堪称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洁白的槐花与林间偶尔绽放的野花交相辉映,姹姹嫣红,将整片林带装点得格外美丽;
小蜜蜂在花丛中穿梭忙碌,时而停在这朵槐花上采集花蜜,时而又飞向那朵,翅膀上沾满了金黄色的花粉;
鸟儿在枝头欢唱,清脆的叫声与蜜蜂的 “嗡嗡” 声交织在一起;
蛱蝶也赶来凑热闹,它们穿着色彩斑斓的外衣,在花丛中翩跹起舞,时而停在花瓣上,时而又随风飞起,像是一个个灵动的精灵。
每一位走进这里的人,都会被这份热闹与美好所吸引,忍不住放慢脚步,深呼吸着空气中清甜的槐花香,感受着这份远离喧嚣的宁静与惬意。
在小蜜蜂不知疲倦的辛勤劳作与放蜂人的悉心照料下,那些饱含着黄河口精华的槐花蜜被一点点酿造出来。
打开蜂箱,浓郁的蜜香便扑面而来,琥珀色的槐花蜜质地浓稠,晶莹剔透,用勺子舀起一勺,还能拉出细长的蜜丝。
这些醇香绵甜的槐花蜜,被装在一个个玻璃瓶中,贴上标签,然后源源不断地流向四面八方。
无论是摆放在城市超市的货架上,还是送到寻常百姓的餐桌上,都带着黄河口刺槐林的独特气息,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来自大自然的甜蜜馈赠。
我站在刺槐林边,看着眼前忙碌的放蜂人与飞舞的蜜蜂,闻着空气中的槐花香与蜜香,心中满是感慨 —— 这片人工栽种的刺槐林,不仅守护了黄河口的生态,更孕育出了如此甜蜜的财富,成为了黄河口又一张动人的名片。
眼下正是仲春时节,黄河口的风里已褪去了冬日的凛冽,裹着几分温润的暖意,吹得刺槐林的枝叶轻轻摇晃。
虽然离槐花盛开还有一段时日,枝头的花苞仍紧紧裹着,像一个个沉睡的小精灵,要等更暖的风来唤醒,但刺槐林间、沟壑旁,早已热闹起来 —— 一座座帐篷像山丘似的扎在那里,为这片静谧的林子添了几分烟火气。
这些帐篷颜色各异,有的是亮眼的明黄,像春日里盛开的野花;
有的是沉稳的墨绿,与周围的槐树叶相映成趣;还有的是朴素的浅灰,在阳光下透着几分低调。
它们大多搭在地势平坦的地方,四周用石块或木桩固定住,防风绳拉得笔直,牢牢地将帐篷与大地连在一起。
走近细看,帐篷的布料上还沾着些许泥土与草屑,像是刚经历过一路的奔波,却已在这片槐林旁扎下了临时的家。
帐篷旁,一排排蜂箱错落有致地码放着,像是整齐列队的士兵。蜂箱大多是木质的,呈长方体形状,表面刷着一层清漆,既能保护木材,又让蜂箱看起来干净整洁。
每个蜂箱上都贴着编号,有的还画着简单的记号,想必是放蜂人用来区分蜂群的标记。
蜂箱的箱门大多半开着,偶尔能看到几只蜜蜂从里面飞出来,在蜂箱周围盘旋几圈,像是在熟悉新的环境,然后又匆匆飞回去,仿佛在向同伴传递着 “新家安全” 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