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界碑之约
中缅边境,界碑静静矗立在那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划分着两国的疆界,却无法隔断边境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在界碑旁的一片开阔地上,一支苗医义诊队已经扎营在此,连续服务了20天。
这支义诊队由经验丰富的老苗医龙师父牵头,队员们都是怀着一腔热忱的年轻医者。他们背着便携药箱,药箱里装满了各种精心炮制的苗药,从治疗感冒发烧的简单药剂,到调理身体气血的草药配方,一应俱全。
清晨,阳光洒在界碑上,折射出柔和的光芒,仿佛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队员们早早地就开始忙碌起来,支起简易的诊疗桌,摆放好各类医疗器具。周边已经有不少两国的边民闻讯赶来,有的是抱着孩子来看病的年轻父母,有的是拄着拐杖的老人,大家都带着期待的眼神,盼望着这些苗医能帮他们解除病痛。
龙师父站在队伍最前面,目光慈爱又坚毅,他看着陆续赶来的边民,对队员们说道:“咱们苗医,讲究的就是一个救死扶伤,不分国界,这些边民生活不易,咱可得好好给他们诊治啊。”队员们纷纷点头,怀着满满的责任感,准备迎接这一天的忙碌。
第二章:诊治时刻
诊疗开始后,现场便热闹起来,却又秩序井然。
一位年轻的缅甸母亲抱着发着高烧的孩子匆匆赶来,焦急的眼神中满是无助。负责接诊的苗医阿花赶忙迎上去,先用熟练的手法给孩子量了体温,又仔细查看了孩子的咽喉、舌苔等情况。阿花一边安抚着那位母亲,一边从药箱里拿出几包特制的退烧药,耐心地交代服用方法:“这药啊,一天三次,每次用温水冲服一包就行,孩子太小,您可得多留意着点体温,要是明天还没退,就再来找我们看看呀。”那位母亲虽然汉语不太流利,但从阿花的语气和手势中明白了意思,连连点头,眼中满是感激,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谢谢”。
另一边,一位中国的老伯伯因为长期劳作,腰腿疼痛的老毛病又犯了。龙师父亲自上手,先是为老伯伯推拿按摩,舒缓肌肉的紧张,随后又从药箱里拿出几贴自己调制的膏药,一边贴一边说道:“老哥啊,这膏药你每天换一贴,贴在疼的地方,平日里可别太累着了,多注意休息啊。”老伯伯脸上的痛苦之色随着龙师父的诊治渐渐缓解,他紧紧握住龙师父的手说:“龙大夫啊,多亏了你们呀,不然我这老骨头可遭罪了。”
队员们还遇到了各种病症,有皮肤过敏的,有肠胃不适的,大家都凭借着扎实的苗医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一一为边民们诊治,现场充满了温暖与希望的氛围。
第三章:瘴气知识
在诊治的间隙,龙师父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说道:“咱们这边境地区,有时候瘴气重,很多边民不懂得怎么预防,容易生病,咱们得给大家好好讲讲这方面的知识啊。”
于是,队员们开始向围过来的村民们传授“预防瘴气”的苗医知识。阿花拿着几株常见的草药,举起来给大家展示:“乡亲们,看这几种草药呀,在咱们周边山上就有,像这个艾草,你们可以采回去,在屋子里熏一熏,能驱赶瘴气里的邪气呢。还有这个菖蒲,煮水后用来洗澡,对身体也好,能增强抵抗力,预防瘴气侵袭啊。”
一位缅甸的大叔好奇地凑过来,用不太标准的汉语问道:“真的有用吗,姑娘?”阿花笑着点头说:“大叔,这都是我们苗医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法子呀,可管用了,您试试就知道啦。”
队员们还详细讲解了瘴气一般容易出现的时节、环境,以及日常饮食上如何通过吃一些本地的食物来增强体质,抵御瘴气带来的不良影响。边民们听得都很认真,有的还拿出本子来记录,大家都希望能多学些知识,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第四章:老奶奶的称赞
就在大家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一位缅甸老奶奶迈着缓慢的步伐走了过来。她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眼神却透着温和与善良。老奶奶径直走到龙师父面前,伸出手握住了龙师父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你们的药,像山泉水一样干净管用。”
龙师父赶忙扶住老奶奶,笑着回应:“老奶奶,您过奖了,只要能让大家身体好,我们就开心了呀。”老奶奶摇了摇头,继续说道:“我这老身子骨,毛病多,吃了你们给的药,感觉舒坦多了,你们都是好人呐。”
周围的村民们听了老奶奶的话,也纷纷附和,称赞着义诊队的医术和医德。那面写着“医者无界”的旗帜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仿佛也在为这充满温情的一幕喝彩。
老奶奶又拉着队员们的手,和大家聊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的事儿,说以前生病只能硬扛着,现在有了义诊队,真是边民们的福气。队员们静静地听着,心里满是感动,也更加坚定了要继续为大家服务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