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花夜言情网快捷键下载到桌面,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花夜言情网 > 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28章 妈祖:护佑航海的海洋女神

第28章 妈祖:护佑航海的海洋女神(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重生1983:回到被陷害前 我用充电宝给千年雷法女魔修充电 骷髅为王 星铁:人在公司玩养成 进化红雾 港综:东星四九仔,爆兵扎职 蔺总,太太说她捞够就离婚! 郡主回京后,皇子们哭着喊姑奶奶 离婚后她火爆全球,携子下跪不原谅 末世神机:从爆装系统开始

湄洲岛孤悬东海,渔舟点点似繁星,自唐迄宋,便有先民在此耕海为生。岛南有林氏一族,世代以渔为业,兼营海运,至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族中出了位名叫林愿的长者,官至都巡检,为人忠厚,乐善好施,只是年过半百,膝下唯有五子一女,却总盼着再添一位聪慧康健的孩儿,以续家族香火。

这年秋天,林愿之妻王氏夜梦一轮明月坠入怀中,继而化作一颗莹白明珠,入口即化,醒来时满口异香,腹中竟有了胎动。此后十月,王氏常闻腹中似有海浪轻响,窗前总有紫雾萦绕,邻里皆称奇异。宋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湄洲岛忽起祥云,红光从林家宅院冲天而起,映得海面如火烧一般,海风送来阵阵檀香,王氏腹中阵痛,不多时便诞下一名女婴——这女婴自出生起便不啼不哭,双目澄澈如秋水,望着窗外的大海,竟似有会意之色。林愿见她沉静异常,便取名“默娘”,小名“林默”。

默娘自幼便与寻常孩童不同。三岁时,见邻人祭拜海神,她竟能指着海面说出“明日南风起,不宜出海”,次日果然刮起南风,出海的渔船因未备足绳索,险些被浪打翻。五岁时,父亲教她读书,《论语》《孝经》过目成诵,对《山海经》中海外诸国的记载格外痴迷,还能画出海中岛屿的形状,说“此乃避风之所”。八岁入私塾,先生讲《周易》,她忽然起身道:“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海之险在坎,护海之德在仁,若能以仁合天,便可化险为夷。”先生大惊,以为她是“天授慧根”。

十岁那年,默娘随母亲去普陀山进香,行至海边,见一老渔民望着海面垂泪——他的儿子驾船去外海捕鱼,已过三日未归,怕是遭了海难。默娘走到老渔民身边,闭目片刻,睁开眼道:“阿公莫哭,你儿的船被风吹到了东碇岛,明日午时,南风会送他回来。”老渔民半信半疑,次日午时果然守到了儿子的渔船,船身虽有破损,人却安然无恙。自此,“林默娘身怀异能”的消息便在湄洲岛传开了,渔民们出海前,总爱去林家问一问风向,默娘的回答从未落空。

十三岁时,有位云游道士路过湄洲,见默娘立于海边,便赠她一柄“玄真拂尘”,道:“此拂能辨风势、镇浪涛,你日后当为海疆福祉,莫负此器。”默娘接过拂尘,只觉一股清凉之气从指尖涌入,再看海面,竟能清晰见到底下的暗礁与洋流。此后,她常提着一盏红灯,站在湄洲山的最高处,每当海上起雾或风暴将至,便点亮红灯,指引渔船返航。渔民们说,那盏红灯比天上的北斗还亮,只要见着红灯,心里就踏实多了。

默娘十七岁那年,父亲林愿奉命押运粮草,乘船前往泉州。出发前,默娘拉住父亲的手,神色凝重:“父亲,此次出海,三日後将遇黑风,船会在乌丘屿附近遇险,您一定要让船员备好救生筏,且莫贪念粮草。”林愿虽信女儿的本事,却觉得“黑风”之说太过离奇,只当是女儿担心过度,还是按原计划出发了。

三日后,林愿的船队行至乌丘屿,海面果然骤变——乌云像墨汁般泼在天上,狂风呼啸着卷起十几丈高的浪头,船身被浪头抛起又砸下,船板咯吱作响,眼看就要散架。船员们慌作一团,林愿这时才想起女儿的叮嘱,急忙指挥众人准备救生筏,可浪头太大,救生筏刚放下就被打翻,粮草也顺着船缝往下漏。林愿绝望地闭上眼,心想“今日必死于此”。

就在这时,他忽然见一道红光从远处飘来,红光中站着一位红衣女子,手持拂尘,正是女儿默娘!只见默娘挥动拂尘,海面顿时涌起一道水墙,将船队护在中间,狂风像是被堵住的洪水,绕着水墙打转。林愿又惊又喜,刚要呼喊,却见默娘的身影晃了晃,水墙也跟着颤了颤——原来此时的默娘,正躺在家里的床上,神魂出窍去救父亲,母亲王氏见她面色苍白,以为她生了急病,伸手摇了摇她的肩膀,想叫她醒来。

这一摇,竟断了默娘的神魂与肉身的联系。默娘在海上的身影瞬间淡了几分,她知道自己不能再久留,便用拂尘指向南方,对林愿喊道:“父亲,往南走,那里有避风港!”说完,身影便化作一道红光消失了。林愿不敢耽搁,指挥船队顺着默娘指引的方向行驶,果然找到了一处避风港,船队虽有损伤,却无人伤亡。可他的长子林洪毅——也就是默娘的兄长,正驾着另一艘渔船在附近海域捕鱼,因未得默娘指引,渔船被黑风打翻,林洪毅不幸溺亡。

默娘醒来后,得知兄长遇难,哭得昏天黑地。她知道是自己的神魂被打断,才没能救下兄长,从此更加坚定了“护佑航海”的决心。此后,她不仅在岸上点红灯指引渔船,还常乘一叶小舟,去海中救助遇险的船只。有一次,十多艘渔船在远海遇上海啸,浪头把渔船冲得七零八落,渔民们抱着木板在海里挣扎。默娘驾着小舟,手持拂尘,在浪涛中穿梭,拂尘一挥,就有一道红光裹住一个渔民,将他送到小舟上。她往返数十次,直到把所有渔民都救上岸,自己却因神力耗尽,倒在沙滩上昏睡了一天一夜。

渔民们感激不尽,集资给默娘建了一座小庙,就在湄洲山的红灯旁,庙里供奉着默娘的画像,画像上的她身着红衣,手持拂尘,面带慈悲。从此,渔民们出海前都会来庙里祭拜,求默娘保佑平安,回来后也会带些鱼虾作为供品,小庙的香火渐渐旺了起来。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默娘年满二十八岁。这日清晨,她对家人说:“我自幼受海神庇佑,今已功德圆满,当归海上,护佑更多航海之人。”家人以为她只是随口说说,没放在心上。可到了午时,湄洲岛忽然飘起漫天祥云,海面上响起阵阵仙乐,默娘身着红衣,手持拂尘,从湄洲山飘起,脚下踩着一朵莲花,缓缓向东海飞去。岛上的百姓都看到了这一幕,纷纷跪地叩拜,呼喊着“默娘”的名字,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海天相接之处。

默娘羽化后,渔民们仍能时常见到她的身影。有一次,渔民邵某带着五名船员去外海捕鱼,遇上了台风,船舵被吹断,船身像一片叶子在浪里翻滚。邵某等人抱着船舷,眼看就要被海水吞没,邵某忽然想起默娘,大声喊道:“妈祖救我!”(“妈祖”是闽语“母亲”的意思,渔民们见默娘护佑如母,便称她为“妈祖”)话音刚落,海面忽然亮起一道红光,默娘的身影出现在浪头之上,她用拂尘一指,断了的船舵竟自动归位,台风也渐渐平息,船顺着水流漂到了湄洲岛的岸边。邵某等人上岸后,连忙去默娘的小庙祭拜,发现庙里默娘画像的衣角,竟沾着几滴海水。

此事传开后,“妈祖显灵”的说法越来越广。宋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海盗蔡牵率领船队袭扰湄洲岛,想抢夺渔民的粮食和渔船。渔民们躲在岛上的山洞里,眼看海盗的船就要靠岸,忽然海面上起了大雾,雾中响起阵阵钟声,海盗们分不清方向,船舵也不听使唤,竟互相撞在了一起。这时,渔民们看到雾中有一道红光,红光里的妈祖手持拂尘,对着海盗的船一挥,海盗的船就开始漏水,海盗们吓得纷纷跳水逃生,最后被赶来的官兵擒获。事后,渔民们发现,默娘小庙的钟声,竟自己响了半个时辰。

随着妈祖显灵的事迹越来越多,朝廷也开始注意到这位“海洋女神”。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因福建安抚使上奏“妈祖救沿海渔船数千艘”,宋高宗下旨册封妈祖为“灵惠夫人”,这是妈祖第一次得到朝廷的册封。此后,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相继册封,从“灵惠昭应夫人”到“灵惠昭应崇福夫人”,再到“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妈祖的封号越来越高,信仰也从湄洲岛传到了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

元朝时,海运成为朝廷运送粮食的重要方式,每年都有大量漕船从江南出发,经东海、渤海运往大都(今北京)。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漕船在渤海遇风暴,几十艘船被浪打翻,粮食眼看就要沉入海底。漕运官慌了神,跪在船头祈祷:“若妈祖显灵护粮,必奏请朝廷册封!”话音刚落,海面忽然平静下来,漕官抬头一看,见妈祖立于云端,手持玉如意,对着漕船一挥,沉入海中的粮食竟被一股水流托了起来,重新回到船上。此事传到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下旨册封妈祖为“护国明着天妃”,还在泉州、上海等地修建天妃宫,供漕运官员和渔民祭拜。

明朝永乐年间,郑和奉命七下西洋,每次出海前,都会去南京的天妃宫祭拜妈祖。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船队行至南海,遇上海怪——那海怪形如巨鲸,口吐黑水,能掀翻大船。船员们吓得魂飞魄散,郑和急忙率领众人祭拜妈祖,祈求保佑。不多时,海面红光乍现,妈祖手持拂尘,与海怪斗法,拂尘一挥,黑水便化作白雾,海怪见状,掉头就逃,再也不敢出现。郑和在西洋期间,还多次遇险,都是妈祖显灵相助,比如在印度洋遇台风,妈祖指引船队找到避风港;在暹罗(今泰国)遇海盗,妈祖显灵让海盗的船搁浅。永乐帝得知后,下旨册封妈祖为“弘仁普济天妃”,还命人在郑和经过的东南亚国家修建天妃宫,让妈祖信仰传到了海外。

清朝康熙年间,施琅奉命收复台湾。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率领战船从福建出发,行至澎湖列岛,遇台风,战船被浪打得东倒西歪,士兵们士气低落。施琅想起妈祖的护佑,便在船头设立妈祖神位,率领众人祭拜。祭拜完毕,台风忽然转向,海面平静下来,施琅趁机发动进攻,大败郑军,收复了台湾。事后,施琅上奏朝廷,请求册封妈祖。康熙皇帝下旨册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简称“天后”,从此,妈祖从“天妃”升格为“天后”,成为全国性的海洋女神,信仰遍及沿海各省,甚至传到了东北的辽东半岛。

妈祖能成为“天后”,不仅因为她显灵事迹众多,更因为她的职能独一无二——专为航海服务,这与管河流的河伯、管水域秩序的龙王有着本质的区别。

河伯是古代传说中掌管河流的神,《庄子》《楚辞》中都有记载,说他“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主要负责河流的通畅与灌溉,却管不到海洋。有一次,福建漳州的渔民李某,因家乡发洪水,想驾船沿九龙江进入东海避难,行至河口时,洪水湍急,船被冲得打转,李某以为河伯发怒,便扔了一头猪到河里祭祀,可洪水反而更急,船差点撞在礁石上。这时,李某想起妈祖,急忙呼喊“妈祖救我”,只见一道红光从东海方向飘来,妈祖手持拂尘,对着河水一挥,洪水便顺着河道分流,船顺利进入东海。

龙王则是掌管水域的神,能行云布雨、兴风作浪,既管河流,也管海洋,却常常“喜怒无常”——高兴时能让海面风平浪静,不高兴时就会发风暴、掀海啸,危害渔民。有一次,湄洲岛的渔民出海捕鱼,龙王因不满渔民“捕鱼过多”,便在海面兴风作浪,浪头高过桅杆,渔船眼看就要倾覆。渔民们急忙呼喊“妈祖救我”,妈祖的身影很快出现在浪头之上,她手持玉如意,对着龙王说道:“渔民靠海为生,捕鱼是天性,你若害他们,便是违背天道。”龙王见妈祖面色威严,身边有红光护体,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只好收起风暴,低着头退去。从此,龙王再也不敢在湄洲岛附近兴风作浪,还常常暗中协助妈祖护佑渔船——有渔民说,看到过龙王派虾兵蟹将,把迷失方向的渔船引到避风港。

对妈祖的信仰随着航海者的脚步,传到了东南亚各国,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海洋文化的纽带。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曾在暹罗、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等地修建天妃宫。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郑和的船队行至满剌加,遇黑风,船队被吹到一处荒岛,淡水和粮食都快用完了。船员们祭拜妈祖,祈求指引,夜里,妈祖托梦给郑和,说“岛东有泉,岛西有谷”。郑和醒来后,派人去岛上寻找,果然在岛东找到了一处清泉,岛西找到了一片谷地,谷里长着野生的稻谷。船员们靠清泉和稻谷度过了难关,后来郑和在满剌加修建了天妃宫,当地的渔民听说了妈祖的事迹,也开始祭拜妈祖,每当出海前,都会去天妃宫上香,求妈祖保佑平安。

清朝乾隆年间,福建泉州的渔民陈某,因家乡遭灾,带着家人乘船去马来西亚槟城谋生。行至半途,遇台风,船舵被吹断,船身开始漏水。陈某抱着年幼的儿子,跪在船头呼喊“妈祖救我”,忽然看到海面漂来一个木桶,木桶上贴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妈祖护佑”四个字。陈某打开木桶,里面装着淡水、干粮,还有一把新的船舵。陈某又惊又喜,连忙让船员换上新船舵,顺着木桶漂来的方向行驶,不久就到了槟城。陈某在槟城定居后,和其他华人渔民一起,修建了一座妈祖庙,取名“广福宫”。如今,广福宫仍是槟城最古老的妈祖庙之一,每年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当地的华人与土着渔民都会一起祭拜,舞龙舞狮,热闹非凡。

在印度尼西亚的泗水,也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妈祖庙——“天后宫”。这座妈祖庙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由广东、福建的华人渔民共同修建的。据说,当时泗水的渔民常遇海难,有一次,十几艘渔船在海上遇风暴,渔民们呼喊妈祖,见海面出现一道红光,红光里的妈祖手持拂尘,指引他们到一处避风港。事后,渔民们凑钱修建了天后宫,供奉妈祖。如今,天后宫不仅是华人的信仰中心,也吸引了很多土着渔民前来祭拜——他们说,每次出海前祭拜妈祖,都能平安归来。

如今,湄洲岛的妈祖祖庙香火鼎盛,每年都有数十万来自海内外的信徒前来祭拜。祖庙的大殿里,妈祖的神像身着红衣,手持拂尘,面带慈悲,俯瞰着来来往往的信徒。殿外的广场上,有一座高大的妈祖石雕像,高达14.35米,14+35=49,取“七七四十九”之意,寓意妈祖的神力无穷,雕像的目光望向东海,仿佛仍在护佑着每一艘航行的船只。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封疆悍卒 庆熙风云录 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 我在大明忙种田,平推东瀛美利坚 再逼我娶公主当宰辅,我可造反了 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 暗涌:血绣春刀录 红楼大官人 回到大宋 杂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