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门合上,沈逸站在原地,手指还悬在关门键上方。他没按下去。走廊灯光安静地洒在地板上,映出他模糊的影子。半分钟后,他转身走回训练室,重新打开主控台,调出昨晚那张撕下的纸条扫描件。系统再次分析,结果不变:【来源未知,内容可信度91.6%】。
他把文件存进加密夹,命名:【心理变量 · 初始数据】。
第二天清晨六点四十分,训练室的门被推开。林悦提着早餐进来,看见沈逸已经坐在控制台前,屏幕上是五名队员近三周的操作日志波动图。
“又熬通宵?”她把豆浆放在桌角。
“睡了四个小时。”沈逸头没抬,“叫他们七点前到齐,新训练计划启动。”
七点整,人到齐。桌椅被推到墙边,中央空出一片区域,铺着防滑垫。角落三台摄像机亮着红灯,正对着中央。李教授站在中间,手里拿着一叠彩色卡片,穿一件浅灰衬衫,袖口卷到小臂,腕表很旧,但走时精准。
“今天不打团战。”他说,“我们玩几个游戏。”
张昊抱臂靠在墙边:“玩游戏?我们是来夺冠的,不是来团建的。”
“你觉得这是团建?”李教授翻开卡片,“第一项:信任传递。闭眼围圈,传一个震动球。谁手里停下,谁出局。震动频率随机,有人会假动作干扰——准备好了?”
没人动。
沈逸从控制台起身,走到墙边坐下:“开始。”
五人围成一圈,闭眼。球开始传递。起初节奏平稳,到第三轮,震动突然变快。林悦手一抖,松了。
“出局。”李教授说。
她睁眼:“谁搞我?谁突然停了?”
没人承认。
“没人搞你。”李教授看着她,“是你听到震动变快,心跳加快,手汗增多,本能反应——你不是被干扰,你是被自己吓到了。”
林悦没说话。
第二轮开始。张昊接球时明显僵了一下,球在他手里停住。
“又不是我!”他睁眼就吼。
“你太想赢。”李教授摇头,“所以别人一迟疑,你就怀疑,一怀疑就紧张,一紧张就提前动——这不是信任,是猜忌。”
沈逸盯着监控屏,悄悄启动“潜力挖掘预警”。系统扫描五人微表情、呼吸频率、手部肌肉张力。两分钟后,提示弹出:【林悦:焦虑峰值超阈值1.8倍;张昊:应激反应延迟0.3秒,匹配‘高压回避’模型】。
他记下时间戳。
“下一个。”李教授收起球,“情景模拟:失败回放。”
每人抽一张角色卡,模拟决赛最后十秒团战崩盘,必须说出“是我导致失败”。
林悦抽到“走位失误”,直接摇头:“我不可能犯这种错。”
“系统记录显示,你在压力环境下,第三象限移动响应延迟0.4秒。”沈逸突然开口,“上一场训练,敌方刺客切入路径完全覆盖你的逃生路线——如果那是决赛,你就是死因。”
全场安静。
林悦咬唇:“那只是训练。”
“可你的身体记住了。”李教授说,“你怕的不是失误,是你失误后,没人替你扛。”
没人接话。
沈逸起身,走到圈中,拿起一张卡:“我来。”
他闭眼两秒,再睁眼时声音低了:“刚才那波团,我大招放早了。我没等信号,我以为我能秒他。”
没人说话。
“我怕等下去,节奏会被打乱。”他声音更轻,“结果我一动,你们全动,集火目标错了——是我带偏了节奏。”
林悦眼眶突然红了:“上周预选赛……我也是这么想的。我看到刺客切后排,我慌了,提前交了控,结果主C没跟上,团炸了。”
张昊低头搓手。
系统提示浮现:【情绪共鸣触发,团队心理壁垒松动,建议深化干预】
李教授看了沈逸一眼,点头。
“最后一项。”他带人走到房间另一侧,“压力迷宫。”
通道用软隔板搭成,地上铺满铃铛。队员戴眼罩,目标是摸到终点的旗帜。规则只有一条:不能发出声音。
沈逸站在监控台前,调出生理监测界面。每个人的心率、皮电反应、呼吸深度实时显示。
第一人顺利通过。
第二人走到一半,李教授按下遥控器。录音响起——是比赛失败后观众席的嘘声,混着弹幕刷屏:“菜就多练”“这队解散吧”。
那人脚步一顿,但继续往前,拿到了旗。
轮到张昊。
他进去前三步很稳。嘘声响起时,他身体明显一缩。走到中途,突然停下。
“我不玩了。”他说。
“只剩两米。”李教授说。
“我知道是假的!”他声音发紧,“可我就是……不想再听这种声音。”
他摘下眼罩,脸色发白。
沈逸没说话,调出系统界面。
【检测到高压力回避行为,匹配历史失败记忆(第37场训练赛团灭),风险等级:中】
【建议:72小时内进行一对一心理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