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车轮碾过2008年上半年的伤痛与坚韧,悄然驶入年中。汶川地震带来的举国悲恸与众志成城,依然深深刻在每个国人的心中。在这场巨大的民族考验面前,启明帝国展现了令人瞩目的担当,而这份担当,并未随着紧急救援阶段的过去而终止。
在初步的紧急捐款和物资援助后,周明持续关注着灾区的重建进展。当了解到灾后重建工作需要长期、巨大的资金投入时,他再次召集管理层会议。
"灾区的伤痛需要时间来抚平,但重建家园的工作刻不容缓。"周明看着屏幕上灾区重建规划的简报,语气沉稳而坚定,"我们前期的捐助只是解了燃眉之急,真正的困难还在后面。启明作为一家受益于时代发展的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灾区的长远恢复贡献更多力量。"
他顿了顿,环视在场所有人,宣布了决定:"我提议,启明投资控股集团,再次向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基金,追加捐款一亿元人民币,专项用于学校和医疗设施的重建。"
会议室内一片肃静,随即响起了赞同的掌声。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经过地震期间的共同担当,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已经深深植入启明高管的基因中。
林薇补充道:"我们可以联系相关部门,确保这笔资金的使用透明高效,真正用到刀刃上。同时,我们的启明建设团队,如果有合适的时机和项目,也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工程管理经验。"
"同意。"周明点头,"这件事由你牵头落实。告诉灾区的同胞,启明与他们同在,我们会持续关注和支持重建工作。"
这第二笔亿元捐款的消息通过官方渠道公布后,再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启明帝国的形象,从一个成功的商业巨头,进一步升华为一个富有深沉家国情怀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典范。公众对于启明品牌的好感度和信任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就在启明持续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天穹"系统的优化与完善之战,也进入了更加深入和艰苦的阶段。
初期海量用户反馈的"洪峰"虽然已经过去,但反馈平台每日接收到的有效问题依然保持在数万条的规模。不过,问题的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最初铺天盖地的驱动兼容、软件闪退等"急性"问题,逐渐转变为更深层次的系统优化、性能提升、功能完善等"慢性"问题。
特别小组的工作重心也随之转移。倪鸿钧带领的内核团队,开始对"天穹"系统的内存管理机制、任务调度算法、文件系统性能等进行"深水区"的优化。这需要极高的技术造诣和耐心,往往为了提升百分之几的系统响应速度或者降低百分之一的内存占用,就需要反复推敲代码,进行成百上千次的测试。
苏雨晴协调的生态团队,则开始啃"硬骨头"。他们列出了尚未适配"天穹"系统的关键软件清单,特别是那些在专业领域、特定行业不可或缺的"独苗"软件。团队采取了多种策略:对于有合作意愿的开发商,派出技术骨干驻场协助适配;对于态度消极的,则尝试通过兼容层、虚拟机等技术手段实现间接运行;甚至对于少数极其重要且别无替代的软件,启动了自主研发替代品的可行性研究。
这个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有些软件架构古老,文档缺失,适配工作如同考古;有些国外软件厂商对新兴的"天穹"系统兴趣寥寥,沟通成本极高;自主研发更是耗时耗力,短期内难以见效。
周明定期参加特别小组的进度会议,他不再事无巨细地过问每个技术细节,而是更关注战略方向和团队状态。
"我知道大家很辛苦,现在的进步可能不像最初那样肉眼可见。"周明在一次深夜的技术讨论后,对略显疲惫的团队成员说道,"但我们现在做的,是在为'天穹'系统打地基,是在修内功。外在的兼容性问题解决好了,用户能用了;内在的性能和体验优化好了,用户才会觉得好用,才会爱上它。这一步,绕不过去,也急不得。"
他指示人力资源部门,继续为特别小组提供最好的后勤保障,并设立了"系统攻坚专项奖金",激励做出关键突破的团队和个人。同时,他也要求市场和公关部门,定期通过官网、微博和《启明星报》,向外界透明地公布"天穹"系统的优化进展和版本更新日志,让用户看到他们的努力和系统的持续进步。
这种"笨功夫"开始逐渐显现效果。随着一个个系统补丁的发布,一次次底层优化的完成,"天穹"系统的流畅度和稳定性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一些原本观望的软件开发商,看到"天穹"用户基数的稳步增长和系统的不断成熟,也开始主动接触启明,洽谈适配事宜。网络上那些尖锐的批评声虽然仍未完全消失,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理性讨论和积极反馈所淹没。"天穹"系统,正凭借着实打实的进步,一步步赢得用户的尊重和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