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花夜言情网快捷键下载到桌面,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花夜言情网 > 豪门 > 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记 > 第244章 胶州历史(二)

第244章 胶州历史(二)(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腹黑召唤师 贬妻为妾?我二嫁权臣联手虐渣 开局绑定六位S级顶级哨兵 高考后,美女接我回家继承家产 崩坏模拟:从巴比伦塔开始 重生七零,女配从末世杀回来了 求生游戏但我无限复活 三千世界漫谈 穿越唐朝之医心之恋 我提离婚后,清冷老公破戒了

大沽河自招远阜山发源,一路蜿蜒穿过招远、栖霞等九县市,179 公里的流程里,裹挟着山野的清冽与平原的温润,最终在营房东营盐场汇入大海,是胶州人心中当之无愧的 “母亲河”;

胶莱河则带着元代的印记,1280 年秋,元世祖为南粮北调开凿此河,1282 年通航时,30 公里的河道上曾帆影如梭,如今仍静静流淌在胶州大地;

胶河从胶南县六旺乡鲁山而来,100 公里的路程里,滋养着里岔、铺集的田野,也倒映着 “胶河澄月” 的千年月色;

墨水河古称奴水,48 公里的河道发源于南郊夼集乡,曾见证过无数晨昏的炊烟;

洋河则像两条手臂,南源胶南吕家、西源里岔陡岭前,在张应洋河崖交汇,31 公里的流程里,浸润着 6 处乡镇的沃土。

还有穿城而过的云溪河,17 公里的长度虽短,却载着胶州人的日常,从北关谷家庙村北出发,穿过胶济铁路,最终汇入大沽河,河水里飘着的,是老城的烟火气。

229.3 米的最高海拔,向东北缓缓降至 3 米,这样的地势里藏着胶州宜人的气候。

它坐落在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东亚季风带来四季分明的景致:东南风常来,西北风偶至,最强时曾达 24 米每秒,吹过高高的白杨树,也吹过河边的芦苇荡。

这片土地上,还藏着亿万年的秘密:张应镇高山沟村西的原角龙科化石、大型恐龙蛋化石,西祝村乡宋家庄的古菱齿象头骨化石,诉说着远古时代这里的生机;

棕壤、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盐土五种土壤,孕育着不同的作物;膨润土、沸石、重晶石等矿产,是大地给予胶州的宝藏。

1981 年查明的

亩土地(1259 平方公里),每一寸都承载着胶州的过去与现在。

翻开胶州的历史,每一个纪年都像一粒珍珠,串联起千年的岁月。

夏商时期,这里是莱夷之域,先民们在三里河旁耕作、制陶,创造了灿烂的三里河文化,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交相辉映,西黄姑庵的西周墓葬、牧马城的遗址,都藏着那时的文明印记。

周初时,东有莒国、西有介国,胶州在两国之间,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唐代的板桥镇,是胶州历史上的 “高光时刻”。

胶州大白菜俗称\"胶白胶菜\",已具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远在唐代即享有盛誉,后传入日本、朝鲜,被尊为\"唐菜\"。

那时的码头商船云集,来自各地的货物在这里集散,外国商人的身影穿梭其间,帆影与吆喝声交织,让板桥镇成了北方重要的港口,也让胶州的名字,随着商船的航线传向远方。

到了宋代,这里设为胶西县,延续着港口的繁华;公元 1227 年,胶州之名正式确立,从此,这个名字便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明清时期的胶州,文风鼎盛。109 名文进士、23 名武进士,还有武状元王元浩,是胶州人崇文尚武的见证;

115 明明清武举人,民国时期的匡常修道士及百余名武林高手,让胶州的武术文化代代相传。

那时的胶州城,1375 年(明洪武八年)用砖石砌成的内城,周长 2 公里、高 7 米、厚 4 米,护城池宽 8 米、深 5 米,东迎阳门、南镇海门、西用城门,守护着城里的百姓;

169 处寺庙(1944 年统计)中,城里的 45 座香火旺盛,晨钟暮鼓里,藏着百姓的祈愿。

可历史从不只有繁华,还有苦难与抗争。

1615 年(明万历四十三年)的大旱、蝗虫灾,

1637 年(明崇祯十年)的红雨如血,

1640 年(明崇祯十三年)的严重干旱与饥荒,

1652 年(清顺治九年)鸭蛋大的冰雹,

1668 年(清康熙七年)的地震与雷雨,

1719 年(清康熙五十八年)的大水,

1748 年(清乾隆十三年)的台风、粮荒与疫病,

1893 年(清光绪十九年)飞蝗蔽日的绝产,

1896 年(清光绪二十年)大沽河决口的灾难,

1911 年(清宣统三年)的鼠疫与洪水,

1914 年(民国三年)的霍乱大流行,

1922 年(民国十一年)的霍乱与荒芜…… 每一次灾害,都让胶州人饱经磨难,却也让他们更懂得团结与坚韧。

1898 年(清光绪二十四年)3 月 6 日,《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让 45 各村庄被划入租界,胶州的土地上,第一次留下了外国侵略的伤痕。

但胶州人从不会屈服,1900 年,大辛疃义和团与德国侵略军拼斗,打响了胶州农民起义的第一枪;

1930 年(民国十九年)8 月 1 日,东营盐场工人罢工,迫使老板加工资,展现了劳动者的力量;

1941 年至 1943 年,胶县农民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各界人民抗日救国会先后成立,无数胶州儿女投身抗日洪流,

1944 年 4 月,胶县第一武工队成立,同年,作恶多端的张鸿飞被判处死刑;

1946 年,国民党 96 军暂编师 12 师长赵宝元被击毙,胶州人用热血守护着故土。

1945 年 8 月 20 日 20 时,胶州第一次解放;

1946 年 6 月 9 日 17 时,第二次解放;

1947 年 3 月 11 日 9 时,第三次解放;

1947 年 7 月 11 日 2 时,第四次解放;

1947 年 11 月 21 日,第五次解放 —— 五次解放的背后,是无数人的牺牲与奉献。

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1498 名胶州儿女为国捐躯;

解放战争中,3403 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时,先后 4 批 3541 人奔赴朝鲜战场,他们的名字,永远刻在胶州的土地上。

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胶县县工会、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胶县委员会相继成立,胶州迎来了新生。

1950 年,面对严重灾荒,政府组织救援;

1951 年,4 万民工疏浚桃源河;

1952 年,胶县中学和师范学校成立,“五反” 运动净化经济环境;

1953 年,8.1 万人捕蝗抗灾;1954 年,胶州秧歌赴京演出,高益伦的《百鸟朝凤》响彻京城;

1955 年,胶县烈士陵园建成,45 亩的土地上,长眠着英雄的灵魂;

1956 年,胶县人民剧场落成,《胶县大众》报创刊;

1957 年,民间艺人高友三、史本铨赴京受周恩来总理接见;

1958 年至 1960 年,吴王水库、管路水库、山洲水库、青年水库相继竣工,胶州的水利事业迈出大步;

1959 年,京剧大师周信芳来胶州传艺,胶州秧歌拍成电影纪录片;

1960 年,胶州籍女排运动员高绪美获全国联赛技术奖项;

1971 年,胶县化肥厂投产,第一条沥青路建成;

1972 年,炭黑厂试制成功,第一台 14 寸黑白电视落户县广播局,营海公社渔民捕获 4000 公斤重的鲸鱼,成了街头巷尾的美谈;

1973 年,大夫胡锦鴶出席 23 国医学代表会;

1974 年,北三里河遗址被发现,揭开了远古文明的面纱;

1976 年,周总理、毛主席先后逝世,胶州人悲痛缅怀;

1977 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在胶州拍摄《丁龙镇》;

1978 年,胶州划归青岛管辖,迎来发展新机遇;

1980 年,政府办公大楼、影剧院动工;

1981 年,“牧马城” 遗址被发现,向阳集贸市场兴建;

1982 年,济青公路沽河桥、胶县火车站建成;

1983 年,就业实行劳动合同制;

1984 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胶州,而我也在这年 10 月底,正式参加工作,开启了与胶州共同成长的岁月;

1985 年,贺敬之来胶视察,胶州人为非洲灾民募捐,却也遭遇了 10-12 级台风;

1986 年,引黄济青工程启动,省十三届运动会游泳比赛在胶州举行;

1987 年,国务院批准撤胶县设胶州市,162 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营房镇 8200 余亩滩涂养虾喜获丰收;

1988 年,胶州电视台正式播出,云溪河氧化塘、胶州公园、邮电大楼相继动工,张宇获全国少年级摔跤锦标赛冠军,“里岔黑猪” 外调 2000 余头,走向全国……

1966 年,我出生在胶州,这一年,既有雨凇导致的通讯中断、台风冰雹的灾害,也有 “文化大革命” 的动荡,“四旧”“四新”“黑五类”“十种人” 的字眼,成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印记。

如今回望,虽有苦涩,却也庆幸自己成长在这片坚韧的土地上,见证了它从动荡走向稳定,从贫穷走向繁荣。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幻想怪能 惊鲵捡了一个人:他要弥补遗憾? 初恋大佬软又甜 瞬移凶案现场,真千金被团宠了 绑定渣女系统后,前任大佬抢疯了 原诡 大小姐回归在恋综里杀疯了 流放后,我靠种田名动天下 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 七零,娇娇小甜媳撩得知青心肝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