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花夜言情网快捷键下载到桌面,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花夜言情网 >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632章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上

第632章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上(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七零,嫁个弟弟被包养 诡幻灵 我,京圈太子爷,外号活阎王 我靠炼器炼丹在修仙文里C位出道 见诡法则 奥特:空想之光 穿越之八路军的传奇征程外传 假面骑士帝骑:消失的原本结局 诡异封神:从道观撞东皇钟开始 重生83:长白山上采参忙

宁康二年(公元374年,甲戌年)

春天,正月初一,皇帝放了一波大的,全国大赦!

正月二十七,刁彝挂了。二月初二,任命王坦之当徐、兖、青三州军区总司令,兼任徐、兖二州刺史,驻守广陵。皇上下令让谢安总管中书省。这谢安特爱搞音乐派对,就算家里有近亲去世,照样笙歌不断,士大夫们都跟着学,慢慢成了潮流。王坦之好几次写信苦口婆心地劝他:“你这身份可是国家宝藏,得为天下人珍惜啊!”但谢安根本不听。

三月,前秦的太尉建宁列公李威去世了。

夏天五月,蜀地的张育、杨光起兵反秦,召集了两万人马,还派人来东晋求救兵。前秦王苻坚派镇军将军邓羌带五万精兵去平叛。东晋这边,益州刺史竺瑶、威远将军桓石虔也带三万兵攻打垫江,姚苌被打败,退守五城。竺瑶、桓石虔就屯兵巴东。张育自称蜀王,和巴獠部落首领张重、尹万等五万多人合力围攻成都。六月,张育还改年号叫黑龙。秋天七月,张育和张重因为争权内斗起来,前秦的杨安、邓羌趁机偷袭张育,把他打趴了,张育和杨光退守绵竹。八月,邓羌在涪西把晋兵揍了一顿。九月,杨安在成都南边打败张重、尹万,张重被杀,两万三千人脑袋搬家。邓羌又在绵竹干掉了张育、杨光。益州又回到前秦手里。

冬天十二月,有人闯进前秦的明光殿大喊:“甲申、乙酉年,鲜卑要吃人,到时候一个都剩不下,太惨了!”苻坚下令抓他,却没抓到。秘书监朱肜、秘书侍郎略阳人赵整坚决请求杀掉所有鲜卑人,苻坚不听。这赵整是个宦官,知识储备爆棚,记忆力超强,还会写文章,敢说大实话,上书加当面劝谏,前前后后搞了五十多回。慕容垂的老婆受苻坚宠爱,苻坚还和她一起坐辇在后庭逛,赵整就唱:“没见麻雀进燕巢,只看见浮云遮住大太阳。”苻坚脸都变了,赶紧道歉,让那夫人下了辇。

这年,代王什翼犍攻打刘卫辰,把他打跑到南边去了。

宁康三年(公元375年,乙亥年)

春天正月初五,又大赦了,常规操作。

夏天五月十七,蓝田献侯王坦之去世;临终前给谢安、桓冲写信,满脑子都是国家大事,一句私事都没提。

桓冲因为谢安一直很有威望,想把扬州让给他,自己请求外调。桓家的人都觉得这主意馊透了,个个扼腕叹息拼命劝阻,郗超也使劲拦着,桓冲却不听,淡定得很。五月二十五,皇上下诏让桓冲当徐、豫、兖、青、扬五州军区总司令,兼任徐州刺史,驻守京口;让谢安兼任扬州刺史,还加授侍中。

六月,前秦的清河武侯王猛病重,秦王苻坚亲自去南、北郊和宗庙、社稷为他祈祷,还派侍臣跑遍黄河、五岳各神坛求神。王猛病情稍微好转,苻坚就大赦了死刑以下的罪犯。王猛上书说:“没想到陛下为了我的小命,竟然让天地之德受损失,开天辟地以来都没这事儿啊。我听说报答恩德最好的方式就是说大实话,我就趁着最后一口气,掏心窝子说几句。陛下您威风八面震天下,教化传遍四方,九州百郡占了七成,平定燕国、蜀国跟捡菜似的。但能开好头的不一定能收好尾,所以古代贤王都知道功业难成,整天小心翼翼的。希望陛下您能学古代圣君,那天下就太幸运了!”苻坚看了哭得稀里哗啦。秋天七月,苻坚亲自到王猛家探病,问他后事安排。王猛说:“东晋虽然躲在江南,但人家是正统传承,上下和睦,我死之后,希望您别打东晋的主意。鲜卑、西羌是咱们的死对头,早晚是祸害,该慢慢除掉他们,这样国家才能安稳。”说完就咽气了。苻坚到入殓时,去哭了三回,对太子宏说:“老天爷是不想让我统一天下啊!为啥这么快就把我的景略(王猛字)夺走了!”按照汉朝霍光的规格安葬了王猛。

八月初十,立王氏为皇后,全国大赦。这皇后是王蒙的孙女。任命皇后的老爸晋陵太守王蕴为光禄大夫,兼任五兵尚书,封他为建昌县侯,王蕴坚决推辞不接受。

九月,皇帝开始学《孝经》,总算开始看书了,还请了儒生来讲课。谢安推荐东莞人徐邈补任中书舍人,每次皇帝咨询他,都能帮着纠正不少问题。皇帝有时候开派对,喝嗨了就爱写手写诏书、诗章赐给侍臣,有的写得乱七八糟,话也没正经;徐邈总是及时收回来修改,都改得像模像样,经皇帝重新看过,再发出去,当时的人都因为这事儿夸徐邈。

冬天十月初一,发生日食。

秦王苻坚下诏说:“刚刚丧失了贤能的助手,很多部门可能不合我心意,在未央宫南边整个‘信访办’,我五天去一次,了解老百姓的难处。现在天下虽然没完全平定,暂且先停火搞文化建设,也算符合武侯(王猛)的意思。要大力推崇儒学,禁止老庄玄学和谶纬学说,敢犯的直接处死暴尸街头。”精心挑选学生,太子和公侯百官的儿子都去学校上课;朝廷内外的禁卫军、军官士兵,都得学习。二十个人配一个经生,教他们读书断句,后宫也设学校教宫女,选聪明的太监和女奴去跟博士学经。尚书郎王佩读谶纬书,苻坚把他杀了,从此没人敢学谶纬了。

【内核解读】

宁康二年至三年(公元374至公元375年),是东晋与前秦南北对峙格局中暗流涌动的关键时期。这两年间,双方内政外交的微妙变化,既折射出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更暗藏着决定未来历史走向的深层逻辑。

东晋:士族政治的平衡术与隐患

东晋朝堂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典型的“士族共治”特征,谢安与桓冲的权力互动成为核心线索。王坦之去世后,桓冲主动将扬州刺史职位让渡给谢安,这种看似“澹然”的权力交接,实则是门阀政治成熟的表现——通过避免士族内斗维系东晋脆弱的稳定。但这种平衡暗藏隐患:谢安“期功之惨不废丝竹”的生活方式,虽被士大夫效仿成俗,却也暴露了士族阶层在危机四伏的时局中,仍沉溺于清谈雅乐的颓靡倾向。王坦之“天下之宝当为天下惜之”的苦谏,恰是对这种士风的忧虑。

朝堂之外,东晋对蜀地的争夺以失败告终。蜀人张育、杨光起兵反秦虽一度声势浩大,但最终因内部权力倾轧(“张育与张重等争权相攻”)被秦军各个击破。这场失败不仅让益州重回前秦版图,更暴露了东晋在军事协同与地方号召力上的短板——面对前秦的强势扩张,东晋尚未形成有效的反击体系。

前秦:鼎盛表象下的危机伏笔

前秦在苻坚与王猛的治理下已臻鼎盛,“平燕定蜀,有如拾芥”的功业使其疆域囊括中原与巴蜀。但宁康二年的“明光殿呼语”事件,如一声惊雷划破盛世表象:“甲申、乙酉,鱼羊食人”的谶语直指鲜卑(“鱼羊”合为“鲜”)威胁,而苻坚对朱肜、赵整诛杀鲜卑的建议置之不理,埋下了日后淝水之战后政权崩溃的种子。赵整以宦官身份“前后五十馀事”直言进谏,其“浮云蔽白日”的讽喻虽暂时让苻坚警醒,却未能改变其“优容鲜卑”的基本国策。

王猛之死成为前秦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这位被苻坚比作“霍光”的贤相,临终前留下两条至关重要的遗嘱:一是“勿以晋为图”,二是“渐除鲜卑、西羌之患”。这两条建议精准预判了前秦的致命危机——东晋虽偏安江南,但“正朔相承,上下安和”,并非易攻之敌;而被征服的鲜卑、西羌贵族,始终是潜伏的定时炸弹。苻坚对王猛的死“三临哭”,却未能真正践行其遗训,反而在三年后大举伐晋,最终酿成淝水之败。

王猛死后,苻坚“偃武修文”的政策看似延续贤相思路,实则偏离了核心。禁老庄、图谶而崇儒教的文化改革,虽强化了思想控制,却未能解决民族矛盾这一根本问题;设立“听讼观”亲自断案的举措,虽体现勤政,却暴露了其过度集权、忽视制度建设的治理缺陷。诛杀读谶的王佩以禁绝谶学,更显其治理手段的简单粗暴——不从根源化解矛盾,只压制表面异音,终究是扬汤止沸。

时代启示:权力逻辑与历史惯性

这两年的历史揭示了一个深刻规律:成功的治理需要战略清醒与制度韧性,而非单纯的个人权威或表面功业。东晋凭借士族间的权力制衡得以存续,却因士族的奢靡颓唐丧失进取之力;前秦依靠苻坚与王猛的君臣相得达到鼎盛,却因民族政策的根本性失误和对遗训的背离走向崩塌。

王猛与谢安的对比尤为鲜明:王猛以“战战兢兢如临深谷”的敬畏之心构建前秦霸业,临终仍心系隐患;谢安以“镇之以静”的风度维系东晋稳定,却也放任士风浮华。而苻坚与桓冲的选择更具警示意义——苻坚手握绝对权力却缺乏风险意识,最终“善始者不必善终”;桓冲能以大局为重出让权力,反而为东晋延续了生机。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宁康三年王猛的去世与谢安的掌权,恰似为四年后的淝水之战埋下伏笔。前秦失去了最后的战略把关者,东晋则进入了谢安主导的稳定期。这场南北命运的博弈,在这两年间已悄然写下了预演的剧本——忽视隐患的扩张终将反噬,而在平衡中坚守根基者,往往能在风暴中存续。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快穿:宿主她恃宠而娇 疯了!冷戾权臣哭着求娇娇疼疼他 团宠四宝大佬,总裁夫人的马甲又爆了 陆少:你家小祖宗马甲又爆了 校草的蜜宠甜心 暴君,小公主又把您寝殿炸了 死心后,豪门前任跪求我回头 小公主又去倒腾暴君们的后宫了 快穿之宿主别吃了 我的右眼是神级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