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悦的手指在终端上滑动,屏幕里的画面一帧一帧倒退。她眼睛发涩,视线却死死锁在对手刺客的走位轨迹上。最后一轮模拟战结束已经过去四十分钟,其他人陆续离开,只有她还坐在操作位前,回放着那场失败的对抗。
她不是在看自己的延迟标记,而是在看对方。
画面停在第三十七秒。敌方新队员出现在侧翼草丛,身形一顿,右手在装备栏快速滑动了一下,指尖掠过右侧第二个图标。接着,他向前突进,技能连招瞬间打出。
林悦皱眉,拖动进度条,重新播放。
同样的位置,同样的时间点。他又停了,手指再次划过那个图标。
她调出下一场比赛的录像,快进到中段团战。还是那个位置,还是那个动作。停顿,滑动,突进。
“不是巧合。”她低声说。
她打开数据标注界面,开始手动记录。一场,两场,七场。每一场,只要这名队员准备释放核心技能,总会先有0.8秒的静止,期间右手必有一次对装备栏的调整。顺序固定,动作幅度小,但频率一致。
她把七场数据并列比对,生成操作节奏图。那条曲线像被刀切过一样整齐——每次技能链启动前,都有一个明确的前置动作。
终端提示音响起,系统自动提醒休息。她没理,直接将分析结果打包,推送到主控台。
沈逸正在整理“夜莺-B案”的最终训练数据。加密文件夹刚归档,新消息弹了出来。他点开附件,看了一眼标注图,目光立刻沉了下来。
他调出对手最近三场的完整录像,同步播放。画面分屏,每一帧都精确到毫秒。那名刺客每一次出手前,确实存在固定节奏:停顿、滑动、启动。动作细微,但在慢放下清晰可辨。
“这不是习惯。”沈逸低声说,“是依赖。”
他接入“策略模拟空间”,将行为数据导入AI推演模型。系统开始运行百万次对抗模拟,重点锁定技能释放窗口。三分钟后,结果生成。
——技能读条启动时间,恒定在装备调整完成后的第1.2秒。
误差不超过0.05秒。
沈逸眼神一凝。这意味着,只要能精准捕捉到那个动作结束的瞬间,就能在技能释放前完成打断。
他立即调出战术编辑界面,新建方案。
代号:“影袭-打断”。
核心逻辑:放弃常规试探性进攻,改由刺客位埋伏于侧翼视野盲区,在对方完成装备调整的瞬间突进,使用控制技能强行中断技能条。时机必须精确到帧,早0.1秒会暴露位置,晚0.2秒则无法打断。
他将方案嵌入模拟系统,启动对抗测试。
第一轮,AI扮演刺客,按固定节奏行动。己方刺客在动作完成瞬间突进,成功命中控制技能,对方大招中断。
系统判定:打断成功。
第二轮,对方提前半秒调整装备,试图打乱节奏。但因技能链未进入激活状态,系统判定为无效准备动作,实际释放仍按原节奏进行。己方刺客等待真实信号出手,再次打断。
第三轮至第五轮,系统随机加入干扰因素:视野遮蔽、队友误挡路径、技能冷却延迟。五轮中,四轮成功,一轮因路径受阻失败。
成功率:80%。
沈逸不满足。他启用“潜力挖掘预警”,将模拟战中的变量波动纳入监测范围。系统开始捕捉环境噪音、操作延迟、心理反应节奏等隐性数据,进一步优化突进时机算法。
第六轮开始,己方刺客的突进动作被压缩到0.3秒内,起手前增加一次假位移迷惑对手AI。七轮测试,六次成功。
成功率升至87%。
他调出技能链分析图,确认这一打断能直接瓦解对方核心输出循环。没有大招,那名刺客的威胁下降62%。而对方战队的战术体系高度依赖其后发切入,一旦节奏被破,整套“设局”打法将失去支点。
沈逸关闭模拟界面,开始撰写战术执行文档。
他明确三点:
一、突进者必须为高机动刺客,技能冷却短,控制稳定;
二、埋伏位置限定在中路侧翼两处草丛,距离目标点不超过三米;
三、触发信号为“装备调整完成瞬间”,由主控台实时标记,不得依赖视觉判断。
文档末尾,他附加一句操作警告:
“任何提前行动,都将导致全盘暴露。”
他将文件加密,命名为“夜莺-B-影袭”,归档至“夜莺-B案”子目录。光标停在发送键上,迟迟未点下。
他盯着监控屏右下角的一行小字:远程访问记录。
一条未标记的连接痕迹,出现在十分钟前,持续了1.8秒,来源不可追溯。系统未报警,但“潜力挖掘预警”捕捉到了数据包的异常波动。
他调出流量分析图,放大那一瞬间的波形。信号极短,像是试探性扫描,没有深入,也没有留下后门。
他盯着看了五秒,关闭窗口。
手指重新落回键盘,按下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