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花夜言情网快捷键下载到桌面,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花夜言情网 > 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章 姜尚:兵家鼻祖

第4章 姜尚:兵家鼻祖(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重生1983:回到被陷害前 重生:权势巅峰 我用充电宝给千年雷法女魔修充电 骷髅为王 星铁:人在公司玩养成 第一禁墟 进化红雾 港综:东星四九仔,爆兵扎职 蔺总,太太说她捞够就离婚! 郡主回京后,皇子们哭着喊姑奶奶

渭水河边一老翁,直钩钓鱼不挂虫。

不是傻来不是疯,专等明主把他请。

纣王无道天不容,西岐有主盼英雄。

太公一出风云动,灭商建周立大功!

这一章咱们要聊的这位,是被称为“兵家鼻祖”的姜尚姜子牙。他活了一百多岁,前八十年净受穷,卖面被马踩,卖锅遭雨淋,连媳妇都跟人跑了;可后二十年一翻身,辅佐文王、武王,把商朝六百年的江山给推翻了,受封齐国,成了开国始祖。

咱先从商纣末年说起。朝歌城里的纣王,是个有本事的君主,早年打过高丽、平过东夷,可后来宠上了妲己,就彻底疯魔了。造鹿台花了七年,耗废了了全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设炮烙酷刑,剖孕妇的肚子看胎儿男女,用伯邑考的肉做成饼汤给姬昌吃,满朝文武吓得大气不敢喘,老百姓更是活不下去,路上随处可见逃荒的人,饿死的尸体都没人埋。

就在这乱糟糟的朝歌城里,有个白发老头,天天挑着担子东奔西跑,不是卖这个就是卖那个,这人就是姜尚。您别瞧他后来威风,这会儿可是惨到家了。他本是炎帝的后代,祖上封在吕地,所以也叫吕尚。可到他这辈儿,家道早中落了,爹娘死得早,自己又没本钱做大事,只能靠小买卖糊口。

头一回,他寻思着“民以食为天”,就磨了几袋白面,挑到西市去卖。天刚亮就占了个摊位,喊了一上午,嗓子都哑了,才来了个老妇人,要称二斤面。姜尚赶紧拿秤,刚要称,就听街上一阵马蹄响——原来是纣王的宠臣费仲的车队过了。那马是西域来的烈马,见着人多就惊了,挣脱缰绳直奔摊位而来。“哗啦”一声,面袋全被踩破,白面撒了一地。老妇人吓得扭头就跑,姜尚蹲在地上,看着满地的面,眼泪都快下来了——这可是他借了邻居半吊钱买的麦子磨的啊!

卖面不成,他又琢磨着卖笊篱。这笊篱是他自己编的,编得又密又匀。他挑着笊篱走了几十里地,到了南边的小镇。可那天偏巧下大雨,镇上的人都躲在家里不出来。他躲在破庙里,看着笊篱被雨淋得发软,竹篾都翘了边,心里凉半截。等雨停了,笊篱也废了,只能当柴火烧。

后来他又开了家小酒馆,本想凭着自己酿的酒挣点钱。哪知道开业头一天,就来了几个兵痞,吃了喝了不给钱,还把桌子掀了。姜尚气得要跟他们拼命,可人家手里有刀,他一个老头哪打得过?只能眼睁睁看着酒馆被砸了。

这时候,他媳妇马氏不干了。马氏是个本分的乡下妇人,当初嫁姜尚,是听人说他有学问,将来能有出息。可跟着姜尚过了十几年,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穿过一件新衣,住的还是漏雨的茅草屋。这天晚上,马氏坐在炕沿上,一边补破衣服一边哭:“你说你,文不能当差,武不能当兵,就会瞎折腾!跟着你,我这辈子算是毁了!”

姜尚叹了口气:“娘子再等等,我总有出头的一天。”

马氏冷笑:“等?我等了十几年了!你都快七十了,还能有啥出头之日?我看你就是个窝囊废!”说着就收拾行李,“我不跟你过了,我要回娘家,再找个人嫁了!”

可姜尚不是轻易认输的人。他想:朝歌这地方,纣王无道,奸臣当道,我在这待着,永远没机会。不如去西岐,听说西伯侯姬昌是个贤明的君主,说不定能赏识我。于是,他收拾了仅剩的几件旧衣服,背着一个破包袱,就往西岐去了。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渴了喝河水,饿了啃干粮,走了一个多月,才到了渭水之滨。这地方山清水秀,河边都是芦苇,还有鹿在河边喝水,真是个好地方。姜尚心想:我就在这住下,等姬昌来寻我。

他找了个山洞,铺了点干草当床,又砍了根竹子,做了个鱼竿——可这鱼竿跟别人的不一样,鱼钩是直的,而且离水面三尺高,还不挂鱼饵。每天早上,他就坐在河边钓鱼,嘴里还念叨:“负命者上钩来!负命者上钩来!”

附近有个樵夫,叫武吉,每天上山砍柴都经过这儿,见姜尚这么钓鱼,就觉得奇怪。这天,武吉放下柴担,凑过来说:“老先生,您这么钓鱼可不对啊!鱼钩是弯的才能挂住鱼,您这直钩,还离水三尺,怎么能钓到鱼呢?”

姜尚抬头看了看武吉,笑道:“小伙子,你不懂。我钓的不是鱼,是王与侯啊。”

武吉愣了:“王与侯?您是说西伯侯吗?”

姜尚点点头:“正是。”

武吉觉得这老头有点疯,摇摇头扛起柴就走了。可接下来几天,武吉每次经过,都见姜尚还在那儿直钩钓鱼,风雨无阻。武吉心里就犯嘀咕:这老头是不是真有什么本事?

再说西伯侯姬昌,这几天总做一个梦:梦见一只长着翅膀的熊,飞进了他的宫殿,落在他的宝座旁边。姬昌醒来觉得奇怪,就找手下的大臣解梦。大臣说:“西伯侯,飞熊入梦,是吉兆啊!说明有大贤要来辅佐您,您赶紧出去狩猎,说不定能遇到。”

姬昌一听,赶紧召集手下,带着人就去渭水附近狩猎。走了半天,远远看见河边有个老头在钓鱼,姬昌心里一动,就走了过去。到了跟前,见老头白发苍苍,精神却很好,鱼钩是直的,还没挂鱼饵。

姬昌上前拱手:“老丈有礼,在下姬昌。敢问老丈在此钓鱼,钓了多少鱼了?”

姜尚头也没抬:“钓了三年,一条鱼没钓到。”

姬昌更奇怪了:“那您怎么还钓呢?”

姜尚这才抬头,看着姬昌说:“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姬昌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这不就是梦里的大贤吗?赶紧跪下磕头:“老丈真是高人!我找您找得好苦啊!请您跟我回西岐,辅佐我成就大业!”

姜尚赶紧扶起姬昌:“西伯侯不必多礼,我等的就是您。”

姬昌大喜,亲自把姜尚扶上自己的马车,还亲自为姜尚驾车。满朝文武都知道姬昌得了个大贤,都来祝贺。姬昌还说:“我爷爷当年就说,会有圣人来辅佐周国,现在终于来了!这是我太公盼望了一辈子的人啊!”从此,姜尚就有了“太公望”的称呼,大家都叫他“姜太公”。

文王把姜太公拜为太师,啥大事都跟他商量。姜太公也不含糊,一上来就给文王出了个主意:“要想灭商,先得把自己变强。第一步,发展农业,让老百姓吃饱穿暖;第二步,广施仁政,让天下人都来归附;第三步,用‘文伐’削弱商朝,再等机会‘武攻’。”

文王一听,觉得太对了,就照着姜太公的方法办。先说发展农业,姜太公教老百姓用牛耕地,还发明了一种新的农具,叫“耜”。他还教老百姓怎么施肥,怎么选种,怎么储存粮食。那年西岐遇到旱灾,地里的庄稼都快枯死了,姜太公就带领老百姓挖水渠,引渭水灌溉田地。老百姓都高兴得说:“有太公在,咱们不用饿肚子了!”

再说仁政,姜太公劝文王减轻赋税,以前老百姓要交三分之一的粮食,现在只交五分之一。还废除了好多酷刑,比如以前偷东西要砍手,现在改成罚做苦力。有一次,一个老百姓不小心把文王的马惊了,马跑了,文王不但没罚他,还说:“是我没管好马,不怪你。”这事传出去,天下人都夸文王贤明,好多有本事的人都来西岐投奔,比如散宜生、南宫适这些贤臣,都是那时候来的。

最有名的还是“虞芮之讼”。虞国和芮国是两个小国,离西岐不远,两国因为一块边界的土地争斗了好几年,谁也不让谁。后来两国国君听说文王贤明,就想找文王评理。他们到了西岐,刚进国境,就看见老百姓互相让田埂,比如两家的田挨在一起,这家说“你家的地少,我让你三尺”,那家说“你家人口多,我让你五尺”。到了城里,见商人互相让摊位,比如这个摊位好,商人就说“你家生意不好,你用这个”。到了朝堂,见大臣们互相让职位,比如这个官职位高,大臣就说“你本事大,你当这个”。

虞国和芮国的国君看了,脸都红了。芮国国君说:“咱俩为了一块破地吵了好几年,人家西岐的人互相谦让,咱跟人家比,简直就是禽兽啊!还找啥文王评理,赶紧回去吧!”虞国国君也点头:“对!咱把那块地让出来,当两国的边界,以后再也不吵架了。”这事传出去,天下诸侯都服了,说:“西伯侯这是受命于天啊!”归附西岐的诸侯,一下就有三分之二。

在削弱商朝方面,姜太公的“文伐”手段可太厉害了。他先派了好多间谍去朝歌,这些间谍有的装成商人,有的装成仆人,混到商朝大臣家里。比如商朝有个奸臣叫费仲,特别贪财,姜太公就让间谍送给他好多金子、玉器,还有美女。费仲收了好处,就天天在纣王面前说西岐的好话:“西伯侯可听话了,每年都给您送好多贡品,您就别担心他了。”纣王本来还想派兵打西岐,听费仲这么说,就把这事搁下了。

姜太公还让间谍在朝歌散布谣言,说:“纣王无道,天要灭商了!”“西伯侯是圣人,要代替商朝当天下共主了!”老百姓本来就恨纣王,听了这些谣言,更想让西岐来救他们了。商朝的士兵也人心惶惶,都不想为纣王打仗。

可就在姜太公和文王准备伐商的时候,文王却病了。文王躺在床上,拉着姜太公的手说:“太师,我不行了。伐商的大事,就交给你和姬发了。你一定要帮姬发灭了商朝,救天下百姓!”姜太公含泪点头:“西伯侯放心,我一定完成您的心愿!”没过多久,文王就去世了,武王姬发继位。

武王刚继位,好多诸侯就来劝他:“武王,现在商朝人心涣散,赶紧出兵伐商吧!”武王也想出兵,可姜太公却拦住了:“不行,时机还没到。”

武王听了姜太公的话,就按兵不动。到了第二年,姜太公说:“可以了,咱们先去孟津看看诸侯的态度。”于是,武王载着文王的灵位,亲自率大军东进,到了孟津。没想到,诸侯们听说武王来了,不召而至的有八百多个。诸侯们都对武王说:“武王,现在可以伐商了!我们都跟您干!”

可姜太公又说:“再等等。咱们这次来,不是真要伐商,是要看看大家的决心,也让纣王以为咱们只是演习,放松警惕。”于是,武王和诸侯们在孟津举行了一场军事演习,展示了周国的军威,然后就撤军了。这就是“孟津观兵”,姜太公不费一兵一卒,就摸清了诸侯的态度,还麻痹了纣王。

又过了两年,商朝出大事了。比干是纣王的叔叔,见纣王越来越荒唐,就劝纣王:“大王,您别再宠妲己了,别再奢侈无度了,赶紧把老百姓的赋税减了吧!”纣王大怒:“你敢教训我?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有几窍!”说着就下令把比干剖心了。箕子是纣王的哥哥,见比干被杀,吓得装疯卖傻,可纣王还是把他关了起来。微子启也是纣王的哥哥,见商朝要完了,就带着商朝的祭器,逃到了西岐。

姜太公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对武王说:“武王,时机到了!商朝的贤臣都没了,老百姓都恨纣王,咱们现在出兵,一定能打赢!”

武王一听,马上召集诸侯,率领四万五千大军,还有三百辆战车、三千虎贲军(就是精锐部队),直奔商朝的都城朝歌。一路上,老百姓都来送粮食、送水,还主动当向导,说:“快点打进朝歌,救咱们脱离苦海!”

到了牧野,商朝的大军也到了。纣王派了十七万大军,可这十七万大军里,大部分是奴隶和战俘,只有少数是正规军。姜太公亲自率领先锋部队,冲在最前面。他站在战车上,手里拿着黄钺(一种兵器),大声喊:“将士们!纣王无道,害民害国!今天咱们替天行道,灭了商朝,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

周军的士兵士气大振,呐喊着冲向商军。商军的奴隶和战俘早就恨透了纣王,见周军冲过来,不但不抵抗,反而掉过头来,喊着:“反了!反了!”引导周军杀向商朝的正规军。商朝的正规军本来就没多少,被这么一夹击,很快就败了。

纣王在朝歌听说商军败了,就把宫里的金银珠宝都搬到鹿台上,然后穿上宝玉做的衣服,点了一把火,自焚了。姜太公带着周军冲进朝歌,找到纣王的尸体,砍下他的头,挂在大白旗上,宣告商朝灭亡。

灭了商朝后,武王要论功行赏,姜太公功劳最大,武王就把齐国封给了他。齐国在东海之滨,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一带。那时候的齐国,可不像现在这么富,土地贫瘠,到处是盐碱地,种不了庄稼,还有莱夷等少数民族经常来骚扰,老百姓都很穷困。

姜太公到了齐国,第一件事就是找当地的老人问话:“咱们这儿什么最多?老百姓最需要什么?”老人说:“咱们靠海,海水多;老百姓缺粮,最需要粮食。”姜太公一听,有主意了:“靠海就煮盐,有了盐就能换粮食!”

于是,姜太公下令,组织老百姓煮盐。他教老百姓用陶锅煮海水,煮出的盐雪白晶莹,味道还特别好。然后,他又派人把盐运到其他国家,比如鲁国、晋国,换回来粮食、布匹。其他国家的人都喜欢齐国的盐,纷纷来买,齐国的盐一下子就出名了。

除了煮盐,姜太公还发展渔业。齐国的海边有很多鱼,姜太公就教老百姓用渔网捕鱼,还造了大船,到深海去捕鱼。捕来的鱼,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晒成鱼干,运到其他国家去卖。

没过几年,齐国就富起来了。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都高兴得说:“太公真是咱们的救星啊!”其他国家的人,见齐国好,都来投奔,齐国的人口越来越多,国力也越来越强。

姜太公还很会治理国家。他说:“治理国家,不能照搬西岐的规矩,要顺着当地的民俗来。”比如当地老百姓喜欢唱歌跳舞,姜太公就不禁止,还鼓励他们搞祭祀活动,这样老百姓就觉得自在。他还选拔人才,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本事,就给你官做。有个叫宁戚的人,本来是个喂牛的,可他有学问,姜太公就把他提拔成了大夫,后来宁戚成了齐国的贤臣。

《史记》里说:“太公至国,修政,便鱼盐之利,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这话一点不假,姜太公把齐国从一个穷国,变成了当时的大国,为后来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打下了基础。

在治国的同时,姜太公还把自己一辈子的用兵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叫《六韬》。这本书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从战略到战术,从指挥到训练,都讲得明明白白。

比如《文韬》里讲“文伐”,就是不用武力削弱敌人,一共有十二种方法。其中一种叫“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就是敌人喜欢什么,你就顺着他,让他越来越骄横。姜太公当年对付纣王,就是用的这招,纣王喜欢美女、财宝,姜太公就送给他,让他越来越荒唐,最后自取灭亡。

还有一种叫“亲其所爱,以分其威”,就是拉拢敌人身边的人,让敌人的势力分散。姜太公拉拢费仲,就是用的这招,费仲帮周国说话,纣王就听不到真话了。

《龙韬》里讲指挥军队,比如怎么选将领,怎么看天气打仗,怎么传递消息。姜太公说:“选将领,要选有勇有谋、爱护士兵的人,不能选贪财怕死的人。”他还发明了一种传递消息的方法,用不同颜色的旗子表示不同的命令,比如红旗表示进攻,白旗表示撤退,这样士兵在战场上就能很快收到命令。

《六韬》这本书,影响了后世好多军事家。孙武写《孙子兵法》,开头就说“兵者,国之大事”,就是从《六韬》里来的。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天天看《六韬》,后来他出山辅佐刘备,火烧博望坡、空城计,都用了《六韬》里的谋略。唐朝的李靖,也是靠《六韬》打了好多胜仗,他还说:“太公六韬,实为兵家之祖。”

再说武王,灭商后没两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成王继位。成王那时候才几岁,什么也不懂,就由周公旦辅佐。这时候,商朝的残余势力武庚,联合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发动了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叛军到处攻城略地,杀了好多老百姓,周朝的统治一下子就危险了。成王吓得直哭,赶紧找姜太公:“太公,您快救救周朝!”

姜太公当时已经九十多岁了,可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成王给了姜太公一个特权:“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不管是诸侯还是部落,只要敢叛乱,您都可以征讨!”

姜太公率领齐军,亲自出征。他先打徐夷,徐夷的首领以为姜太公老了,好欺负,就亲自率军来应战。姜太公坐在战车上,指挥齐军摆了个“八卦阵”,徐夷的军队冲进去,就像进了迷宫,怎么也冲不出来,最后全被俘虏了。徐夷的首领吓坏了,赶紧投降。

接着,姜太公又打淮夷。淮夷的军队很凶猛,喜欢用长矛。姜太公就教齐军用盾牌和短刀,盾牌挡住长矛,短刀砍敌人的腿,淮夷的军队很快就败了。

然后,姜太公又和周公旦配合,周公旦在西边打管叔,姜太公在东边打蔡叔,两面夹击。蔡叔的军队见齐军厉害,纷纷投降,蔡叔被活捉了。管叔见大势已去,就自杀了。武庚也被周公旦打败,杀了头。

“三监之乱”平定后,周朝的统治稳定了。成王非常感谢姜太公,就把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好多,齐国成了当时最大的诸侯国之一。

姜太公一直活到周康王六年,享年一百多岁。临终前,他把儿子吕汲叫到身边,说:“我死了以后,你要把齐国治理好,要记住,百姓是根本,不能欺压百姓;还要和朝廷搞好关系,不能叛乱。”他还说:“把我的棺椁悬在朝堂上,头朝东,尾朝西,我要看着齐国越来越强盛,看着周朝越来越稳定。”

姜太公死后,吕汲继位,就是丁公。吕汲按照姜太公的嘱咐,继续治理齐国,齐国越来越强。后来,齐桓公重用管仲,称霸诸侯,就是靠的姜太公打下的基础。

姜太公的名声,越传越远。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尊姜太公为“武成王”,还建了武庙,把姜太公的画像供在中间,两边是张良、韩信、孙武这些名将。宋朝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也很崇拜姜太公,经常让人讲姜太公的故事。直到现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歇后语,还家喻户晓;过年的时候,好多人家还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话,祈求平安。

太公活了百来岁,一辈子里多精彩。

前半穷来后半贵,辅佐周朝定四海。

齐国建国靠他带,鱼盐之利富起来。

六韬兵书传万代,武圣名声传下来!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红楼大官人 暗涌:血绣春刀录 杂论对话 庆熙风云录 回到大宋 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 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 封疆悍卒 再逼我娶公主当宰辅,我可造反了 我在大明忙种田,平推东瀛美利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