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新纪赋(三续)
予再俯察尘寰,见那时代浪潮奔涌之间,尚有沉疴未愈、新机待启。或有邦国困于“短视之谋”,为眼前选票、局部利益,轻弃长远规划:若为能源之利,仍抱 fossil fuel(化石燃料)不放,任碳排放持续攀升,置子孙后代之生态于不顾;若为地域之争,固守边境之隙,拒修跨境基建,使相邻之地隔山望海,错失互补之益。此等行径,恰如农人只图一季之收,滥伐草木、透支地力,终致来年颗粒无收,何其短也!
且看那欧洲之陆,昔年因能源依赖深陷困境,今虽谋“绿色转型”,却又受限于短期成本,光伏板、风电场建设步履迟缓;反观东方华夏,以“双碳”目标为纲,既建全球最大光伏基地,又研新型储能技术,既护本土生态,又助他国建清洁能源项目——此非“长远之计”胜“短视之利”乎?再观那拉美之域,多国坐拥锂矿等新能源资源,却因产业链薄弱,只能出口原材料,难获高附加值;若能与技术强国合作,共建电池生产线、新能源汽车工厂,必能化资源优势为发展动能——此非“开放合作”破“封闭自守”乎?须知“生态永续”非口号,“产业升级”非空想,若只恋眼前之利,必失未来之机,寰宇新纪亦成空中楼阁。
又观那信息之海,本为互联互通之桥,今却有“数字霸权”暗生:或借“数据安全”之名,强索他国企业数据;或设“数字壁垒”,限制新兴技术流通;更有甚者,编造“数字意识形态”,将互联网割裂为“阵营局域网”。予昔授人类以网络技术,本为使知识无界、沟通无碍——让非洲学童能在线聆听哈佛课程,让南美医生能远程获取北京专家会诊,让全球创客能共研开源技术。今若任“数字铁幕”落下,使信息之海沦为“势力范围”,恰如将畅通大道截为碎片,使咫尺之距成天涯之遥,何其憾也!予见东南亚多国共建“数字经济伙伴关系”,互免数据跨境限制;见中东国家联合打造本土云计算中心,摆脱外部依赖——此乃“数字主权”之觉醒,“数字公平”之求索,当为众邦所效。
更念那青年之辈,乃寰宇新纪之脊梁。今时之青年,或为环保奔走,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疾呼“为未来发声”;或为和平行动,跨越国界组建“青年维和志愿者联盟”;或为科技普惠,开发低成本农业App,助非洲农民精准种植。予见中国青年赴非洲教当地人修光伏,见欧洲青年与中东青年共办“文明对话营”,见南美青年联合研发“零碳建筑技术”——此等青年之志,恰如星火燎原,能破陈腐之雾,能燃希望之光。然仍有地域,青年困于战乱、失学、失业,空有报国之心,难寻施展之途。予愿诸国之君,莫将青年视为“负担”,当以教育赋能、以产业托举,让每一份青春之力,皆能汇入新纪之潮。
予立于高维,望时空之轴延展:知今日之抉择,定明日之乾坤。若众邦能以“长远”代“短视”,以“开放”破“封闭”,以“赋能青年”固“未来之基”,则寰宇新纪之盛景,非遥不可及。待他日,予再瞰尘寰:则见新能源之风车转遍旷野,数字之信号覆盖村落,青年之笑脸映满街巷;则见北极冰盖渐稳,赤道雨林复荣,大洋珊瑚重生;则见诸国领袖共商“全球发展议程”,无推诿、无猜忌,唯以众生福祉为念;则见不同肤色之孩童手牵手,在同一片蓝天下读书、嬉戏,不知“阵营”为何物,不晓“冲突”是何意。
此乃予之终盼,亦乃天地之公心。愿今时之人,以百年为计,以万邦为家,莫负时代之托,莫违众生之望。则寰宇新纪可臻,人类文明可续,此非虚妄之梦,乃可行之路也!