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赤脚大仙,多数人最先想起的,是《西游记》里那场被孙悟空搅乱的蟠桃会——那位顶着蓬头、赤着双脚的仙人,本是应玉帝之邀赴宴,却被猴王一句“玉帝请你先去通明殿演礼”骗得团团转,等他反应过来,瑶池的仙酒佳肴早已被猴子吃了个精光。
最早在道教经典《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里,赤脚大仙便以“真人”的身份登场。那时下界百姓正遭水火刀兵、疾病鬼魅之苦,众仙默然时,他却越班而出,直言向元始天尊发问:“这般厄难,何由救免?”天尊见他心怀苍生,便将“三官宝号”传授于他——此后凡念诵“上元一品赐福天官”“中元二品赦罪地官”“下元三品解厄水官”者,皆能消灾解难。这一问,便定下了他“为人间疾苦发声”的职责,虽无天庭官职,却成了三界间最懂百姓苦难的散仙。
在山东临沂,至今流传着他治水的故事:从前临沂大山一带妖魔作祟,泉水枯竭,百姓颗粒无收。赤脚大仙闻讯而来,赤着脚在山间奔走,一边掘开山石引出清泉,一边圈养牲畜供人食用。为了让水源长久,他还找到龙王之子,挖出一眼永不干涸的活泉,山石上至今留着他踩出的“羊马石”与劈雷除妖的“劈雷石”。当地百姓说,那时的大仙总穿着粗布短褂,脚底板沾着泥土,笑起来像邻家老翁,半点没有仙人的架子。
南海边的传说则更添几分传奇。据说曾有黑龙在海中兴风作浪,打翻渔船、淹没村庄。赤脚大仙赶来降妖,缠斗间不慎甩丢了脚上的草鞋,索性赤着脚与黑龙相搏——他的双脚有巨大神力,踏在浪尖便能定住波涛,踩在礁石上便能裂出缝隙困住黑龙。最终黑龙被降伏,而大仙却再也没找回草鞋,从此便以赤脚云游四方。
北宋时,文人便盛传仁宗皇帝是赤脚大仙的化身——只因仁宗自幼便不喜穿鞋,常在宫中赤脚行走,连批阅奏折时都光着脚。《贵耳集》里记载,真宗曾梦见玉帝对他说:“朕遣赤脚大仙为你子嗣,保大宋太平。”后来仁宗即位,轻徭薄赋、体恤百姓,恰如赤脚大仙般心怀苍生,这“帝王仙真”的传说,也让他的形象多了几分庄严。到了明代,《东游记》又将八仙中的蓝采和与他联系起来,说蓝采和“一脚着靴,一脚赤足”的模样,正是赤脚大仙转世的印记,连他手中的玉板,都是大仙留下的法器。
清代《通俗编》里说,“赤”并非只是“没穿鞋”,而是“空尽无物”的道家境界——赤脚意味着挣脱世俗的束缚,踏遍山川大地,才能真正贴近百姓。所以无论是道教画轴里,还是民间年画中,他总以蓬头赤足、手持羽扇的模样出现:羽扇轻摇能调和阴阳,赤足踏地能感知疾苦。山西盂县的越霄山溶洞里,至今留着一对巨大的足印,传说当年有个羊工在此遇见仙人对弈,吃了仙人递来的仙桃后,竟化作了赤脚大仙,那足印便是他飞升前留下的痕迹,被当地人称作“伏洞仙踪”,列为盂县十景之一。
如今在浙江舟山的鹅啄岗、福建的庙会现场,仍能见到赤脚大仙的古迹:鹅啄岗的岩石上,三道深浅不一的脚印传说便是他为破风水困局、斩断鹅鼻山时留下的;庙会上的哑剧《大头和尚戏柳翠》里,他化身诙谐老者,赤着脚与柳翠打趣,虽带几分戏谑,却满是亲民的暖意。比起高高在上的三清四御,这位总光着脚、带着泥土气息的仙人,更像百姓身边“随叫随到”的守护者——他不必居于琼楼玉宇,只需踏云而来,赤足落地,便自带一份“知民间苦,解世间难”的慈悲。
这便是赤脚大仙,不是神话里遥不可及的神只,而是踏遍三界、心怀苍生的散仙。他的赤脚,是贴近大地的印记;他的传说,是百姓对“有人懂苦、有人解难”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