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车队第一站到了汉东大学。赵立春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校史馆,在看到高育良当年作为优秀教师的照片时,驻足了许久:“育良同志,你看你当年,多有书卷气。”
高育良笑着回应:“还是梁书记当年鼓励我,说多出来看看,理论研究要结合实践,不然就是空中楼阁。”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聊得颇为投机,沙瑞金在一旁静静听着,偶尔插一两句,神情淡然。
祁同伟跟在后面,目光落在校史馆墙上的一幅老照片上。那是十几年前汉东省公安系统表彰大会的合影,照片里的他穿着警服,胸前挂着奖章,站在第一排,脸上是掩不住的意气风发。
从汉东大学出来,车队又去了一家民营企业。企业负责人是个精明干练的中年人,握着赵立春的手滔滔不绝地讲着企业的发展历程,话里话外都在感谢当年赵立春“慧眼识珠”,给了企业第一笔扶持资金。赵立春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民营企业是经济的活力之源,要多支持,多帮助,不能让他们寒了心。”他转头看向沙瑞金,“瑞金同志,汉东的民营经济基础不错,下一步可以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我看大有可为。”
沙瑞金点头:“立春同志说得对,我们正在制定新的扶持政策,争取让民营企业有更好的发展环境。”他的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祁同伟站在一旁,看着赵立春与企业负责人谈笑风生,心里却在盘算。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他也认识,当年能拿到那笔扶持资金,可不是因为“慧眼识珠”那么简单,里面牵扯着好几个部门的利益输送,其中一人已被纪委带走!
而赵立春选择来这里视察,显然:这是在………………………………………………
中午的招待宴安排在省委招待所。包厢里气氛热烈,杯盏交错间,赵立春频频举杯,与沙瑞金、刘和光、高育良等人互相敬酒,话题从工作聊到生活,从过去聊到现在,仿佛真的只是一场久别重逢的老友聚会。轮到给祁同伟敬酒时,赵立春特意多喝了一口:“同伟,当年你在临海受的伤,现在还有后遗症吗?要多注意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祁同伟连忙举杯回敬:“谢谢立春领导的关心,早就好了,不碍事。”他仰头把酒喝下去,辛辣的液体滑过喉咙,却压不住心里的寒意。赵立春越是这样“关怀备至”,他越觉得不对劲。
赵立春这种刻意的示好,更像是一种捆绑——你看,我还记得你的功劳,我们是站在一条线上的(汉东本土派)。
然而,祁同伟却不再愿意与赵立春或某些领导干部有任何联系!在这段时间里,祁同伟已经开始小心翼翼地清理自己手中的一些“关系”。他果断地停止了那些可能会给他带来麻烦的项目,甚至主动向沙瑞金汇报了几次汉东政法系统的内部整顿情况,姿态放得异常低微。他深知,要想摆脱过去的束缚,就必须迅速与过去的一切划清界限,哪怕这条道路充满艰难险阻。
下午,赵立春去了省信访局调研。在接待大厅,他随机接待了几位来访群众,耐心听他们反映问题,还当场指示相关部门尽快处理。有位老大娘握着他的手,激动得直流眼泪:“赵议员,您真是人民的好干部啊!”赵立春笑着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你们的事,就是我们的事。”
这一幕被随行的记者拍了下来,想必明天就会登上各大报纸头版头条。祁同伟站在人群后面,看着赵立春那副亲民爱民的样子,心里只觉得可笑。他想起一个案子,一个拆迁户因为补偿款不合理,上房了整整三年,最后还是被用强硬手段压了下去,而那个拆迁项目的背后,就有赵立春的儿子赵瑞龙的影子。现在赵立春在这里扮演“亲民议员”,不知道当年的那位拆迁户,知道真相以后会是什么表情。
调研结束时,已经是傍晚。夕阳把省委大楼的影子拉得很长,赵立春与沙瑞金等人在楼前道别。“瑞金同志,汉东之行收获很大,你们的工作很有成效,回去之后,我会把汉东的经验向中阳好好汇报。”赵立春握着沙瑞金的手,语气诚恳。
“谢谢立春议员的指导,欢迎您常来汉东。”沙瑞金的回应依旧得体。
看着赵立春的车消失在路的尽头,祁同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场看似平静的调研,实则暗流涌动,每个人都在试探,在权衡,在为自己寻找最优的出路。赵立春的示好,沙瑞金的不动声色,刘和光的左右逢源,吴春林的明哲保身,还有他自己的步步为营,都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写下各自的注脚。
祁同伟抬头看了看渐渐暗下来的天空,心里清楚,赵立春的汉东之行结束了,但属于他们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而他能做的,就是在这场风暴里,守住自己的船,别被卷进那无底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