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他藩王闻此父子对话,定惊讶不已!
皇帝与太子怎会去藩王封地过年?
此等殊荣,唯汉王朱松可得!
更别说朱元璋已在汉中府逗留数月,此已破大明建国以来之惯例!
“报!陛下、汉王殿下,有西域部落首领求见,欲乞降!”
此时,耿青于马车外禀报。
“吾儿所言极是!东察合台一败,草原部落必人心思散,争相归顺大明!”朱松闻言大笑。
此次西行征战,他仅策划攻取吐鲁番、阿力麻里三地,认为只需占领此三处,便足以震慑其余部族。
东察合台已亡,诸部落群龙无首,若不想逐一被大明吞噬,唯有投降一路可选。
试问,又有几人胆敢与大明硬碰硬?
“你又说对了!”
“这些西域部落果真是如你所言,尽皆随风摇摆!”
“如今他们纷纷来降,我们是否该应允?”
朱元璋闻言亦展颜而笑,似有询问朱松之意。
“是他们识时务!”
“既然来降,儿臣以为应直接接纳,但需谨防有人再行变节,必要时需杀一儆百!”
“投靠大明易,反水则难!”
“且欲治西域,单凭杀戮远远不够,还需文化渗透与统治!”
“唯有使西域部落真正融入汉人之中,方能长治久安!”
朱松神色凝重地点头道。
“你就不怕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吗?”
朱元璋好奇地问。
“这要视情况而定!”
“其实,任何种族皆可同化,关键在于方法!”
“儿臣有把握,让西域归心汉家后,便不愿离去!”
朱松自信满满地保证。
“好,就依你所言!”
朱元璋大笑,随即命耿青将部落首领全部带来。
对于乞降的部落首领,朱元璋仍不以为意,深知他们并非真心,只是被老九的汉中军吓破了胆。
一旦有机会,他们或许会再次背叛。
故而,朱松之前的提醒绝非空穴来风,这些墙头草确有此可能。
即便答应了部落的请求,朱元璋也会巧妙寻找时机,歼灭一两个部落,以此作为警示。
选择哪个部落作为警示对象,则完全取决于政治考量。
只要能够达到震慑的效果,对方是否立场不坚,并不重要。
这便是权谋。
欲灭一人或一族,往往无需理由。
有理便灭,无理亦要造理而灭。
此乃霸道的体现。
接受部落乞降实属无奈,否则将激起反抗。
在朱元璋眼中,这些部落不过是易灭之众,但数量众多,逐一消灭不现实。
西域若成死域,收复无益。
最佳策略是暂时安抚中小部落,待西域平定后再慢慢处置。
此外,接受乞降还能打击东察合台士气,影响观望或支持其的部落。
令人意外的是,为表诚意与忠心,这些乞降部落竟组成三万联军,欲与大明共战。
然而,这乌合之众只会成为累赘,朱元璋直接拒绝。
让他们参与进来,岂不让其白白获得开疆拓土的功劳?
与此同时,吐鲁番兵败,怯马鲁丁逃至轮台城的消息已传至阿力麻里。
传信者乃随怯马鲁丁前往吐鲁番的部分将士,他们在明军夜袭时趁乱逃回。
当黑的儿火者汗在王宫内闻此讯,气得几乎扭曲了面容!
怯马鲁丁,出征前信誓旦旦要全歼明军,岂料刚到吐鲁番,便被万余明军击溃,五万大军濒临覆灭!
“战败而归,你们竟还有颜面回来?”
“来人,将这些逃兵全部斩首!”
盛怒之下,黑的儿火者下令将所有逃回的残兵悉数处斩,无一幸免。
若非怯马鲁丁已前往轮台城,恐怕也难逃一死。
尽管身为东察合台大将,他与黑的儿火者实则貌合神离。
如今大明军队压境,黑的儿火者不得不倚重怯马鲁丁,却感到自己被其愚弄。
更甚者,不久之后,众多中小部落纷纷向大明乞降的消息也传至阿力麻里。
黑的儿火者闻讯,怒火攻心,一口鲜血喷出。
“大汗,请勿动怒!”
“轮台尚有五万大军驻守,足以抵挡明军。”
“当务之急,是速寻求援兵!”
“大汗,明军虽人数不多,却皆为精锐,装备精良,不可小觑。”
“不如向撒马尔罕城求援!”
众王公大臣纷纷劝谏。
东察合台与帖木儿汗国同源,东察合台亦可视为帖木儿帝国之。
黑的儿火者之女,正是帖木儿帝国之王妃。
“若待撒马尔罕发兵,大明恐怕已兵至城郭!”
“你等莫非心怀异志,欲投帖木儿麾下?”
黑的儿火者面色铁青,怒不可遏!
这帮王公贵族的小九九,他岂能不知?
东察合台一旦败北,他们尚可携家带口投奔帖木儿帝国,他人可去,他则不能!
“即刻调集各族精兵,全数撤回阿力麻里防御!”
“传本汗旨意,轮台守军亦全部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