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宋志对前世情况的了解,以他对官场和商场几十年的经验,怎么可能不知道很多钱不是一个人能挣的?
因此自从藤原商社成立以后,他就拿着三条英吉的介绍信,与倭寇华夏派遣军负责人?总司令官?西尾寿造大将?。
西尾寿造大将1939年9月至1941年3月担任倭寇华夏派遣军总司令官?。
西尾寿造曾任关东军参谋长,台儿庄战役后调任华夏派遣军总司令,但实际指挥权多由参谋长板垣征四郎掌握?。
参谋副长包括川本芳太郎少将(兼沪上陆军部长),负责对华情报工作?。
沪上倭寇指挥官是倭寇?第13军司令官?泽天茂和?山脇正隆?时任日军第3师团师团长。
?三浦三郎?是沪上宪兵司令官,因与派遣军总司令西尾寿造矛盾,其职权受到限制。
三条英吉和原近卫内阁首相、鹰司财相等与藤原家,都出自同门,因此一直互相扶持。
对于华夏倭寇几位高层,很简单的一封信,就联系上了。
更主要的是源源不断送上的现金流,此时的倭国,即使财阀们的收入受到影响,更何况“马粪”们的收入呢?
藤原长佑将关系联络到了?多田骏?、即将明年接任西尾寿造的畑俊六?、?冈村宁次?、板垣征四郎?。
主要接触的就是板垣征四郎参谋长,它不仅掌握着驻兵实权,还能影响到倭寇各地宪兵部队。
这位未来是倭寇军界的红人,先后就任高丽派遣军和负责东南亚的第七方面军司令等,与军事高层和军方的关系深厚。
藤原长佑的现金,基本上就是通过他传达给其他倭寇驻军负责人。
关键是这些倭寇驻军高层,太贪婪,可能是未分润给基层军官,造成此次事件的发生。
但藤原长佑不可能再次分配利润,只能寄希望于倭寇驻军高层了。
对于倭寇内部的矛盾,藤原没兴趣,也没能力去解决什么,只是关注于自己的问题。
宋志联系了杨泽,第三次为其提供各项物资。
自从与杨泽取得了联系以后,宋志先后提供了武器、通讯、药品和部分现金。
这对于华东地区红党和敌后抗战军事力量的发展,有了一个极大的促进。
这与前世的更有不同,前世的红党缺乏武器与装备,还能咬牙坚持,这一世,有宋志这个巨大的助力,发展的更为迅速。
初春时节的宜昌江边,江水尚未完全解冻,两岸还残留着冬日痕迹,但已有草木萌发的迹象。
战前的江面船只往来,与远山构成水墨画般的景致,类似1909年美国考察团描述的峡江风光?。
一般春季农耕活动已开始,田间可见农人驱牛犁地、插秧的场景。
水稻秧田呈现鲜绿色,与草皮覆盖的坟茔(形似爱斯基摩雪屋)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早期矛盾?。
城郊村落静谧,蒲葵树高大醒目,传统蒲扇原料在此采集。
山坡草地未完全开垦,偶见水土流失的裸露地貌,展现自然与人为开发的交织?。
但?而宜昌作为战略要地,江边处处设有临时码头和防御工事,与自然春色形成特殊时代印记?。
作为长江三峡东大门,宜昌承担着连接战时陪都雾都与全华夏抗战物资通道的核心职能。
其至雾都的480公里航道贯穿三峡险峻峡谷,江面最窄处仅容渔船贴崖通行,既是军事屏障又是运输命脉?。
倭寇若占领此地,可直逼雾都并依托空中优势实施轰炸,形成对西南大后方的直接威胁?。
华夏蓝党政府在此屯集数十万军队及战略物资,将其构建为抵御倭寇西进的\"烫手山芋\"?。
宜昌周边20万平方公里区域成为华夏军队周旋战场,通过石牌保卫战等战役有效阻滞倭寇攻势,被誉为\"华夏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亚细亚油罐等工业设施也被改造为防御工事,通过火油焚江战术重创倭寇舰队?。
作为抗战物资转运枢纽,宜昌承担着\"华夏版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使命。1938年已有大量人员、设备经此西迁,形成维系抗战经济的生命线?。
沦陷后,华夏仍通过隐蔽运输维持战略物资流通,确保西南大后方补给?。
这种兼具地理屏障与物流中枢的双重属性,使宜昌成为抗战相持阶段的关键战略支点。
此时的宜昌正处于枣宜会战前夕,日军已开始对湘省宜昌及周边地区展开军事行动。
倭寇在长江沿岸搭建简易浮桥,采用木船支撑并铺设木板,虽结构简陋但可通行坦克?。
城区遭受倭寇战机持续轰炸近两个月,大量建筑损毁,街道遍布废墟,四层旅馆空置,仅剩骨架的高楼孤立路边?。
倭寇骑兵联队携带东洋马进驻街道,居民因战事冷清,残垣断壁与“精神总动员”标语形成鲜明对比?。
街头行人稀少,部分居民衣衫褴褛,生活困顿?。
倭寇通过与华夏儿童合影制造“亲善”假象,掩盖其侵略本质;同时竖立阵亡日军墓碑,炫耀武力?。
宣传画描绘民众反抗场景,倭寇士兵活动于石碑及院落附近,凸显冲突氛围?。
该时期为枣宜会战(1940年4月爆发)前夕,倭寇正加紧构筑防御工事,意图切断华夏补给线?。
宋志知道华夏军队于同年6月17日短暂收复宜昌,但城市破坏已极,战前9700余栋房屋仅存400余栋,人口锐减?。
而宋志单身处于一个白阳寺的地方,庙周边笼罩在一片血色阴霾之中。
倭寇的大屠杀刚刚结束,原本宁静的村庄已成废墟,焦黑的梁柱歪斜地插在瓦砾堆中,像被折断了脊骨的野兽,无力地垂向地面。
晨雾中,血水顺着沟渠流淌,混着焦土和灰烬,汇成一条暗红色的溪流。
寺庙的残垣断壁下,横七竖八地躺着被刺刀捅穿的躯体,衣衫褴褛的老者僵硬地蜷缩在墙角,指缝间还攥着半截未吃完的窝头;年轻的母亲伏在早已冰冷的婴儿身上,衣襟被鲜血浸透,干涸的血痂像一朵朵凋零的花。
焚毁的房屋还在冒着青烟,扭曲的屋架下隐约可见烧焦的肢体,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焦糊味与血腥气。几
只乌鸦盘旋在低空,不时啄食着地上散落的残肢,发出刺耳的啼鸣。
幸存的人们呆滞地站在废墟中,有的抱着残缺的尸身无声恸哭,有的双目空洞,机械地翻找着还能用的半块锅盖。
几个孩子蜷缩在破庙的角落里,脸上沾满血污,眼睛瞪得极大,仿佛仍在目睹那场突如其来的杀戮。
寺庙前的古槐树上,垂挂着几条沾满血污的布条,在寒风中无力地飘荡,像是招魂的幡。
远处,倭寇的军靴踏过泥泞,扬起一阵尘土,而这片土地,早已被鲜血浸透,再无声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