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地下核心的思绪如潮水般退去,博士的注意力重新沉凝,聚焦于眼前更紧迫、更实际的布局。地下空腔的发现与开发,如同为据点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纵深与安全。但这并不意味着地表这座历经战火、被他们改造成临时堡垒的工厂本身,就失去了价值。相反,它的存在,在博士眼中,正随着地下核心的崛起而拥有了全新的战略定位。
主控室的观察窗视野开阔,透过厚重的防弹玻璃,能看到工厂地表区域的忙碌景象。巨大的厂房骨架在猩红天幕下投下深沉的阴影,部分区域被“薪火”工程分队和轮值的战斗人员加固改造,焊接的火花不时闪烁。A7区,那个通往地下金库的入口区域,此刻更是成了焦点,工程车辆和人员进进出出,将初步勘探的设备运入,又将初步清理出的矿渣运出。但更多的区域,那些相对空旷的厂房、高耸但部分破损的塔楼、堆满废弃机械和莱彻残骸的角落,此刻显得有些沉寂。
“地下将成为心脏与大脑,是熔炉,是指挥所,是庇护所……”博士的目光扫过那些地表空旷的区域,思维如同精密的探针,“那么地表呢?这庞大的、暴露在废土威胁之下的工厂区域,它的新角色是什么?”
绝不能是累赘。更不能是浪费。每一寸空间,在这片资源匮乏、危机四伏的废土上,都必须被赋予战略意义,榨取出最大的价值。
最直接的想法是防御纵深。地表工厂本身就可以作为地下核心的第一道、也是最庞大的一道屏障。依托现有的厂房结构进行加固改造,布设更多的自动炮塔、感应雷区、交叉火力点,使其成为消耗莱彻进攻力量的巨大磨盘。这很实用,但博士觉得还不够。这仅仅是防御,是被动的承受。他们需要更主动的利用。
或者,将其打造成一个巨大的“诱饵”?故意暴露地表工厂的“价值”——比如伪装成重要的资源仓库或能源节点,吸引莱彻主力前来攻击,然后利用地下核心的隐蔽性和坚固性,配合地表预设的毁灭性陷阱(比如维什戴尔最爱的超大规模殉爆阵列),给予来犯之敌重创?这想法带着维什戴尔式的疯狂和高效,但风险同样巨大。一旦玩脱,地表工厂彻底化为废墟事小,暴露甚至威胁到地下核心的入口通道才是灭顶之灾。而且,诱饵战术需要极高的情报欺骗技巧和对敌人心理的精准把握,在缺乏对方舟莱彻指挥体系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成功率存疑。
那么,转型为后勤与生产中心?将相对安全、空间充裕的地表区域,用于建立更大规模的熔炼阵列(虽然效率肯定不如地下核心的规划)、装备维修车间、载具整备平台,甚至尝试利用掠夺来的莱彻残骸进行逆向工程研究?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但是,地表工厂的暴露位置,意味着任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都极易成为靶子。一次成功的远程打击或渗透破坏,就可能摧毁辛苦积累的生产能力。将宝贵的生产资源置于最危险的区域,在博士的战术逻辑中,性价比太低。
他需要一个方案,能将地表工厂的“暴露”劣势,转化为某种意义上的优势。一个既能有效利用空间,又能服务于整体防御甚至未来进攻,同时风险可控的方案。
就在博士的思维在各种可能性间高速碰撞、权衡利弊,却尚未找到一个能完美契合所有需求的最优解时,主控台中央的全息投影屏无声地切换了画面。
是PRTS 2.0。
冰冷的、毫无情绪波动的合成声在控制室内响起:
【博士。基于当前据点战略升级规划(地下核心作为绝对防御与指挥中枢),结合地表工厂结构特点(空间冗余性、暴露性、现有防御工事基础)及潜在威胁模型(莱彻集群冲击、规则级能量侵蚀、方舟远程打击可能性),系统推演出地表工厂功能转型最优方案:构建为‘欺诈性诱饵及区域拒止/快速反应平台’(Deceptive Lure & Area Denial / Rapid Response Platform - DLAD/RRP)。】
“DLAD/RRP?”博士的注意力瞬间被这个代号吸引。PRTS 2.0极少主动提出如此具体且带有战术命名性质的建议。他立刻意识到,这方案必然有其独到之处。“详细说明。”
【方案核心逻辑:将地表工厂的‘暴露’特性,转化为战术欺诈与空间控制的支点。】
全息投影屏上,工厂的三维模型被迅速拆解、高亮标注,配合着动态的战术推演示意图。
【1. 欺诈性诱饵系统 (Deceptive Lure System - DLS)】
伪装核心:在工厂内部多个关键但非致命节点(如原大型熔炼区旧址、中心动力塔楼残骸、部分结构坚固的大型仓库),利用回收的莱彻核心残骸、高能量反应模拟器(需技术部开发)及废弃机械,构建数个‘伪·高价值目标点’。模拟出强烈且持续的红石能量波动、疑似指挥节点通讯信号、甚至是伪造的“地下入口”能量特征(需与真实地下入口物理及能量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