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号”穿过南极圈时,舷窗外的浮冰像碎裂的镜子,反射着炫目的极光。伊洛将飞船停在冰架边缘的科考站附近,刚打开舱门,就被一群巴布亚企鹅围住。这些企鹅的腹部羽毛泛着淡金色,和极北雪绒虫的保温网光泽相同——艾拉检测后发现,羽毛里含着能抵御零下五十度低温的共生蛋白。
“它们在给我们引路。”苏璃看着领头的企鹅,它正用喙啄着冰层上的一道裂缝。裂缝里露出半截银白色的金属管,管壁上刻着螺旋纹——是冰川研究员提到过的“跨极运输舱”。林深小心地将金属管取出,打开后发现里面装着叠羽毛信笺:每片羽毛上都用极光结晶画着图案,有的是热液喷口,有的是雨林树屋,最底下的羽毛上,画着座被冰缝环绕的冰穹。
“是南极的共生祭坛!”艾拉调出卫星地图,冰穹的位置在科考站西北三十公里,那里的冰缝最近突然扩大,科考站的监测显示,冰下的地热能量正在流失——就像海山热泉减弱时那样。“祭坛里有远古苔藓,”老科考队员王教授赶来,他的防寒服上别着枚共生印记徽章,“传说苔藓能储存地热能量,但上个月开始大面积枯黄。”
前往冰穹的路上,企鹅群突然集体停下,对着冰面发出高频鸣叫。雪绒兽首领这时鬃毛倒竖——冰面下传来冰层断裂的轰鸣。林深立刻让伊洛启动声波探测,发现他们正站在巨大的冰缝正上方,裂缝里隐约有绿色的光在闪烁。“是苔藓的荧光!”苏璃趴在冰面听,能听到细微的水流声,“下面有液态水!”
企鹅群突然用腹部撞击冰层,它们的羽毛在撞击中释放出金色光雾,光雾落在冰面上,竟让冰层变得透明。透过冰层能看到,冰缝里的苔藓正缠绕在块巨大的冰晶上——冰晶的纹路和起源之树的叶片完全吻合,只是表面覆盖着层黑色的冰晶,像层硬壳。“是工业制冷剂残留!”林深认出那是南极早期科考站泄漏的氟利昂,“它们在封存污染物,就像绞藤包裹重金属!”
起源之树的幼苗这时从培育箱里跳出来(它的根须已经能短暂脱离土壤),根须顺着冰缝伸下去,缠绕住那块冰晶。奇妙的事发生了:幼苗叶片上的所有纹路同时亮起——雨林的藤蔓纹、海山的热泉纹、冰川的冰脉纹在叶片上流动,最后汇成道金红色的光流,注入冰晶。黑色的硬壳开始剥落,露出里面翠绿的苔藓,苔藓接触到光流后,立刻抽出新的嫩芽。
冰缝这时开始收缩,裂缝里涌出温热的泉水——冰下的地热能量正在恢复。王教授激动地说:“这些苔藓是地球的‘地热调节器’!就像雪莲分解石油、管水母净化铁锈那样,它们在维持南极的能量平衡。”领头的企鹅这时跳进泉水,用喙衔起片刚长出的苔藓,送给林深——苔藓的叶片上,竟浮现出南极冰架的完整地图,包括所有需要修复的冰缝。
当“启明号”准备离开时,企鹅群用羽毛在冰面上拼出巨大的共生印记。王教授指着印记中心:那里的冰面正在融化,露出个嵌在冰层里的金属盒,盒里装着来自各个共生节点的样本——雨林的兰花种子、海山的管水母荧光颗粒、冰川的雪莲花粉。“是前人留下的共生种子库。”林深突然明白,他们走过的每段路,都是在续写早已开始的故事。
飞船升空时,南极的极光突然形成巨大的光带,与海山、雨林、冰川的光带在大气层交汇。林深看着培育箱里的幼苗,它已经长成半米高的小树,叶片上的螺旋纹里,所有共生节点的图案正在缓慢旋转,像个微缩的地球。艾拉的记录仪器自动生成了新的坐标——下一站是亚马逊雨林深处的共生节点,但这次的坐标不是光点,是朵会走路的兰花图案。
“看来兰花真的在等我们。”苏璃将羽毛信笺收进金属管,管盖合上的瞬间,管壁上的螺旋纹突然亮起,与幼苗的纹路产生共鸣。林深知道,这不是简单的旅程,是所有生命跨越时空的约定——就像远古人类埋下种子,而他们只是恰好成为传递的使者。舷窗外,极光组成的光带里,似乎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飞船,那些眼睛里的光,和起源之树的叶片一样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