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臂盟誓出乡关,杀妻求将恶名传。
五万魏武破秦师,南平百越拓楚天。
变法狂飙动根基,伏尸车裂终成殇。
兵家奇书传后世,铁血丹心照河山!
这一章我要讲的这位,是战国初年最扎眼的“狠角色”!他能让三国君主拜为上宾;也能凭一身兵法搅动天下;他干事只讲结果不讲情面,杀妻、斩贵族、抗强秦,哪一件不是惊世骇俗?这人便是与兵圣孙武齐名,并称“孙吴”的吴起!
要讲吴起,得先从他的老家卫国左氏县说起。这卫国虽没有位列战国七雄,但左氏县却是个富庶地界——背靠黄河,良田千顷,商贾云集,吴起家就是这儿的富户,算得上门庭殷实。可吴起打小就不是个安分的主儿,别家子弟忙着学算账、管田产,他偏躲在屋里读《司马法》,舞枪弄棒,张口闭口就是“要为卿相,统百万之兵”。
他爹见他不务正业,气得捶桌子:“咱吴家靠贩盐起家,守着这份家业够你吃三辈子,折腾什么卿相!”吴起不吃这一套:“人生在世,不能留名青史,跟蝼蚁有什么区别呢?”这话气得他爹当场吐了血,没半年就撒手人寰。可吴起没有任何收敛,反倒拿着家里的积蓄,四处托人找门路求官。
他先去了卫国都城帝丘,找太宰(卫国高官)推荐,送了整整五十镒黄金(一镒约二十两),可那太宰收了钱却只说:“你一无家世二无功劳,想当官?再等十年吧!”吴起不甘心,又去了赵国邯郸,找赵献子的门客疏通,结果钱花光了,连赵献子的面都没见着。等他灰头土脸回到左氏县,乡邻们见他散尽家财却一事无成,都围着他指指点点:“吴大郎,卿相没当上,倒把家底败光了,不如回家种庄稼吧!”
这话可戳中了吴起的痛处!他本就性子烈,又憋着一肚子火,当晚就揣了把青铜剑,摸到那些讥笑他最凶的人家里。他见一个砍一个,前后杀了三十多口人!左氏县的百姓吓得连夜闭门,吴起提着染血的剑,站在自家门口,对着老母亲“扑通”跪下。
他母亲见他满身是血,哭得撕心裂肺:“儿啊,你这是造了多大的孽!快逃吧,不然官府来了就完了!”吴起没哭,反而咬着牙,“咔嚓”一口咬下自己胳膊上一块肉,鲜血顺着胳膊往下滴,他却盯着母亲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娘,今日儿子出逃,若不能当上卿相,绝不踏回卫国一步!您等着,等我功成名就,必回来风风光光接您!”说完,他抹了把脸上的血,转身就消失在夜色里——这一年,吴起刚满二十岁。
逃亡路上,吴起一路向西,听说儒家大师曾申在鲁国讲学,便想着“先学儒术,再求仕途”,就投奔了曾申。这曾申是孔子弟子曾参的儿子,在鲁国名气极大,见吴起谈吐不凡,又懂些兵法,便收他为徒。吴起刚开始倒还算安分,跟着曾申读《诗》《书》,可没过两年,卫国传来消息:他母亲病逝了。
同窗们都劝他:“母丧是大事,你该回去奔丧尽孝啊!”吴起却想起当初咬臂发誓的话,摇着头说:“我当初对母亲说过,不当卿相不回卫国,如今我一事无成,怎能回去?”这话传到曾申耳朵里,老夫子气得吹胡子瞪眼:“儒家讲‘孝为立身之本’,你母亲去世都不奔丧,还算什么儒者?我没你这样的弟子!”当场就把吴起逐出师门。
被逐的吴起站在曾府门外,望着天空发了半天呆,最后狠狠一跺脚:“儒术救不了我,那我就学兵法!总有一天,我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吴起的名字!”从那以后,他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研习兵法上,白天研究阵型,晚上推演战局,不到一年就写出了《兵法》初稿。
公元前412年,机会终于来了——齐国派大将田和率军攻打鲁国,鲁穆公急得团团转。鲁国本就兵力薄弱,像样的将领没几个,有人就向鲁穆公推荐:“左氏人吴起,精通兵法,可拜为将!”鲁穆公一听,先喜后忧:“吴起是有本事,可他妻子是齐国人啊,万一他通齐怎么办?”
这话很快传到吴起耳朵里。当晚,吴起回到家,妻子正在灯下缝补衣服,见他回来,笑着迎上去:“夫君今日回来得早,我炖了鸡汤,快尝尝。”吴起却没接碗,只是盯着妻子,眼神冷得像冰。妻子被他看得发毛,小声问:“夫君,怎么了?”
吴起突然问:“你是齐国人,对吗?”妻子点点头:“是啊,可我嫁给你就是吴家人了,从未想过齐国的事。”吴起却从墙角拖过一口青铜鼎,往里面倒了水,架起柴火就烧。不一会儿,鼎里的水就“咕嘟咕嘟”冒起了泡,热气腾腾。
妻子吓得后退一步:“夫君,你这是要干什么?”吴起走到她面前,声音没有一丝温度:“鲁君疑我通齐,若想让我当大将,必须证明我与齐国无瓜葛。你是齐女,这就是最大的嫌疑。”妻子脸色瞬间惨白,“扑通”跪下:“夫君,我跟你多年,从未做错事,你不能这样对我!”
吴起却没心软,他一把抓住妻子的胳膊,拖着就往鼎边去。妻子拼命挣扎,哭喊着:“我求求你,看在我们夫妻一场的份上,放过我吧!”可吴起的手像铁钳一样,半点不松。只听“扑通”一声,妻子被他硬生生推入沸腾的鼎中,紧接着就是一声凄厉的惨叫,很快就没了声响。
第二天一早,吴起提着一个食盒,径直走进鲁王宫。鲁穆公见他来了,还没开口,吴起就把食盒往桌上一放,打开盖子:“主公,此乃臣妻之肉。臣杀妻明志,绝无通齐之心,愿率军破齐,以报主公!”鲁穆公往盒里一看,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连退三步,指着吴起说:“你……你竟如此狠辣!”可转念一想,鲁国正急着用人,也只能硬着头皮拜吴起为大将,拨给他两万士兵。
吴起拜将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军纪。他见鲁军士兵个个面黄肌瘦,盔甲破烂,就对士兵们说:“想打胜仗,先得有饭吃、有衣穿!”当即下令,把军中囤积的粮食全部分给士兵,又让人赶制新盔甲,自己则跟士兵们一起吃粗粮、睡帐篷,半点没有大将的架子。
可鲁军多年没打过仗,士气低落,有人私下抱怨:“齐军有五万,我们才两万,这仗怎么打?”吴起听到后,在演武场召集全军,手里拿着一把剑,指着前方的旗帜说:“明日交战,谁能先夺下齐军的帅旗,赏黄金百镒,封上大夫!若有人临阵脱逃,我这把剑第一个斩他!”说完,他一剑劈断了身边的旗杆,吓得士兵们个个噤若寒蝉。
决战那天,齐军大将田和见鲁军人少,根本没放在眼里,下令全军冲锋。吴起却不慌不忙,让士兵们列成“雁行阵”,前排持盾,后排持弓箭,等齐军冲到五十步远时,他大喊一声:“放箭!”顿时,箭如雨下,齐军倒下一片。田和见状,忙下令撤军,可吴起早已派一支精兵绕到齐军后方,断了他们的退路。
这时候,吴起身披重甲,手持长戈,亲自率军冲锋。他大喊:“跟我冲!杀一个齐兵,赏粮五石!”鲁军士兵见大将带头,又有重赏,顿时红了眼,跟着吴起往前冲。齐军本就乱了阵脚,被鲁军这么一冲,更是溃不成军,田和带着残兵仓皇而逃。此役,鲁军斩杀齐军一万余人,缴获战车两百辆,大获全胜。
可当吴起率军凯旋时,鲁国百姓却站在城门两侧,有的扔石头,有的骂:“杀妻的凶手!还我鲁国的仁义!”吴起坐在战车上,看着那些愤怒的百姓,脸上没有丝毫表情,只是挥手让士兵继续前进。他心里清楚,鲁国这地方,容不下他这样的“狠人”——果不其然,鲁穆公见他功高震主,又怕他再惹出祸来,就找了个借口,收回了他的兵权。吴起知道,鲁国待不下去了,该去寻找下一个能容他的地方了。
离开鲁国后,吴起听说魏文侯魏斯正在招揽天下贤才,便收拾好自己的《兵法》手稿,一路向西投奔魏国。当时魏国刚经历李悝变法,国力渐强,但西边的秦国一直虎视眈眈,经常侵扰魏国的西河郡(今陕西渭南一带),魏文侯正愁找不到能守西河的大将。
吴起见到魏文侯后,没说半句客套话,直接就讲兵法:“治国先治军,治军先治气。士兵有士气,才能以一当十;军队有纪律,才能百战不殆。若主公信我,我愿为魏国打造一支‘天下无敌’的军队!”魏文侯听着觉得有理,又问丞相李悝:“你觉得吴起这人怎么样?”李悝直言不讳:“吴起这人,贪财好色,性格狠辣,但论用兵,就算是司马穰苴(春秋名将)也比不上他。”魏文侯一听,当即拍板:“我用的是他的兵法,不是他的人品!”当场拜吴起为大将,命他镇守西河郡。
吴起一到西河,就知道这地方不好守——西河郡紧挨着秦国的洛水,秦军经常渡过洛水来抢粮,魏国的守军要么打不过,要么不敢打,百姓苦不堪言。吴起第一件事就是去视察军营,一进营门就皱了眉:士兵们有的在赌钱,有的在睡觉,盔甲扔在一边,兵器上全是锈。他当即下令:“全军集合!”
士兵们磨磨蹭蹭地站好队,一个个吊儿郎当。吴起拿着鞭子,指着一个睡懒觉的士兵说:“军营之中,当以军令为天,你敢违抗军令,该当何罪?”那士兵还想辩解,吴起二话不说,一鞭子下去,打得他皮开肉绽。接着,他又把几个赌钱的士兵拉出来,每人杖责五十。这下,全军士兵都吓得不敢出声。
整顿完纪律,吴起就开始干一件大事——创建“魏武卒”。他在西河郡贴出告示:“凡能身披三重甲(外层铁甲、中层皮甲、内层绵甲)、手执长戟、腰悬利剑、背负十二石弩(约今三百斤)、五十支箭,再携带三天口粮,半日疾行百里者,即可为魏武卒!一旦入选,免除全家徭役,赐田百亩、宅一处,战死则赏家人粟米千石!”
这告示一贴出去,西河郡的青壮年都疯了——免除徭役、赐田赐宅,这可是天大的好处!第二天,演武场就挤满了人,足足有上万人。吴起亲自校阅,一个个测试:先看能不能披三重甲,再看能不能拉开十二石弩,最后看能不能疾行百里。
有个叫公孙壮的壮汉,长得人高马大,披甲、拉弩都过了关,可疾行到八十里时,实在撑不住,倒在地上大口喘气。吴起走过去,看着他说:“你若现在放弃,就只能回家种庄稼;若能坚持,就能改变全家的命运。”公孙壮一听,咬着牙爬起来,硬是拖着沉重的装备,走完了最后二十里。吴起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合格了!”
就这样,吴起从三十万人里,只选出了五万人——这五万人,个个都是以一当十的猛士。可光有猛士还不够,还得训练!吴起给魏武卒制定了严苛的训练计划:每天清晨,先跑五十里;上午练阵型,“铁鹞阵”“方圆阵”“雁行阵”,一个一个练,错一步就杖责;下午练兵器,长戟刺靶、弩箭射准,达不到标准不准吃饭;晚上还要学兵法,吴起亲自讲课,教他们如何看地形、如何辨敌情。
除了训练,吴起还特别重视士兵的生活。有一次,他巡查军营,见一个士兵腿上生了毒疮,流脓流血,疼得直哼哼。吴起二话不说,蹲下身,对着士兵的毒疮就吸了起来,把脓血一口一口吐掉。士兵感动得泪流满面,说:“将军,您是大将,怎么能为我吸脓?”吴起却笑着说:“我们是兄弟,你为魏国打仗,我为你治伤,这有什么?”这事很快传遍军营,魏武卒的士兵们都死心塌地跟着吴起,说:“就算战死,也绝不辜负将军!”
公元前389年,秦国终于忍不住了。秦惠公听说吴起在西河练了五万精兵,怕再等下去魏国更加强大,就集结了五十万大军,号称“百万”,杀奔阴晋(今陕西华阴)——这五十万大军里,有正规军,有农夫,还有奴隶,漫山遍野都是黑色的甲胄,远远望去,像一片黑色的潮水。
消息传到西河,魏文侯急了,派人给吴起送信:“秦军五十万,你只有五万,要不我再派些援兵?”吴起却回信说:“主公放心,五万魏武卒,足够破秦!”当天晚上,吴起在军营里大摆庆功宴——注意,是“庆功宴”,不是“出征宴”!
宴会上,吴起把士兵分成三排:前排是立过功的,用金爵喝酒,吃的是牛肉、羊肉、猪肉“三牲”;中排是表现不错的,用银爵喝酒,吃的是猪肉;后排是没立过功的,用陶碗喝酒,吃的是窝窝头。士兵们一看,都明白吴起的意思——想荣华富贵,就得打胜仗立军功!
散宴后,吴起又让人把赏赐送到士兵家里:立过功的士兵,家人收到了绸缎和粮食;战死士兵的家人,收到了抚恤金。一个士兵的老母亲收到粮食后,对邻居说:“我儿子跟着吴将军,就算死了,我也不愁吃穿,他肯定会好好打仗的!”
决战前一天,吴起召集全军,站在高台上大喊:“秦军五十万,我们五万!可他们是乌合之众,我们是魏武卒!明日交战,我会冲在最前面,你们跟着我,杀一个秦军,赏粮五石;杀一个秦将,赏黄金十镒!若有人临阵脱逃,我定斩不饶!”士兵们听得热血沸腾,齐声大喊:“愿随将军杀敌!”
第二天一早,阴晋城外,秦军和魏军对峙。秦惠公站在战车上,看着对面五万魏武卒,冷笑着说:“就这点人,也敢跟我抗衡?”当即下令:“全军冲锋!”五十万秦军像潮水一样涌了过去,喊杀声震天动地。
吴起却不慌不忙,下令:“铁鹞阵,迎敌!”只见五万魏武卒迅速列成阵型:前排士兵手持大盾,像一堵墙一样挡住秦军;后排士兵手持长戟,从盾牌的缝隙里刺向秦军;再后排的士兵,架起十二石弩,对着秦军密集的地方放箭。
秦军冲在最前面的是农夫和奴隶,他们没受过训练,手里的兵器要么是木棍,要么是锈刀,根本冲不破魏武卒的盾牌阵,反而被弩箭射倒一片。秦惠公见状,忙下令正规军冲锋,可魏武卒的长戟太长,秦军根本近不了身,一冲上去就被刺倒。
这时候,吴起身披三重甲,手持八尺长戈,大喊一声:“跟我冲!”带头冲向秦军中军。魏武卒的士兵们见将军冲在前面,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跟着吴起往前冲。吴起的长戈舞得虎虎生风,一个秦将刚想拦他,就被他一戟刺穿喉咙,当场毙命。
秦军的中军见吴起冲了过来,顿时乱了阵脚。吴起抓住机会,下令:“分兵两路,绕到秦军后方,断他们的退路!”两支魏武卒精兵立刻出发,很快就绕到了秦军后面,竖起了魏国的旗帜。秦军一看退路被断,吓得魂飞魄散,纷纷扔下兵器逃跑。
这场仗,从早上打到傍晚,五十万秦军被打得丢盔弃甲,尸体堆得像小山一样,洛水都被染红了。秦惠公带着残兵,一路逃回秦国,再也不敢轻易招惹魏国。此役过后,“魏武卒”的名声传遍天下,各国诸侯都说:“得魏武卒者,得天下!”
吴起在西河郡守了二十多年,不仅打退了秦军的多次进攻,还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今陕西黄河西岸),把魏国的疆域扩展到了洛水以西。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继位,有一次跟吴起坐船视察西河,看着两岸的山川,感叹道:“这山河真是险峻,是魏国的宝地啊!”吴起却反驳说:“主公,国家的强盛,靠的不是山河险峻,而是民心和军队。当初三苗氏(上古部落)有洞庭、彭蠡之险,却因暴虐失民心,被大禹消灭;夏桀有伊阙、黄河之险,却因残暴失民心,被商汤推翻。若主公不能善待百姓、整顿军队,就算有山河之险,也保不住魏国!”魏武侯听了,连连点头:“你说得对!”
可没过多久,魏武侯就听信了丞相公叔痤的谗言。公叔痤怕吴起功高盖主,就对魏武侯说:“吴起本事大,又不是魏国人,若他有异心,就麻烦了。主公不如把公主嫁给她,若他愿意,就说明他忠于魏国;若不愿意,就说明他有二心。”魏武侯觉得有理,就跟吴起提了嫁公主的事。
可公叔痤早就设好了圈套——他先请吴起到家里做客,让自己的妻子(也是魏国公主)故意在吴起面前发脾气,对他又打又骂。吴起见公主这么凶悍,心里就犯了怵,心想:“要是娶了公主,我以后还不得被她欺负?”就婉言拒绝了魏武侯。魏武侯一看吴起拒绝,果然怀疑他有二心,渐渐疏远了他。
吴起知道自己在魏国待不下去了,心里虽然不舍得魏武卒,但也只能离开。离开西河那天,魏武卒的士兵们都来送他,有的哭,有的拉着他的手说:“将军,您别走啊!我们还想跟着您打仗!”吴起看着这些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眼圈也红了,但他还是咬着牙说:“天下之大,总有我吴起容身之处。你们好好守着西河,别给魏武卒丢脸!”说完,他翻身上马,头也不回地向东而去——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楚国。
吴起投奔楚国时,楚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困境里。先说“内忧”:楚国的贵族势力太大,像令尹(楚国最高官职)子西、司马(掌管军事)昭阳这些人,世代为官,手里又有兵权,连楚王都要让他们三分;朝廷里的冗官也多,很多人拿着俸禄不干事,国库的钱都被他们浪费了。再说“外患”:北边的三晋(韩、赵、魏)经常欺负楚国,南边的百越也时不时来骚扰,楚国打了好几次仗,都输了,被中原诸侯嘲笑是“南蛮子”。
楚悼王早就想改变这种局面,可一直找不到有本事的人。听说吴起来了,他亲自到城外迎接,拉着吴起的手说:“先生,楚国现在太弱了,我知道你能打仗、会治国,若你能强楚,我愿把楚国的大权都交给你!”吴起见楚悼王这么信任自己,当即说:“主公若信我,我愿为楚国变法,三年之内,必让楚国称霸天下!”楚悼王大喜,当场拜吴起为令尹,让他主持变法。
吴起一上任,就雷厉风行地推出了“变法三板斧”。
第一斧:削贵族特权。吴起规定:“贵族的爵位,只能传三代,三代之后,若没有功劳,就收回爵位和俸禄!”还下令:“把那些没用的贵族,迁徙到苍梧之地(今湖南、广西一带)去开垦荒地!”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贵族们世代享受特权,现在突然要被收回爵位,还要去荒凉的地方开荒,谁能愿意?子西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对楚悼王说:“吴起这是要毁了楚国的根基!贵族是楚国的支柱,怎么能这么对待他们?”吴起却反驳说:“贵族拿着俸禄不干事,还兼并土地,让百姓受苦,若不削他们的特权,楚国早晚要亡!”楚悼王支持吴起:“令尹说得对,就按他的意思办!”
为了震慑贵族,吴起还在郢都(楚国都城,今湖北荆州)的四门立起了三丈高的“明法柱”,把变法的条文刻在柱子上,旁边还放着一把斧钺(古代兵器,象征刑罚),下令:“谁敢违抗变法,就用这把斧钺斩了!”有个贵族叫斗成然,是子西的亲信,故意拖延迁徙,还煽动其他贵族闹事。吴起二话不说,把斗成然抓起来,押到明法柱前,当场枭首示众。其他贵族见吴起动真格的,再也不敢闹事了,乖乖地收拾行李,去了苍梧之地。
第二斧:裁冗官、选贤才。吴起派人清点朝廷的官员,发现有上千个冗官——有的官每天就喝喝茶、聊聊天,有的官甚至好几年都不来上朝。吴起当即下令:“裁掉所有冗官,节省下来的钱粮,全部充作军费!”同时,他又贴出告示,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当官,不管出身高低,只要有本事,就能做官。有个叫屈固的平民,很有军事才能,吴起就提拔他做了军尉,让他带兵训练。
第三斧:强军队、拓疆域。吴起把节省下来的钱粮,都用在军队上——打造新的盔甲和兵器,提高士兵的俸禄,还借鉴魏武卒的训练方法,训练楚国的军队。他对士兵们说:“你们好好训练,只要打胜仗,就能升官发财,家人也能跟着享福!”楚国的士兵们本来就勇猛,经过吴起的训练,战斗力更是大增。
短短五年时间,楚国就像变了个样:国库充实了,军队强大了,百姓也能安居乐业了。吴起又带着楚军四处征战——向南,平定了百越,把楚国的疆域扩展到了南海之滨(今广东、广西一带);向北,兼并了陈国和蔡国(今河南东部),饮马黄河;向西,打退了秦国,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外筑起了防线,让秦国不敢再轻易南下。
吴起的变法,虽然让楚国变强大了,却也得罪了太多的贵族。那些被剥夺特权、迁徙到苍梧的贵族,早就恨透了吴起,只是因为楚悼王支持他,才不敢动手。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突然病逝——这成了贵族们的机会。
楚悼王病逝的当天,子西、昭阳等七十多家贵族,就带着数百名甲士,手持利刃,杀入王宫。当时吴起正在王宫处理国事,听到外面的喊杀声,就知道是贵族叛乱了。他身边只有几十个侍卫,根本抵挡不住数百甲士。
侍卫们劝吴起:“令尹,快逃吧!我们掩护你!”吴起却摇了摇头:“我逃了,变法就完了,楚国就完了!我就算死,也要拉上这些乱臣贼子垫背!”说完,他朝着楚悼王的灵堂跑去。
贵族们追到灵堂前,见吴起扑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就大喊:“杀了他!别让他跑了!”说着,就朝吴起射箭。吴起紧紧抱着楚悼王的尸体,箭像雨点一样射在他身上,也射在了楚悼王的尸体上。吴起中了数十箭,鲜血染红了楚悼王的尸体,可他还是死死抱着,眼睛瞪着贵族们,直到最后一口气。
贵族们杀了吴起,还不解气,又想把吴起的尸体拖出去砍了。可就在这时,新继位的楚肃王(楚悼王的儿子)带着卫兵赶来了。楚肃王见父亲的尸体上插满了箭,吴起也死在了旁边,气得浑身发抖。他指着贵族们说:“你们杀了令尹,还伤害了先王的尸体,这是大逆不道!”
按照楚国的法律,“伤害王尸者,灭三族”。楚肃王当即下令,把参与叛乱的七十多家贵族全部抓起来,不管男女老少,一律处死,还抄了他们的家产。那些贵族们本来想杀吴起,结果却把自己的家族都赔进去了,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可吴起的尸体,还是没能逃过一劫。楚肃王虽然恨贵族们叛乱,但也知道吴起的变法得罪了太多人,为了平息一些人的不满,还是下令把吴起的尸体处以车裂之刑——就是把尸体绑在五匹战马上,让战马向五个方向狂奔,把尸体撕裂。
行刑那天,郢都的百姓都来围观,有的哭,有的叹气。当五匹战马嘶鸣着狂奔,吴起的尸体被撕裂时,很多百姓都低下了头,不敢看。有人说:“吴令尹是个好人,若不是他,楚国哪能这么强?”还有人说:“他太狠了,得罪了太多人,这也是命啊!”
一代军神,一代变法家,就这样以最惨烈的方式结束了一生。可吴起虽然死了,他的变法却没有完全消失——楚国的军队依然强大,贵族的势力也被削弱了,为后来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奠定了基础。
吴起虽死,却给后世留下了一部震古烁今的兵书——《吴子兵法》。这部兵书,是吴起一辈子用兵和治国的经验总结,共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每一篇都充满了智慧,至今仍被兵家奉为圭臬。
这本书开篇《图国》里就说:“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既要搞好内政、让百姓安居乐业(内修文德),也要整顿军队、提高战斗力(外治武备)——这正是吴起在魏国守西河、在楚国变法的真实写照。他在魏国时,不仅训练魏武卒,还修水利、劝农桑,让西河郡的百姓丰衣足食;在楚国时,既削贵族特权、选贤才,又强军队、拓疆域,都是“文德”和“武备”并重。
再看《治兵》篇,吴起强调“以治为胜”——军队要靠严明的纪律才能打胜仗。他在训练魏武卒时,错一步就杖责,临阵脱逃就斩首,就是“以治为胜”;还有《励士》篇,主张“赏罚分明”,立功劳的赏,犯错误的罚,他在阴晋之战前大摆庆功宴,就是“励士”的典范。
《吴子兵法》里还有很多实用的战术,比如《料敌》篇分析了六国的军情:“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意思是说,秦国人性情强悍,地形险要,政令严格,赏罚分明,士兵都有斗志,所以秦军虽然勇猛,但阵型容易散乱。吴起在阴晋之战中,就是抓住了秦军“散而自战”的弱点,才以少胜多。
这部兵书,在后世的影响很大。战国时期,各国的将领都把《吴子兵法》当成教材,韩信年轻时就熟读《吴子兵法》,后来帮刘邦打天下,很多战术都借鉴了吴起的思想;三国时期的曹操,不仅自己读《吴子兵法》,还亲自为《吴子兵法》作注,让更多人能看懂;唐代时,《吴子兵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成为科举考试中“武举”的必考内容;就算到了近代,很多军事家还在研究《吴子兵法》,把里面的思想用到现代战争中。
除了《吴子兵法》,吴起的治军之道也影响了后世。他打造的魏武卒,是中国古代第一支职业化军队——士兵不用种地,专门打仗,国家给他们发俸禄、赐田宅,这一制度后来被很多朝代借鉴。比如汉代的“羽林军”就有魏武卒的影子;就连现代军队的“职业化”,也能在魏武卒中找到源头。
后世对吴起的评价,却像冰火两重天。赞他的人,把他捧上了天——战国时期的尉缭子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意思是说,能率领七万人,天下无敌的,只有吴起;三国时期的曹操说:“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三晋不敢南谋。”意思是说,吴起在魏国时,秦国不敢向东进攻;在楚国时,韩、赵、魏不敢向南侵犯。
骂他的人,也把他踩得狠——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吴起“刻暴少恩”,意思是说他性子狠辣,没有人情味;东汉的班固在《汉书》里,把吴起和商鞅并列,说他们“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意思是说他们虽然让国家变强了,但自己却被杀死,后来国家也灭亡了(魏国后来被秦国灭亡,楚国也被秦国灭亡)。
我再说说吴起的一个小故事,从这个故事里,就能看出他不是只有“狠”,还有“仁”。有一次,吴起在魏国训练魏武卒,见一个士兵的母亲来军营找儿子。吴起问她:“你儿子在军营里好好的,你怎么来了?”老母亲哭着说:“我儿子去年跟着您打仗,您为他吸过脓,他回来后就跟我说,一定要跟着您好好打仗,就算死了也愿意。现在他又要去打仗,我怕他再也回不来了!”吴起听了,心里也不好受,对老母亲说:“您放心,我会照顾好他,若他立了功,我一定让他风风光光地回家。”
从这个故事就能看出,吴起对士兵是真心的——他为士兵吸脓,不是作秀,而是真的把士兵当成兄弟;他给士兵赏赐,也不是收买人心,而是真的想让士兵过得好。正是因为这样,魏武卒和楚军的士兵才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
吴起的一生,是真正的传奇:从卫国的杀人犯,到鲁国的大将,再到魏国的西河郡守、楚国的令尹;从打造魏武卒,到阴晋之战破秦军,再到楚国变法强楚;最后,以伏尸王尸、车裂而死收场。他是一个狠人,也是一个能人;是一个军事家,也是一个政治家;是一个让敌人害怕的对手,也是一个让士兵爱戴的将军。
有人说他是“军神”,有人说他是“屠夫”;有人说他是“贤臣”,有人说他是“酷吏”。可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吴起用自己的一生,在战国的烽烟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吴子兵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军事家;他的故事,也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正所谓:
少年仗剑出卫疆,斩棘披荆志四方。
魏武扬威吞秦土,楚疆变法震朝堂。
丹心未改身先死,铁血犹存史留芳。
莫道功过难评说,一部兵书万古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