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三点十七分,京都的天空正被一层灰蒙蒙的云翳压着,像是谁用湿抹布擦过的玻璃。
就在这时,城市里所有的电子屏。
无论是写字楼外墙的巨幅广告、地铁通道的滚动播报,还是居民楼电梯里的小型显示器都突然中断了原本的内容。
跳转为统一的深蓝色背景,中央浮现出烫金的“京都应急管理局”字样。
紧接着,一段沉稳的男声透过音响传出,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根据《京都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条例》第三十二条,现发布紧急公告如下。”
“自今日16时起,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高等院校即刻启动线上教学预案,所有走读生居家学习,暂停线下授课。”
“在校住宿生由学校统一组织,于今日18时前有序转移至地下避难所宿舍,携带个人必要物品即可。”
“被褥等生活物资由避难所统一配发……”
公告的文字版同步出现在各平台的政务号上,字体加粗加黑,末尾还附着各区县避难所的分布图和学校联络电话。
短短十分钟内,“京都学生居家”的词条就冲上了热搜第一,后面跟着一个鲜红的“爆”字。
此刻的京都三中,初二(3)班的教室里正弥漫着考前复习的沉闷。
靠窗的男生李明远刚把手机藏回校服口袋,就被同桌用胳膊肘捅了一下。
“快看班级群!”同桌的声音压得极低,眼睛却亮得惊人。
李明远划开屏幕,班主任转发的公告截图赫然在目,他瞬间瞪大了眼睛,差点从椅子上弹起来。
上周刚布置的三张数学卷子,这下总算有理由拖到明天了。
走廊里很快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几个女生聚在楼梯口,手指飞快地敲着键盘,和外校的朋友互通消息。
“我们老师说下午上完课就放,你们呢?”
“我们直接提前放学!刚收到通知,宿管阿姨已经在宿舍楼下喊人了。”
说话间,有人忍不住笑出了声,又赶紧捂住嘴,偷偷往办公室的方向瞥了一眼。
相比初中部的雀跃,高中部的反应要克制些,但也难掩松快。
高二(1)班的学霸周雨桐正对着物理错题本发呆,手机震动时她愣了一下,点开公告后,笔尖在草稿纸上顿了顿。
她想起早上出门时,妈妈还在叮嘱她晚上回家带一块姜,说是要煮姜汤预防感冒。
现在看来,今晚不仅能在家喝姜汤,还能安安稳稳地用家里的打印机打印错题,不用再去学校打印室排队了。
只是她忽然想起住在隔壁宿舍的学妹,不知道对方的哮喘药够不够带,要不要提醒她一声。
大学城里更是一片热闹。
京都理工大学的男生宿舍里,几个刚打完游戏的男生正对着外卖软件发愁,看到公告后瞬间欢呼起来。
“爽!”体育生王浩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震得泡面桶都晃了晃,“这下不用去上那个老头子的选修课了。”
“上周他点名我没到,正愁没法补假呢。”他旁边的室友却皱着眉,点开了和导师的聊天框。
他们组的实验报告原本定在明天交,这下怕是要熬夜改邮件了。
女生宿舍里,装箱声、笑声、抱怨声混在一起。
大四的林薇正把折叠衣架塞进行李箱,耳机里还放着求职面试的指导课。
“你说这避难所的宿舍有Wi-Fi吗?”对面床铺的室友一边往包里塞面膜,一边忧心忡忡地问。
林薇翻了个白眼:“都啥时候了还想着追剧?不过话说回来,能不用去挤早八的地铁,我愿意住一个月!”
话虽如此,她还是把笔记本电脑充电器塞进了侧袋——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可不能因为避难就耽误了。
但并非所有学生都在庆幸。
京都外国语学校的住宿生张萌萌正坐在宿舍的地板上,对着一堆衣服发呆。
她的家在邻市,原本打算这周末回家拿换季的衣服,现在突然要搬去避难所,她看着衣柜里堆成山的书本,一时不知道该带哪本。
更让她揪心的是留在老家的奶奶。
早上打电话时,老人家还念叨着让她注意安全,现在却不知道该怎么跟奶奶解释“避难所”是什么地方,怕她担心。
街道上,背着书包的中小学生们三三两两地往家走,脸上大多带着笑意。
有家长骑着电动车来接孩子,车筐里放着刚买的草莓,看到孩子时笑着说:“这下好了,不用赶早晚高峰了。”
公交车上,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挤在后排,兴奋地讨论着居家要追的剧、要打的游戏。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突然问妈妈:“妈妈,我们是不是像动画片里那样,要去地下城堡探险呀?”
夕阳渐渐沉到高楼后面,给这座城市镀上了一层暖黄。
学校门口的文具店还在营业,老板正忙着给学生们找笔记本,听见孩子们的议论,忍不住笑着插了句:“记得在家也得写作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