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花夜言情网快捷键下载到桌面,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花夜言情网 > 豪门 > 清宫秘史十二章 > 第113章 乾隆身世之谜(2)

第113章 乾隆身世之谜(2)(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洪荒:以力证道锤爆鸿钧 雨夜你陪白月光,我让位后你哭啥 做你最坚强的后盾 穿成农女,带崽种田爽翻天 情丝缠绕的时光 玄桢记 关于冒充未来大秦丞相的那些事 复活后,我被迫当文抄公 一身满级武魂,碾压全球很合理吧! 快穿之在甄嬛传沉浸式宫斗

雍正就把这事忘了,第二年夏天,雍正随父皇康熙再次来到山庄,

这时管理行宫的负责人悄悄告诉康熙,李氏宫女怀上了雍亲王的骨血了。

“怎么?会有此事?”康熙不相信这事是真的,质问雍正有没有这回事,雍正不敢说谎,点头承认了。

康熙勃然大怒,此时宫女即将临产,康熙生怕此事坏了皇家名声,赶忙派人将她带到一处草棚。

没过两天,丑女在草房里生下一个男孩,便是乾隆。

1944 年,有人依据晚清遗老冒鹤亭的口述,在《古今文史》上对这一说法进行了评说。

冒鹤亭又名冒广生,1873年3月15日出生于广州,江苏如皋人。

其出身书香世家,是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的后裔,明末清初文学家冒襄的裔孙。

曾列名“公车上书”。光绪、宣统两朝历任刑部、农工商部郎中。

辛亥革命后任北洋政府财政部顾问,浙江瓯海关监督及镇江关、淮阴关监督等职。

他的履历说明,他说的这些话是有份量的,他有能力收集资料。

后来,小说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一书中也对其加以描述,使得这一传说在民间流传得更为广泛。

【南方傻大姐说】

民国初年,国务总理熊希龄从“老太监”口中听闻一则奇闻,说乾隆的生母为南方人,诨名“傻大姐”,

她随家人到热河谋生,当时恰逢行宫选秀女,临时缺一名,便将她列入充数。

后来雍正去避暑山庄打猎病重,傻大姐作为侍女,服侍最为勤勉,四十余日衣不解带。

雍正感其恩德,病愈后便与她有了肌肤之亲。

后来,她在一个茅棚内生下一子,这个孩子便是乾隆帝。

胡适在 1922 年 某一天听到了这个故事,于是就采用到了书中,经他传播,这一说法也逐渐流传开来。

【海宁陈氏之子说】

相传,浙江海宁盐官镇人陈世倌,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大学士,行走南书房,被称为“陈阁老”。

他一家与雍亲王一家往来频繁。雍亲王的熹妃和陈阁老夫人,在同年同月同日分别诞下孩子,

雍亲王听闻后,便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瞧瞧。

由于两家关系极为亲密,陈阁老便欣然抱着孩子前往雍亲王府。

可等到他要抱回孩子时,却惊愕地发现原本的胖小子竟变成了小丫头。

“噫,怎么变了?”

而被换进入皇宫的胖小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陈阁老瞬间明白了,“乖乖!此事关系重大,若我声张出去,陈家必将被灭族。”

陈阁老只能忍气吞声,以假为真,只能打掉牙齿往肚里咽。

清末民初的史学家许啸天,在他的《清宫秘史》一书中也提及了这个传说。

据说乾隆长大之后,因乳母不慎说漏了嘴,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这才有了乾隆六次下江南的决定,实则是借故前往海宁探望亲生父母。

由于陈世倌夫妇早已离世,乾隆便以为本朝元老扫墓为名,来到陈氏夫妇的墓前。

为了避免闲杂人等看到自己下跪磕头,他命人用黄罗帐将自己遮挡起来,然后悄悄跪拜父母。细节描绘的有鼻子有眼。

将乾隆与浙江海宁陈家联系起来,与陈氏在海宁的显赫地位不无关系。

陈氏家族在海宁乃是名门望族,每一代都人才辈出。

到了清代,最为着名的当属陈之遴、陈元龙、陈世倌,三代人均有官拜正一品大学士之职,

而官至六部尚书、侍郎者也多达 11 人,时人称陈氏家族“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

这一传说充满了戏剧性色彩,当代小说家金庸是浙江海宁人,金庸本名查良镛,祖上在海宁是名门望族,文学功底深厚,

他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将这个传说写进书中,使得乾隆是陈阁老儿子的传说流传得更为广泛。

那么,以上这些传说靠谱吗?传说往往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从历史事实和逻辑的角度深入分析,便会发现乾隆是海宁陈氏之子的传说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乾隆出生之时,他前面有一个八岁的哥哥弘昼,乾隆是四皇子,而且另一个王妃过三个月又添了一个儿子。

彼时雍正年仅 34 岁,正值壮年,且妃子众多,完全有能力自己生育更多子女,实在没有必要冒险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

此外,乾隆六下江南,其中有四次到海宁并住在陈家私人花园,

经考证,他此举主要是为了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并非为了探望亲生父母。

而且,清朝旗人生子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要报宗人府,相关制度缜密严谨,

换子之事操作起来难度极大,且很难不被发现。

要知道,宋代“狸猫换太子”不是真实历史,因此,这一传说很可能是清朝,南明反清文人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

反清复明的起义军,他们不能推翻清朝统治,干脆意淫乾隆是汉人,通过这种自我安慰,达到夺取大清江山的目的。

这就是阿q精神胜利法。

至于宫女、傻大姐等传说,更是荒诞不经。

这两则故事尽管情节生动,描述得惟妙惟肖,但同样缺乏可靠的依据。

清朝选秀女制度极为严格,清宫门卫制度更是森严壁垒,很难想象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子,无论是丑女还是傻大姐,不可能轻易混入宫中,并成为皇帝临幸的对象。

如果皇帝都不能保证后代的纯正,简直就是低能儿,他还当皇上干嘛?

这些传说更多地是满足了人们对宫廷秘史的好奇心理,从严谨的历史研究角度来看,实在难以被证实。

之所以会出现乾隆生母和出生地的各种传说,与官方记载的权威性与局限性有着一定的关联。

尽管正史记载乾隆出生于雍和宫,生母是钮祜禄氏,但历史记载也并非无懈可击。

古代宫廷为了维护皇室尊严和正统,极有可能对一些敏感信息进行隐瞒或篡改。

就如同清朝修明史,竟耗费了 145 年之久,为何要修这么长时间呢?

就是为了一点点审视其中是否有对大清不利的资料,若有便进行隐瞒或者篡改。

清朝官修的明史甚至都没有南明历史,联想到清朝那些残酷的文字狱,清朝官方历史资料的可信度便大打折扣。

民间老百姓对真实历史产生不信任感,这恐怕也是乾隆帝始料未及的。

不过,相较于民间传说,官方的《清史稿》《实录》《圣训》等文献,

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依然是我们了解历史事实最为主要的依据。

它们经过了较为严谨的编纂和审核过程,具备一定的可信度。

只是,面对充满神秘色彩的宫廷故事,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那些富有传奇性的野史传说,毕竟正史大多枯燥无味。

这也使得乾隆的出身之谜,至今仍如磁石般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索和解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港岛诱夜 重生医庐纪事 秦总的白月光是个万人迷 重生恶女野又飒,绝嗣夫君求轻宠 何珠 八零随军大东北,霍团长爬炕轻哄娇娇 宿主扮演炮灰后,把任务目标撩了 燃灯宝抄 副本求生:我靠善良杀疯了 带着全宗门把恐怖游戏一锅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