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条走到100%的瞬间,沈逸的手指已经落在键盘上。
他没等系统提示音响起,直接调出对手最近五场比赛的完整数据流。屏幕左侧是时间轴,右侧是三维战场还原图。他点了“同步导入”,所有角色行动轨迹、技能释放间隔、视野覆盖范围,全部被压缩成密密麻麻的数据点,像雨点一样砸进分析模块。
“开始推演。”他说。
系统界面一闪,进入“策略模拟空间”。百万次逆向还原启动,时间轴被拉长,每一秒都被拆解成上百帧。沈逸盯着左翼野区的几个关键节点——那里是对手最近五场中小规模团战爆发最频繁的区域。
前三次推演结果跳出:无规律可循。
他皱眉,重新设定筛选条件。去掉伤害输出、击杀数这些表层数据,只保留移动路径、技能冷却倒计时和视野重叠时长。第四次推演开始。
屏幕上,三名敌方角色在中路边缘徘徊,看似漫无目的。但当他们的视野三角区首次完全重合时,系统标出一个红点——1.8秒后,刺客从河道冷区突进,精准切入后排。
沈逸把这段回放拖到最慢速,一帧一帧看。
那1.8秒的视野重叠,并非偶然。每次发动前,辅助都会故意卡在一个视野夹角,逼迫另外两人调整站位。这个动作极小,普通玩家根本注意不到。但系统捕捉到了——它像一道开关,一旦闭合,突袭必然发生。
他记下这个时间阈值,又调出其余四场的数据进行交叉验证。结果一致:只要视野重叠达到或超过1.8秒,突进发生率高达97.6%。
“不是犹豫,是信号。”他低声说。
接下来,他重点分析中路佯攻与边路突袭之间的联动节奏。发现对手惯用“双诱饵+单刺客”结构——两名前排在中路频繁施压,制造即将开团的假象,实则拖延时间,等刺客绕后到位。
而刺客切入时机,永远卡在对方技能真空期后的第2.3秒。这个数字太精确,不可能是临场判断。说明他们有严格的行动脚本。
沈逸在系统里建立行为模型,输入变量进行压力测试。当己方提前半秒释放控场技能,对手的突袭成功率会下降至41%。但如果控场释放过早,反而会被对方利用,打出反手衔接。
他把林悦的控场技能冷却时间设为基准轴,重新计算最佳封锁窗口。
就在这时,系统弹出一条附加提示:【检测到辅助位角色存在前置微调行为,建议纳入预警机制】
他点开详情。画面回放显示,每次包抄前,对方辅助总会提前0.2秒微微侧身,右脚向后撤出一个极小的步幅。这个动作不会改变站位,也不会影响技能释放,但它始终出现在突袭前的最后一秒。
沈逸放大视角,对比了五场比赛,这个动作从未缺席。
“这不是习惯,是暗号。”他敲下备注。
他继续深挖,将所有涉及“风暴塔”的战局单独提取。对手在那里集结的次数确实高达87%,但真正发起强攻的只有三次。其余情况下,他们会在逼近塔区后突然减速,甚至短暂后撤,引诱对方追击。
一旦对方越过塔前狭窄通道,埋伏在侧翼的刺客和远程火力立刻合围。
热力图生成后,真相浮现:他们根本不在乎塔权。他们的目标是地形杀。
沈逸调出地图高程数据,发现那条通道两侧有视野盲区,且宽度仅容两到三人并行。一旦阵型挤入其中,就极易被分割。而对手的包抄路线,恰好能完全封锁退路。
他把这场地利用模式命名为“通道绞杀”。
问题来了:己方如何应对?
正面硬挡,兵力不够;放任不管,防线会被一点点撕开。必须在不增加额外部署的前提下,打破对方的节奏链。
他回到策略模拟空间,开始构建反制模型。
第一层,由林悦负责。她的控场技能必须卡在对方视野重叠达到1.5秒时释放,提前封锁关键通道入口。这个时间点既能打断对方信号确认,又不会暴露意图过早。
第二层,张昊作为移动支点。当他侦测到边路有异常走位时,必须主动前压,哪怕只是虚晃一枪,也能打乱对方刺客的切入节奏。
第三层,中单反打。前提是对方已经完成突进且技能交出大半。此时反打成功率最高。
但他知道,这套机制对团队协同要求极高。稍有延迟,就会崩盘。
他想起昨晚战术室里的那一幕——队员们一个个接过徽章,说出承诺。系统当时提示“隐藏身份加持”激活,持续到下一场比赛结束。
他调出团队状态监测界面,发现“信念值”仍处于高位区间。这个状态能提升全队0.3秒内的反应同步率。
他立刻在反制模型中加入触发条件:【仅当团队信念状态激活时,第三层反打自动解锁】。
这样一来,系统会自动判断是否具备反打条件。避免队员在状态未达标时贸然行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